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3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4
/ 2

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3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张力中,马腾腾,奚宇杰*(通讯作者)

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0126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IL-3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心房颤动患者的关系。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7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为对象,另取同阶段健康体检人员35例纳入对照组;检测IL-1β、IL-33水平,测定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射血分数(LVEF),分析IL-1β、IL-33、NLR与心脏结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房颤组IL-1β、NLR、LAD均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IL-33、LVEF比较(P0.05);NLR与LAD为正相关。结论与窦性心律者相比,心房颤动患者血清IL-1β、IL-33、NLR水平明显升高,同时NLR与LAD呈相关性,为临床评估判定房颤发生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3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疾病,心房激动频率高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快且不稳定。房颤容易影响心脏正常收缩功能,出现诸多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构成巨大威胁[1]。研究发现,房颤发生与心房结构重建存在相关性,且发生及进展与临床炎症因子密切相关。现阶段国内外对CRP、IL-6、TNF-α等典型因子的研究较多,且已证实其与房颤之间关系密切。本研究结合我院收治的70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新型炎症因子与房颤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7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与房颤诊断标准相符,经检查得到证实;②研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重要器官严重不全;②近期外伤史、输血史、手术史;③合并感染。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制定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及其分型标准,分为持续性房颤(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65.35±5.48)岁;阵发性房颤(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4.68±5.69)岁。另取同阶段健康体检人员35例纳入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5.79±5.85)岁。三组的一般资料比较(P>0.05)。在医院伦理机构的审批下开展此研究。

1.2方法

采集清晨空腹血液样本5 ml后,以3000 r/min的转速离心处理10 min,保留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β、IL-33水平。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NLR。利用心脏超声测定LAD、LVEF。

1.3观察指标

对比各组研究者的IL-1β、IL-33、NLR、LAD、LVEF值的差异性,分析炎症因子与房颤的相关性。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炎症因子、心脏结构指标比较

房颤组IL-1β高于对照组(P<0.05),且持续性房颤组IL-1β高于阵发性房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NLR高于对照组,且持续性房颤组NLR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三组IL-33水平比较(P0.05);房颤组LAD高于对照组,且持续性房颤组LAD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三组LVEF比较(P0.05)。详见表1。

表1 各组炎症因子、心脏结构指标比较(±s

组别

n

IL-1β(ng/L)

IL-33(ng/L)

NLR(%)

LAD(mm)

LVEF(mm)

对照组

35

20.36±5.36

54.87±6.58

1.85±0.45

32.58±2.57

55.97±6.88

阵发性房颤

32

24.15±5.12

49.33±5.62

2.53±0.75

35.44±6.22

56.12±6.24

持续性房颤

38

26.87±5..67

51.33±4.29

5.68±1.45

38.96±4.62

55.44±6.23

F值

-

15.264

6.254

12.336

13.587

0.654

P

-

<0.05

<0.05

<0.05

<0.05

0.482

2.2相关性分析

Pearson分析:NLR与LAD为正相关,r=0.326,P=0.018;IL-1β、IL-33水平与LAD均无相关性。

3讨论

炎症反应会造成心肌细胞病理生理性变化,发生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等情况,进一步造成心房重构及电生理变化。心房重构会降低心房肌传导速度,引起局部传导不均性现象,形成局部折返环[2]。而心房电生理变化会减少心肌细胞不应期,改变动作电位时程,提高折返几率[3]

本次研究分析新型炎症指标L-1β、IL-33、NLR与房颤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房颤组NLR高于对照组(

P<0.05)。分析原因,NLR为两种白细胞亚型的比值,能对机体炎症状态做出较单一指标更为客观的反映,且操作便捷、易行。房颤患者由于机体炎症反应刺激中性粒细胞表达抗凋亡蛋白Bcl-xl,其能与正常促凋亡蛋白Bax、Bak对抗,从而延长中性粒细胞存活时间,导致外周血NLR水平明显升高[4-5]。IL-1β是IL-1的一种类型,能活化巨噬细胞的产生,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和修复中。IL-33为IL-1的一员,为可溶性基质溶素2的特异性功能配体,结合后对心脏发挥保护作用,同时与心梗、心衰等多种心血管疾病有关[6-7]。本次研究:房颤组IL-1β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IL-33水平比较(P0.05)。可见,IL-1β与心房颤动存在一定关联,但由于样本容量较少,研究中IL-33与房颤并无相关性。此外,与窦性心律者相比,房颤组LAD更高,且NLR与LAD呈正相关。说明,NLR水平升高可能造成心肌重建、心房增大[8]

综上,NLR与房颤发生呈相关性,是其危险因素,可作为房颤发生的重要评估指标,对治疗预后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智文,雷志博,王婷,等.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评价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临床意义[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20,18(8):729-733.

[2]陈冬生.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房颤患者心脏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8,26(1):26-28.

[3]孙越红,张丽敏,李虓,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预后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24):3015-3019.

[4]孙国栋,郑成根,陈春华,等.持续性房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左心房重构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9):2936-2939,2960.

[5]梁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2,30(12):1058-1064.

[6]马斌,雷贺吉,韩淑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6):2490-2492.

[7]戴艳枝,王晓华,刘秋玲,等.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及肿瘤坏死因子-α与房颤伴凝血功能异常的相关性[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3):4-7.

[8]叶晓云,何显森,方仙,等.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1):67-70.


基金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第二轮医学学科建设项目--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学科(PWYsf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