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波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调研报告——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建设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6
/ 3

关于宁波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调研报告——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建设模式研究

潘德校

衢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

【摘要】本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深入探究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对经典阅读和全民阅读推广的现实意义,并通过实际走访分析宁波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现状及优缺之处,从中探索出具有普适意义和可复制性的建设模式,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提供有效方案。

【关键词】宁波市;公共阅读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市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对文化精神层面提出了更多样的要求。而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不断兴起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社会群体对于阅读空间的针对性需求和服务,从而唤起人们对于传统阅读的积极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化和专业化的同时,增强了整个社会的文化软实力。

在深度走访的基础上,本文将通过研究宁波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现状与模式,对其现有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改善新型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模式,努力缓解碎片化阅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为宁波当地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提出建议,为普适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背景

阅读活动不仅可以深化素质教育,还可以弘扬良好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其良好导向和正面激励作用,能够进一步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但在数字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阅读碎片化、功利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电子阅读凭借便捷海量的优势强而有力地冲击着经典阅读,但快节奏的社会造就了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这样的方式影响了国民获取系统化的知识,影响了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社会背景下,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意见》的发表旨在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加强全民阅读宣传推广,“全民阅读”逐步深入人心。

而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创新平台,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同时,完善了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下行政配置的时代要求。从整体上看,公共阅读空间的场地设施常常设置在人流较为集中的基础设施附近,以布局密织、互联网一体化、展示城市文化为特征,深受市民群众欢迎。

为推进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了解大众对公共图书资源的需求及公共图书资源存在的形式,本文对宁波现有的公共阅读空间进行了走访调研。基于人们对深度阅读解组再重构的心理需求,从宁波市的地方文化品牌概念入手,对宁波市内现有的公共阅读空间展开调研,研究其已成型且较为完善的建设模式体系,了解其所具备的优势并从中提取可复制性,探究其建设模式的借鉴意义。

二、宁波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现状概况

《2020年浙江省全民阅读报告》显示,浙江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而宁波位列全省第三,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宁波市民对学习场所的需求量猛增。在全民阅读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宁波建有2273家阅读服务设施,公共阅读空间数量广泛。经济发展迅速的宁波利用数字化对公共阅读空间进行管理的同时,公共阅读空间的多元化建设也承担了展示城市形象、搭建社交桥梁、的社会交际功能,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综合生活空间,引领了新风尚。

(一)阅读网络密织覆盖城市

作者走访宁波市四个区(县),并对各公共阅读空间的地理区位条件展开调研。为细化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网络,创建宁波市阅读空间格局,宁波市政府协同本土企业与公益组织大力进行公共文化建设,创建公共阅读空间的多种模式,在商场、高铁站口、旅游景点、居民小区等人口集中场所建设公共阅读空间,嵌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进一步编实织密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潜移默化的阅读氛围。

1.人群密集区的“筑香书馆”

海曙区助力打造宁波“书香之城”的核心区,筑香书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筑香书馆,作为一家由宁波本土企业创办的连锁型自主便民式书馆,隶属于海曙区图书馆分馆。其在宁波海曙区拥有五家分馆,分布于不同的城市分区,如地铁口、商场内部和大学城附近等,同步建设多个公共阅读空间,打造基层文化服务综合体。

筑香书馆的总馆位于海曙区兴宁桥西地铁的进出口处,凭借着其便捷的地理位置和充足的藏书数量,成为附近居民的阅读空间首选。同时,在宁波工程学院对面的科创大厦内,也有筑香书馆的分馆慧谷店,为白领下班后的阅读和学生自习提供了便利。

2.观光风景区的网红书店

位于宁波风景区月湖公园附近的甬上枫林晚书店,是一家以古籍文史与文博艺术类书籍为经营特色的民营书店,环境较为清幽。作为古镇内的书屋,装修较为复古,馆外围即是古城墙,馆内也多采用木制建筑。此外,钟书阁位于宁波外滩大桥边,附近有宁波市美术馆等人文景点。这两处公共阅读空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外来游客的光顾。

这类网红书店以“打卡”为核心运营理念,利用书籍作为主要元素进行店面美化设计,极力地营造了当今年轻人所追求的文艺感、惬意感的氛围,在极大地满足了青年的社交需求、迎合吸睛心理的同时,通过吸引大量的流量、再实现流量有效转化来引导大众消费、阅读。

3.生活区的“堇书房”

堇书房位于生活居住区与文教区交叉处,是一家由鄞州市图书馆和鄞州区网络联合会共同打造的城市书房。靠近居民小区的地理位置,能够便捷鄞州区的居民阅读,使市民真正实现“就近”阅读。同时,堇书房以鄞地文献传播为主要内容,辅以休闲娱乐等功能,为城市居民文化生活开辟了新的驻地。

4.商城内部的漫书咖与新华书店

漫书咖与新华书店位于商城内部。商场内公共阅读空间的设置可以使读者在书籍和城市风光之间随意切换。而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可以使得市民在空闲之余进行阅读,有利于培养市民文化内涵。

(二)实体互联网一体化服务

宁波市政府部门以“图书馆”为突破口,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创新城市智慧书房的多种建设模式。展开布局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新型城市阅读空间格局,城市整合资源的服务效能不断提升。[2]线下公共阅读空间的阅读自习与线上智能化的借阅系统相结合,能够使图书的流动速度加快,居民借阅图书更加便捷,从而提升了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市民的效能。

筑香书馆的馆内书籍大多由企业捐赠也有社会公益人士、组织机构进行书籍捐赠。同时,作为一个24小时无人值守,免费开放的公共阅读空间,筑香书馆采用RFID智能化管理系统,读者只需要凭借身份证就可以自助办证、自助借还书,在实现了市民自主借阅书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图书的利用率。

