论《藤野先生》的写作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2

论《藤野先生》的写作艺术

王涛

陕西安康汉滨区双龙镇双龙初级中学 725012

 摘要:学生在学习鲁迅的作品时,会感觉文风和写作手法非常独特,在理解上有很大的困难。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鲁迅身处在封建社会刚刚解体,中国革命革命还在不断探索,政治动荡腐败,国民思想愚昧的时代。所以鲁迅的作品在思想上会非常的深邃,深刻反映与批判现实,让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另一方面鲁迅的时代处于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新文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作品的用语会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造成学生难以理解。下面,笔者主要通过《藤野先生》一文来分析鲁迅在创作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关键词:鲁迅;藤野先生;形象塑造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恩师,在作品中,藤野先生被刻画为一个不拘小节,对学生一视同仁,对教学严谨认真的形象。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发现《藤野先生》一文与其他写人散文不同,鲁迅并没有在一开始就描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很多其他的事情才引出藤野先生,却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与现在学生的写人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写人物时一般都是在开头描写相貌特点,接着叙述相关事件,然后抒发感情。这样的写作方式过于固化,需要进行创新。下面,笔者就从藤野先生的形象塑造上来挖掘鲁迅的写作艺术。

一、简略传神的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是塑造人物时非常常用的方法。从小学开始,学生的思维中就认为人物塑造时一定要有外貌描写,否则总感觉缺少点什么,于是会从头到脚将人物描写一番。但是人物最重要的是艺术形象,而不是用人物来写说明文。在很多经典的作品中,人物外貌的描写只有寥寥数语,却能够以少胜多,令人印象深刻。

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就是这样的风格:“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这里作者只用了两句话分别来写藤野先生的长相和声音,先让读者看到一个低矮瘦黑的外表,然后再写当同学们看到他的长相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进一步衬托藤野先生外貌的普通。后面作者又写藤野先生穿衣很随意,差点被当做扒手的事来反衬藤野先生的相貌不佳。

这几处描写是以藤野先生黑瘦的长相为基础,然后通过外界的事例作为反衬来强化作者的“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这一句描写的。可以看出鲁迅对于藤野先生实际的外貌描写着墨很少,他先是大体勾勒出一个独特的轮廓,然后不断以其他事例进行填充,来进一步充实最先设定的轮廓。这样的写作方式既具有趣味,又具有逼真性。

二、铺垫和伏笔的作用

很多学生一写人物就会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句句不离人物,后来就流于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没有了前后呼应,令人回味的艺术感。只用实笔而不用闲笔,这是对人物描写的很大的误解。朱自清的《背影》只用了简短的一段就让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学生在对小说的理解上也应该是如此,要从作品各部分的铺垫和照应关系上来认识作品。写作中不仅需要正面描写,也需要侧面描写;不仅需要开门见山,也需要合理的铺垫。这样才能有一波三折,回环往复的效果。

《藤野先生》在写作上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读者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会不知作者写作的主体是什么,以为是写在日本的游记。作者先是描写对中国的留学生,再写在仙台的学校里的生活状况。整整四五段的内容都是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事,但却能够让读者读完后感觉这些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在这里并不是在冗杂地记叙,而是进行了必要的铺垫。

作者刚开始写中国留学生盘着高高的辫子,为后文他愤慨留学生的麻木埋下了伏笔;描写医学学校生活条件之差表现出鲁迅在求学中的愤懑和不满,同样为后来的离开埋下了伏笔。而且前五段的描写起到了营造环境的重要作用,在这几段里我们感受到了鲁迅的艰难和孤独,而后面他和藤野先生成为朋友就显得很是珍贵。

三、语言描写与情节发展紧密相关

很多学生在进行语言描写时总是很难取舍。因为语言描写也就是人物对话有一种奇妙的现象,使用人物对话一方面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另一方面也会拉长作品的篇幅,让读者感觉过于繁琐。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在写作小说时就为了增多字数赚取稿费而增加大量不必要的人物对话,降低了其作品的艺术性。而如何让人物对话使用的篇幅恰到好处,是写作中值得探索的一个方面。

《藤野先生》中的人物对话是非常紧凑的,对话一方面仅仅围绕情节展开,推动情节发展,另一方面又很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藤野先生关心鲁迅的学习,但关怀的方式却又很严厉,在文中作者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和“拿来我看!”两处冷淡而严肃的语言描写先让读者以为藤野先生在指责鲁迅没有认真听讲要批评鲁迅,后又以他为鲁迅认真修改讲义来说明他是在关怀而非指责。这样简练的语言描写既符合藤野先生古板文静的性格,又深化了他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严谨认真的态度。

四、离别场景的略写反衬情谊之深

从古至今,离别都是文学作品中的重头戏。《梁祝》有十八里相送的情节,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惆怅,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哀叹。可以说,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总是习惯用大量的情景交融来渲染衬托离别的愁苦与依依不舍,而鲁迅在写自己和藤野先生离别时,却刻意地轻描淡写,丝毫没有表露自己的不舍与哀伤。但这样的描写方式却给人非常深沉的离别之感。

鲁迅并没有展开描写离开日本时与藤野先生离别的场景。只是简单地写自己去藤野先生家得到了先生赠送的照片。而在离别后,作者才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敬意,通过写自己对藤野先生的讲义和照片的珍惜来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在这里作者避开了通常情况下的离愁别绪的正面描写,主要以回忆的方式侧面衬托对藤野先生的思念和崇敬,让读者产生无尽的感慨。

鲁迅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有很强的思想性,而且在文学性上也是风格独特。学生在学习鲁迅的作品时多习惯于联系时代去分析作品中的思想,而对作品的艺术性则没有过多的探究。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重的,笔者通过对《藤野先生》一文的分析,希望能带给学生分析鲁迅作品的新思路,培养学生品味艺术,解读艺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三模块”教学模式下导学案设计——以鲁迅《藤野先生》为例,张官福,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04-23.

[2]《藤野先生》核心教学内容的确定,雒世全,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02-23.

[3]回忆性散文、传记文教学重点异同初探——以语文统编教材八上第二单元为例,魏琼琼,中外企业家,201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