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数字金融的发展趋向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8
/ 2

普惠数字金融的发展趋向分析

刘一鸣

湖南工商大学

摘要:目前,传统的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覆盖面窄、供需信息不对称、服务交易费用高”的瓶颈问题。数字普惠金融利用数字技术,能够拓宽传统普惠金融的服务边界,并提高其服务效率,它还具备了提高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提高供需匹配性及降低金融服务交易成本等优势。数字化技术把普惠金融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使金融服务变得更便捷、更包容、更深入。从长远来看,数字化的普惠金融将是一种趋势。

关键字:普惠;数字化普惠;前景

一、发展传统普惠金融的瓶颈

1.经营面狭窄。传统的普惠金融的覆盖面较小,其特点是:普惠金融的产品种类相对单一,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较高。其中,针对小微企业、“三农”等的金融产品种类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为主,在发展中存在着缺乏创新、缺乏多元化战略等问题。

2.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种普惠金融发展的两难选择,与普惠金融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特征密切相关。从需求方面看,普惠金融主要面向小微企业、“三农”等弱势群体,其中小微企业抵押资产不足,抗风险能力不足,而“三农”等弱势群体信用记录不佳。从供给端看,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着高成本的风险,很难实现对高度碎片化的长尾型客户的有效触达。作为普惠金融的主要需求者,小微企业由于缺少标准的金融数据、有效的担保,导致其信息不对称、抗风险能力低下等问题。

3.服务事务费用很高。普惠金融服务的高交易费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服务对象的高信用费用、服务费用高于服务潜在收益、风险管理费用高。首先,由于低收入个人和中小微企业的信用历史在传统金融服务中的缺失,投资者对借款人的风险等级的识别需要较高的征信成本,同时,由于普惠金融所涉及的群体中,网络借贷平台无法提供相关的担保或信用信息,也会造成征信成本较高的问题。另一方面,普惠金融的特点是交易量少,这会造成收入偏低,而且,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限制,如果网贷平台按照传统金融机构的网络布局来实现普惠金融,难以覆盖更多的人群,从而造成服务成本远大于服务潜在收入,盈利模型并不适用。除此之外,在风险管理上,普惠金融要满足更多的用户需求,要满足更多的需求,这就要求普惠金融的客户群要承担更多的信用风险和违约风险,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风险。

二、普惠数字金融的优越性

1.提高金融服务的可用性。数字化普惠金融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发生范围,实现了“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全方位、全方位、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一是拓展了服务对象的边界,数字化普惠金融通过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受众面,使得传统的金融服务群体逐步扩展到长尾,使得金融服务变得更为大众化。二是扩大了服务的空间范围,传统金融机构以增加网点、增加员工等方式扩大了金融服务的地域覆盖范围,从而造成了向长尾用户渗透的成本上升;而数字化普惠金融则以线上方式降低了银行网点数量,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普及。三是拓展了服务的时间界限,传统的普惠金融仅限于金融机构的营业时间,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经常出现时间不匹配的问题,而在普惠金融中,科技的赋能能够打破时间的限制,让顾客在网上进行交易,随时享受到金融服务。

2.改善供给与需求的配比。传统的普惠金融由于缺乏银行等中介机构的介入,使得普惠信贷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使得信贷风险在某种程度上被放大。而通过移动终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数字化普惠金融能够有效缓解传统普惠金融在供给与需求方面存在的信息失真问题。在需求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学习、身份认证等数字技术,构建新型数字化征信体系,优化信贷担保体系,使普惠金融主体“能贷”“敢贷”,使其信用透明化。在提供方面,已有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地建设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一方面,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把产品和用户联系起来,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模型来帮助行业内的资源分配和流通,从而满足普惠金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普惠理财客户可以在线选择理财产品,并可以在线享受到各理财机构所提供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理财服务。

3.减少财务业务的交易费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数字化普惠金融使传统普惠金融客户获得金融业务、使用金融资产变得更加便捷、快捷,从而大大降低了普惠金融供应商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一是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一个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平台,将其应用在网上,这样既能节省线下网点的费用,又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物流费用。二是“普惠金融”利用数字化技术,逐步削弱了金融中介的功能,实现了金融产品和普惠金融的直接联系,缩短了融资的链条,降低了融资的成本。

三、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展望

1.法律法规的遵守程度将大大提高。数字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普惠金融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普惠金融的信息和信用安全和系统性风险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政府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对数字普惠金融实行有针对性的监管。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主要关注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边界、行为守则和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在市场层次上,将更加重视市场的调控功能,并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新兴技术和产品服务,合理看待技术风险、创新风险。以大数据技术为抓手,将极大地提高监管部门在金融服务上的风险防控能力,以甄别金融服务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为目标,强化风险分析和监测能力。

2.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进来。普惠金融的参与者既有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又有金融需求的提供者。金融服务提供者已经逐渐演化成一个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等在内的普惠金融生态系统,而金融服务的需求方也逐渐向长尾客户的方向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帮助普通民众和中小微企业,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未来的数字普惠金融,将会是一个以专业为核心的综合性金融,也就是数字普惠金融将会打通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让所有与之有关的市场机构,都会在各个环节中,找到各自的优势,并在各自的优势下,展开全方位的合作。

3.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性。在公司层次上,有些公司虽然为公司提供了财务服务,但并未被视为财务机构。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庞大的数据资源,能够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进程中,为客户提供灵活、快速、廉价的服务。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为了使科技领先的公司能更好地参与到市场中,金融市场的开放性是必要的;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开放银行”时代的到来,将促使银行向零售金融转型,而这也意味着,银行必须向客户开放,从技术和人才两个方面进行“双端齐下”,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构建一个基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开放式金融生态圈。

参考资料:

[1]国务院.2016-2020年促进普惠化的发展纲要[Z].2020

[2]贝多广,李焰.普惠数字化的新时期.北京:中信经济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