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活着》的美学追求——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谈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3

论余华小说《活着》的美学追求——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谈起

周凌颖

云南民族大学 650500

摘要: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其创作的美学思想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美学观点相契合。因此,结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主张,来分析余华小说《活着》,发掘其作品的美学追求及意义。

关键词:《活着》;美学追求;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美是生活”思想在余华作品中的表现

(一)显现生活本色

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为我们所珍爱的人画像,并不是为了要除去他的面貌上的瑕疵(这些瑕疵干我们什么事呢?我们并不注意它们,或者我们简直还珍爱它们),而是使我们有可能欣赏这幅面孔,甚至不在我们眼前的时候;艺术作品的目的和作用也是这样:它并不修正现实,并不粉饰现实,而是再现它,充作它的替代物。”[1]余华的小说《活着》就较为真实的再现了现实生活,体现为现实生活的缩影,它真切地刻画了人生当中会遭遇的各种不幸,揭示了人命运的无常性以及人生而孤独的事实,显现了生活真实而残酷的面目。

  1. 真实苦难的叙述

在《活着》中抒写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苦难,比如:福贵好赌导致家庭的破产,双亲的亡故,女儿生病失聪,儿子女婿以及孙子的意外死亡等。在人生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磨难,这些磨难就构成了人生活的一个部分,表现了生活不易的一面。所以,余华在表现生活的时候,尽可能的还原生活中的苦难,揭示生活真实而残酷的一面。他抓住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苦难进行艺术加工,将这些苦难贯穿于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来达到对生活真实的还原。而对于死亡的叙述,成了余华小说《活着》中苦难最常见的表现方式。无论是亲人的死亡,还是自身的死亡,都是一件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但正是表现了死亡这种苦难的存在,作品才更接近生活,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死亡苦难的折磨。生与死是一对矛盾体,有活着也就有死亡,它们双方常常是相依相伴的。真实苦难叙述的目的就是再现现实生活,体现生活的本色。

  1. 无常命运的表现

命运也是生活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在余华的作品《活着》中,命运表现出了一种无常性,即不确定生活中将会发生什么。“命运的偶然是指人生的一切均由偶然支配,人类在偶然中无能为力,常被表述为无常的宿命;命运的必然性是指在自然界中建立起来的永恒的、不变而必然的秩序,比如人的死亡是必然的,发生死亡是偶然的,包含发生次数的一次性和发生过程的不可逆性。”[2]死亡是可以被预支到的,因为人生自古都有一死,可是生活中的种种境遇是无法被提前预支的,所以命运时常表现为一种无常性,人就在这种多变的命运面前充满了一种无力感,即无法预测命运的发展,更无法改变命运中的不幸。

在余华的作品《活着》中,命运的无常性就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福贵的家道中落,原本家境富裕他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还把父亲也气死。失去了财富之后,却意外避免了对地主的批斗,反而是拥有他家业的人被批斗致死。在去给母亲找大夫的路上,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自己的儿子有庆被人抽血致死,救的人居然是在国民党军队时的战友春生的妻子。女儿、女婿以及孙子都因为不同的意外离开了人世。这些无常的命运看似充满了巧合,看似有意安排,实则却体现了一种生活的真实,生活永远都是充满了意外与偶然,那些离奇的故事情节,可能都曾在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甚至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远比故事情节还要更不可思议。

  1. 人生而孤独的揭示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有这样一句话:“过去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到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人生本来就是孤独的个体,也只有孤独是一直伴随我们的。这里的孤独不仅指人们达不到一种心灵的共鸣,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和交往都是短暂的,没有人会一直陪着我们走完生命的整个过程。人是孤独的,大部分人的出现都是暂时的和偶然的,就算不是短暂的,最长也不过就是几十年,能够一种伴随我们的,除了我们自己,再也找不出来第二个人。

余华的《活着》中,老年的福贵就是孤独的,因为在他生命中出现的父母、妻子、儿子、女儿、女婿甚至是孙子都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离开了他,最后只有他一个人活着。“当福贵一次次面对亲人以死亡的方式离别,他越发感受到自己是孤独而无助的活着,并且也会和家人一样最终死去。福贵与家人的一次次死别,更凸显出死亡是个体独自的路途,每个人本质上都孤独地活着,也孤独地死去。”[3]余华在写《活着》的时候,就为人们揭示了生活的真相,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要学会接受孤独永恒的事实。

(二)揭示生活哲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说到:“艺术的主要作用是再现现实中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但是,人既然对生活现象发生兴趣,就不能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说出他所描写的事物,他不能(即使他希望这样做)不作出判断;这种判断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就是艺术作品的新的作用,凭着这个,艺术成了人的一种道德的活动。”

[4]余华写《活着》就表明了他的一种美学追求,他致力于还原生活本质并揭示生活哲理,在其中作了他对苦难生活的判断,即生活是不易的,命运是多变的,人生是孤独的,但生活也是需要勇气面对的,要敢于继续下去的,还要保持善的道德追求的一种人生哲学。

