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
摘要:目的 研究CT影像学征象对局灶性肺炎型肺癌与肺部炎性病变的鉴别意义。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FPLC患者39例为观察组,FPIL患者2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CT征象,构建临床联合CT影像特征模型,采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模型对FPLC和FPIL的鉴别诊断。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年龄,有吸烟史(51.28%vs.44.00%)和无呼吸系统症状(33.33%vs.20.00%)显著(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病灶小(40.28±16.39mmvs.45.39±17.72mm),多见空气支气管征(30.77%vs.16.00%)(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多见坏死(48.00%vs.10.26%)和胸膜粘连(72.00%vs.41.05%)(P<0.01)。综合模型显示年龄[OR(95%CI):4.37(2.19~9.14)]、呼吸系统症状[OR(95%CI):1.87(1.12~2.44)]、空气支气管征[OR(95%CI):2.93(1.82~4.44)]、坏死[OR(95%CI):5.79(2.69~14.83)]和胸膜粘连[OR(95%CI):8.42(3.31~17.94)]是区分FPIL和FPLC的预测因素(P<0.05)。模型AUC0.856(95%CI:0.765~0.946),灵敏度81.5%,特异度85.3%。结论 综合模型结合临床特征和CT影像特征,鉴别局灶性肺炎样肺癌和局灶性肺部炎症病变,具有临床意义。
关键词:CT影像学;肺炎型肺癌;肺部炎性;鉴别意义
引言
肺结核是现代社会主要传染性疾病之一,而我国作为肺结核的高发地区,肺结核发病率居世界第2位,随着环境污染、吸烟等诱因我国肺癌发病率也随之上升。目前我国肺癌发病率为49.2/100000人,我国癌症疾病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而肺癌与肺结核同时存在发生率为0.18%-2.6%,近年来有升高趋势。肺癌合并肺结核的临床及CT表现具有相似性,鉴别难度高,临床发生漏诊、误诊概率高,所以提高早期肺癌诊断率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有研究报道,按照患者临床症状、多层CT及相关肿瘤标志物等在肺结核患者合并肺癌与单纯肺结核患者存在差异,但目前未见大量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CT量化指标联合血清CA199、NSE对老年肺结核合并肺癌的诊断效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FPLC39例和FPIL25例,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41.63±16.27)岁。纳入标准:(1)CT表现为单发灶性实变,特征为肺实质密度增加,呈多边形(如三角形、矩形或梯形),轴位上最大切片面积小于肺叶面积的一半;(2)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患者;(3)CT成像与随后的病理诊断间隔<1个月。排除标准:(1)呼吸运动伪影导致成像质量不理想者;(2)在初次胸部CT扫描前接受抗肿瘤或抗炎治疗者;(3)未行胸部增强CT扫描者;(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方法
增强CT扫描:选用美国GEOptima64排CT扫描仪检查,设置参数为250mA、120kV、厚度5mm,指导患者屏住呼吸后经肺尖扫描至肾上腺,平扫完成之后将造影剂以3mL/s速度注入尺静脉,完成增强扫描。记录最大肿瘤层中距离肺门最近、最远边距,并计算平均值。CT强化程度依据最高CT强化值与平扫CT值评价,轻度强化为<15HU,明显强化为≥15HU;并可依据肿瘤直径分为≤3cm、3~7cm、≥7cm;依据淋巴结直径分为≥1cm、<1cm;并扫描肺门、纵膈淋巴结,依据是否存在淋巴结肿大分为无淋巴结肿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所有患者均进行长达3年的随访,记录其生存情况,随访时间为术后3年或截止至死亡时间,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6个月随访1次。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肿块、空洞、分叶征、毛刺征及胸腔积液情况及两组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125、NSE、CYFBA21-1)水平;分析不同肺结核合并肺癌类型患者的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125、NSE、CYFBA21-1)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具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预测模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CT影像特征比较
研究组肿块、空洞、分叶征、毛刺征、胸腔积液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研究组CA199、CEA、CA125、NSE、CYFBA21-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癌症类型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NSE水平高于鳞癌患者和腺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者血清CA199、CEA、CA125、CYFBA21-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实践中肺炎型肺癌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咳漱、咳痰、胸闷、发热、咯血等,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肺炎、肺结核、炎性假瘤等肺部炎症性病变。本文39例FPLC患者中有12例(30.77%)在初次CT扫描时误诊为炎性病变,25例FPIL患者中有10例(40.00%)在初次CT扫描时误诊为癌症。临床上FPLC占肺癌比例较少,随着整体肺癌患病率增加,FPLC患病率呈增加趋势,提高与肺部炎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意义。支气管镜、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等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可帮助医师进行准确诊断,选择最佳治疗策略。这些都是侵入性的方法,因组织学样本不足导致病理诊断不明确。一种非侵入性和可重复性的方法是判断病变良恶性病变的首选。
目前多数研究集中在CT影像学征象在肺炎型肺癌和肺部炎性疾病中的差异,少有研究将临床特征和CT影像学征象联合考虑。PIMA的CT成像特征可能提供预后信息和个人风险评估,不考虑临床因素。有文献报道,CT成像特征可能有助于识别肺型肺腺癌。本文构建并验证了一种结合临床特征和CT影像学征象的综合模型,用于区分FPLC和FPIL。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和CT影像学征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呼吸系统症状及病灶大小、空气支气管征、坏死、胸膜黏连等4个CT形态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这些差异特征建立综合模型,结果显示有呼吸系统症状、空气支气管征、坏死和胸膜黏连是区分FPIL和FPLC的有效因素,综合模型区分FPLC和FPIL的ROC曲线分析显示,模型的AUC为0.856,灵敏度为81.5%,特异度为85.3%。
本研究分析肺结核合并不同类型肺癌发现,小细胞肺癌患者NSE水平高于鳞癌患者和腺癌患者。提示NSE是诊断小细胞肺癌的标志物。从各个指标的检测结果分析,联合检测优于单个指标检测,AUC线下面积可较好地预测肺结核合并肺癌诊断价值,说明联合检测对肺结核合并肺癌具有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CT量化指标联合肺癌肿瘤血清标志物指标检测肺结核合并肺癌,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可提高诊断率,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何小群,李 琦,罗天友,等.临床、病理特征联合能谱CT评估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1,37(2):230⁃234.
[2] 赵本好,申小亮,马 记,等.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胸部CT表现影像及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1):4.
[3] 段秀杰,李福元,付玉存.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CT征象与临床病理分型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20,28(15):2622⁃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