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人民医院 651600
【摘要】目的 探究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创伤后骨不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定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院收治的60例四肢骨折创伤后骨不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30例)与研究组(30例)。对照组采用加压钢板治疗,研究组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能力评分、肢体痛感评分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关节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数值均呈良性变化,其中,研究组效果更为显著(P<0.05);研究组创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及康复时间五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 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不连;四肢骨折创伤;带锁髓内钉治疗
四肢骨骼创伤在骨科类疾病中较为常见,此种疾病在经过有效治疗后,多数情况下创口愈合效果较为良好,但经过临床研究证实,仍存在部分四肢骨骼创伤患者在疗后阶段出现愈合缓慢等多种并发症的隐患[1]。其中,骨不连作为四肢骨骼创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若无法对其采用及时的针对性措施,极有可能造成四肢肌肉萎缩等不良结果,严重影响了患者肢体能力的恢复进展。目前,针对此种并发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以固定治疗为主,采用适当的固定治疗手法能够有效缓解骨不连所带来的一系列隐患[2]。旨在探究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创伤后骨不连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定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院收治的60例四肢骨折创伤后骨不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30例)与研究组(3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42.64±2.76)岁,男女比例为16:14。研究组平均年龄(43.05±2.01)岁,男女比例为15:15。两组患者基础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规则:患者及家属知情;排除规则:患有精神类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加压钢板治疗,具体方法为:①引导患者行仰卧位并进行全身麻醉。②对患处创口消毒,随后切开创口,分离病灶附近组织,将骨折处充分暴露,清理原创口残留物质。③结合实际情况放置加压钢板,使用螺钉固定后缓慢闭合创口,进行后续引流等操作。
研究组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具体方法为:①引导患者行仰卧位,实施全身麻醉。②麻醉生效后,在原创口处病灶位置切开创口,创口长度控制在9cm左右,随后清除病灶位置的纤维瘢痕、原有固定设备以及残留物质等软硬组织,充分暴露骨折端。③通过扩髓器械进行扩髓处理,打磨至标准形态后将髓内钉放置于髓腔终端,并在附近添置瞄准器,达成压实指标后固定,最后对创口予以缝合前消毒,随后缝合并进行后续引流操作。
1.3观察指标
1.3.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治疗前后关节活动能力及肢体痛感评分,分数区间为(0-5)分,其中,关节活动能力评分越高、肢体痛感评分越低说明治疗效果越好。
1.3.2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具体对比项目为:创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及康复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工具做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x2检验。若P<0.05,则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能力及肢体痛感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关节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数值均呈良性变化,其中,研究组效果更为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能力及肢体痛感评分对比 [(x±s),分]
组别 | 例数 | 关节活动能力 | 肢体痛感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30 | 1.59±1.85 | 2.18±1.35x | 3.27±0.23 | 2.17±0.42x |
研究组 | 30 | 1.50±1.62 | 3.42±1.14x | 3.28±0.86 | 1.15±0.56x |
t | - | 0.035 | 3.167 | 0.017 | 3.102 |
P | - | >0.05 | <0.05 | >0.05 | <0.05 |
注:与护理前比较,xP<0.05
2.2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比
研究组手术创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及康复时间五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比 (x±s)
组别 | 例数 | 创口长度(cm) | 出血量(mL) | 手术时长(min) | 住院时长(d) | 康复时间(月) |
对照组 | 30 | 12.46±1.02 | 436.27±50.85 | 142.64±21.72 | 15.23±1.57 | 4.17±0.28 |
研究组 | 30 | 9.64±1.74 | 372.09±47.20 | 120.43±20.85 | 11.07±1.24 | 3.54±0.51 |
x2 | - | 2.001 | 3.105 | 3.871 | 3.088 | 3.286 |
P | -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骨不连是四肢骨折创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诊断将骨不连特征定义为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其骨折端在经过治疗后超八个月仍无愈合迹象[3]。而随着骨折类型的不断变化,骨不连的发生几率目前正处于逐年升高的趋势,据资料显示[4]:四肢骨折创伤患者中出现骨不连的几率为8%,因此,对于骨不连的固定技术探索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本次对60例四肢骨折创伤后骨不连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关节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数值均呈良性变化,其中,研究组效果更为显著(P<0.05);研究组手术创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及康复时间五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果表明:带锁髓内钉治疗骨不连的效果显著,具体表现为创口小、出血量低且住院时长短,加快了患者的康复速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创伤后骨不连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党华,郭耀军.加压钢板、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作用分析[J].贵州医药,2021,45(01):73-74.
[2]张柏.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与股骨干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01):81-83.
[3]赵海峰.探讨带锁髓内钉用于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有效性[J].智慧健康,2021,7(01):104-105.
[4]卿忠华.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行带锁髓内钉治疗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分析[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0,42(03):29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