  1. 敢于直面生活

敢于直面生活,是余华作品《活着》中最鼓舞人心的地方,它揭示了生活需要勇气,需要坚持的哲理。每个人都无法决定自己人生的际遇,但却可以选择怎样去面对生活,是坦然接受生活的不易,继续勇敢的活着,还是对生活中的不幸耿耿于怀,自暴自弃,最终无意义的走向死亡,这都是人们需要思考的人生问题。余华作品里的福贵,很显然是选择了前者,他坦然地接受了命运中的种种不幸,送走了他生命中重要的亲人,虽然孤独,但他也没有放弃活着,而是积极乐观的活着。最终成为了一个强大的个体,一个令人钦佩的存在。

直面生活,是余华在抒写了生活本质之后,一种生命价值的寻找,这也说明了人活着不意味着只是寿命的延续,而是有意义的生存。就是要有勇气去面对、去接受生活中的各种磨难,既然不能避免,就要学会自我救赎。直面生活,是人类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神秘力量面前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是人顽强生命力的一种体现。虽然命运这种神秘力量人类自身无法把控,但是,人们决不能放弃生存的权利、活着的希望,这是大多数人集体有意识的选择。

  1. 向善的道德追求

向善的道德追求,是余华作品《活着》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它体现了一种人性至善,表明了在任何时候,人们都不能成为一个空虚的个体,除了要勇敢的活着,还要善良的生活,永远不要放弃对道德的追求。自古以来向善的道德追求就一直存在,它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时时教导人们要心存善良,追求人性中美好的那一面。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曾说:“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现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5]向善的道德追求是美的,因为人人都向往那种充满善意和爱的生活,这种生活就是“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

在《活着》中,虽然有残酷的生活现实,但也有向善的道德追求。福贵的儿子有庆,小小年纪就懂得舍己救人。为了救一头即将被屠宰的老牛,福贵花费了自己辛苦攒下的钱。福贵的妻子家珍,原本是富裕人家的小姐,嫁给了福贵之后,生活就一落千丈,但她还是选择对福贵不离不弃,一直陪他到生命的尽头。这些都是向善的道德品质的体现,表现了余华的一种美学追求,美即是善。生活不仅有磨难有绝望,还应该有希望和对善良的追寻。所以不放弃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就永远有值得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

二.余华美学追求的意义

(一)发掘现实美的价值

余华对于生活的发掘,促进了现实生活美学价值的提升。“美是生活”美学观念的提出,肯定了现实在艺术创造中的美学价值,提高了现实美的地位。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指出:“真正的最高的美正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而不是艺术创造的美。”[6]他就指出美在生活,因为生活中的美是具体可感的,不是抽象的,艺术创造的美也是由于生活的美启发而来,才得以呈现。这种美学思想的提出就影响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为其指明了创作的方向,即要以现实为素材,尽可能的表现真实,还要帮助人们如何去理解现实。余华在小说《活着》中的美学追求,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美是生活”的美学思想。小说中的人物、事件都是以现实为依据进行艺术创作的,他也尽可能的去还原现实生活。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平凡的底层人民,他们所经历的事件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因而就发掘了现实美的价值。《活着》之所以成为万千读者喜爱的作品,一个原因是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很接近。

(二)开掘文学的社会价值

同时,余华的作品还说明了生活,提供给读者生活哲理,发掘了文学的社会价值。它让我们了解了生活本身,生活不仅有磨难,也有动人之处,它体现在人们面对生活时不放弃的勇敢以及没有泯灭的善良,从而让人们更好地去生活。可以说余华的美学追求是贴近生活的,同时也让人积极生活的力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是寄予了作家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思考。高尔基曾说过:“文学是人学”。所以,文学不单单是为了创作文学本身而存在,它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通过文字的力量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引导社会的健康发展。余华对于生活挖掘的美学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开掘了文学的社会价值,读者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可以领悟人生的真谛以及生活的哲理,从而更好地生活。

三.结语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思想主张,与余华作品《活着》的美学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契合的。余华的作品《活着》再现了现实生活,说明了现实生活。他通过再现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相对真实的呈现了人一生当中经历的生老病死的挫折。此外,最难能可贵的是,《活着》这部作品说明了生活的本质,揭示了生活的哲理,帮助读者理解了生活的意义。生活充满了苦难,命运总是具有无常性,人生而就是孤独的存在,但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正视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有敢于继续活着的勇气,在被困境折磨的同时,不放弃对善的道德追求。这些都是余华作品《活着》所传递出来的美学思想,也进一步说明了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思想的合理性。因为有这种美学思想的存在,更多的经典作品才会诞生。这种美学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值得读者去学习和领悟。

参考文献:

[1]周扬译.《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8

[2]肖蓉蓉. 余华小说中的命运观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8.6:9

[3]马佳慧. 余华小说的“孤独”书写[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9.6:15


[1]周扬译.《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8:86

[2]肖蓉蓉. 余华小说中的命运观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8.6:9

[3]马佳慧. 余华小说的“孤独”书写[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9.6:15

[4]周扬译.《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8:96

[5]周扬译.《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8:6

[6]周扬译.《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