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5
/ 2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

韩兴玉1 ,慕素梅2, 

1.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环境监测站  陕西榆林 719000

2.陕西省榆林市橫山区环境监测站  陕西榆林719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我国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环保工作的基础,其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就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例如,野外采样和检测工作可能会遭遇自然灾害、野生动物攻击等危险,室内实验和检测工作可能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化学品泄漏等安全隐患。因此,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安全管理,制定科学的安全防范措施,是保障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和监测数据真实可靠的必要措施。

一、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意义

首先,生态环境监测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通过对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避免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可逆性损害。同时,监测数据还可以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次,生态环境监测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监测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土地利用等指标,可以及时发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从而采取相应的保护和恢复措施,防止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安全风险
(一)安全设施不完备
    生态环境监测站点通常分为固定站点和流动站点两种,固定站点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或者周边区域,流动站点则主要用于对一些特定污染源的监测。无论是固定站点还是流动站点,其安全设施的不完备都是一个重要的安全风险。例如,一些固定站点的建筑物老化严重,防雷设施、灭火设施等安全设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养和维护,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后果不堪设想。同样的,流动站点往往缺乏防盗设备和监测设备的稳固性,一些设备容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破坏,从而导致监测数据的误差或遗漏。
(二)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高
    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高也是一个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安全风险。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高,可能会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疏忽或者不当行为,导致设备的损坏或者人身伤害。例如,在对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过程中,操作人员没有正确佩戴防护设备,容易导致身体受到伤害;在对一些高压设备的维护过程中,操作人员没有关注安全事项,容易导致电击事故的发生。
(三)自然灾害
    生态环境监测站点通常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如海滨、山区、沙漠等,这些地理环境往往伴随着自然灾害的风险。例如,在海滨地区,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会对固定站点的设施和设备造成影响;在山区和沙漠地区,山洪、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也会对监测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带来威胁。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防控措施
(一)加强安全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在野外监测工作中,应建设相应的安全设施,如防蚊虫设施、防狼装备、紧急医疗设施等。特别是在偏远山区或荒漠等特殊地形条件下,应建设适应当地特殊环境的安全设施。另外,在实验室中,应建设完备的安全设施,如化学品储存室、气体储存室、紧急喷淋装置等。并应定期对安全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加强安全设施维护。野外监测安全设施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应定期对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例如,防狼装备和紧急医疗设施应定期更换和补充。另外,实验室安全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化学品腐蚀、气体泄漏等因素的影响,应定期对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排除隐患。
(二)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在安全意识教育中,应根据操作人员的不同特点和工作内容,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如在野外监测工作中,应加强对操作人员野外自救和防范措施的培训;在实验室中,应加强化学品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的培训。另外,建立完善的安全意识教育体系,使操作人员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安全意识水平。
    加强技能培训。定期组织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技能水平,如实施应急措施和事故处理等。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使操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提高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特别是在野外监测工作中应注意增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三)建立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
    建立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的应对方案,应明确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流程,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型、应急处置流程、应急资源调配等。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演练,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应急处置机构是应急处置的主体,应明确应急处置机构和人员,建立应急处置的工作体系,制定应急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应急资源的储备和调配是应急处置的关键环节,应根据实际情况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器材,并确定应急资源的调配机制和流程。最后,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机构和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技能水平,确保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四)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制定一套完整的网络安全政策,明确网络安全管理的原则和措施,明确责任和任务,确保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网络安全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对网络安全进行评估和监管,确保网络安全风险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护。建立网络安全设备,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确保网络安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加强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避免敏感信息被窃取和泄露。加强设备和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是防控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应定期对监测设备和数据进行备份,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应建立数据恢复机制,对数据损坏或丢失时能够及时恢复,避免因数据丢失或损坏导致监测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然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安全风险,如设备损坏、操作人员安全、自然灾害、网络安全等。针对这些安全风险,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强安全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建立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加强设备和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加强风险评估和管理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安全和可靠,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迎春,刘景泰,孙沛雯,王晴萱.生态环境监测全过程病原微生物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及个体防护[J].中国环境监测,2022,38(03):11-17.

[2]潘正一.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J].化工管理,2022(17):32-34.

[3]赵乐,唐晓青,张玮,魏君,张明华,娄雅琢.白洋淀流域水环境监测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22,39(02):73-78.

[4]陈善荣,陈传忠,文小明,胡天洋.“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总体思路与重点内容[J].环境保护,2022,50(Z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