与鄞州区图书馆合作的堇书房也配有智慧化图书借阅功能,实现了无人值守自助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读者可自主进行借阅书籍等活动。宁波市图书馆根据大数据网络,精准定位图书,并设立了自助借还系统,市民可进行续借等服务。同时,宁波市建设数字阅读平台,为广大市民提供线上一体化服务。

实体公共阅读空间与互联网的一体化服务,能够打造全大市遍及的阅读服务网络,提高图书阅读利用率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公共图书资源,全面实现公共阅读空间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建成书香宁波。

(三)阅读空间构建城市文化新风尚

“城市文化”是提升城市品牌的“软实力”。作为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阅读空间的广泛建设是城市在文化底蕴的沉淀中形成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宁波市的公共阅读空间用不同的方式凝聚着宁波这个港湾城市的独特审美与价值内核。

被誉为宁波最美网红书店的钟书阁,店内装修的设计理念以海派文化为核心,以海洋岛屿元素为载体,镜面天花板营造出空间跳跃感,力图充分展现当地文化精髓。枫林晚书房依靠月湖,不仅馆内的装修体现了江南水乡的风格,馆内关于宁波市独特历史的古籍数目众多,向读者讲述着宁波市独特的人文气质和历史底蕴。堇书房以鄞地文献传播为主要内容,继承红色品牌精神,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内容和多元化的文化产品。

众多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不仅使市民拥有了借阅书籍、提供自习的场所,同时也体现了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推广成果。多元化的公共空间建设模式,使得宁波市的公共阅读空间承担着文化品牌建设的功能,引领着城市文化的新风尚。与此同时,企业的建设与公益社会力量的关注与加入,也能体现该城市在公共阅读方面的社会责任心与文化建设完善程度。

三、目前公共阅读空间存在的不足之处

综观宁波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一)阅读功能与服务功能的分割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就目前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状况而言,公共阅读空间的质量参差不齐。

网红书店虽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设有文创区、咖啡饮品区等具有特殊功能的区域,能够吸引更多客流量和大众关注度,但其相比于阅读,店内青年人进行拍照打卡的行为更加频繁,阅读环境较为嘈杂。这类公共阅读空间,具有网红流量的同时,却无法持续吸引公众进行日常的阅读活动。

然而,有些公共阅读空间在主打提供阅读自习服务的同时,店内其他内容单一,配套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公众由阅读延伸出来的其他服务需求。

(二)城乡分布不均

根据研究报告,农村居民的阅读率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不同区域间农村居民的阅读状况差异较大。与城镇相比,多数地区的农村位于全民阅读工作的边缘地带。

但在区域分布问题中,多数公共阅读空间主要分布在城区,乡村建设相对较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对于乡镇而言,依旧是相当薄弱的环节。《2020年浙江省全民阅读报告》显示,在全民阅读服务设施方面,宁波拥有2273家阅读服务设施,数量排在全省第二并显著超越之后的地市,但根据中国客户网2019年发布的《浙江省宁波市书店名录》,我们可以发现,近79%的公共阅读空间分布于城镇,乡村地区分布占比小。乡村居民对公共阅读空间的需求仍未被充分满足,阅读空间自由仍未实现。

目前农村的公共文化资源处于闲置问题严重,有必要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农村阅读推广的问题开展研究,以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如何解决乡村阅读的门槛,仍然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三)管理与使用有待加强

在科技突破的前提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方式得以创新。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可以全程实现自助服务,但阅读群体年龄固化的情况下,老年居民对智能化设备使用方法的陌生,导致了智能设备产生“空置”现象。

无人自助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虽然以技术手段有效缓解基层服务人手配备不足问题,便利了市民进行阅读活动,但馆内可能会发生儿童大声喧哗,损坏书籍等乱象,在管理方面还有待加强。

(四)营建方案缺少针对性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虽然扭转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刻板印象,但大多公共阅读空间并没有根据所在地的特性进行建设,如大学城内的公共阅读空间自习区域的座位不足,没有将它独特的,可以提供大学生自习空间这一功能完善,影响着公共阅读空间长期发展的稳定性。

四、有关建设的提议

(一)落实责任,实现制度突破

宁波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可借鉴衢州市的“南孔书屋”——“公办民营”的运行模式。在政策引导下,政府提供资源支持,由市场与社会力量提供场地阅读空间、参与阅读空间的运行管理,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同时,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后的运行管理保障同样需要进行责任落实制,详细分解工作责任,明确各成分的目标任务,加强公共阅读空间的管理与使用效能。

(二)打造科学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机制

社会投资会产生不确定性冲击,而根据实际使用效果打造可持续发展机制能够对这一情况进行缓解。公共阅读空间可与当地图书馆进行合作,在不断完善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将自身建设与运行纳入图书馆的服务体系统筹,进一步强化图书馆专业指导,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三)丰富服务项目,加强阅读推广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在阅读服务基础上,可以适当拓展空间功能,提供多样化服务。在有限空间内,合理安排开展文化展览、文艺沙龙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引领时尚潮流,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以活动促进服务,激发居民阅读兴趣,提升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效能。如衢州“南孔书屋”开展了“孺子沙龙,与倪有约:黏土手工”、“营养课堂,吃出健康”等丰富且适合阅读空间发展的书屋活动。

同时,宁波市的公共阅读空间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文化,配置主题图书资源。可以参照衢州依托于“南孔圣地”的文化标识,发展形成主客共享的文旅融合发展的载体——“南孔书屋”,并逐渐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

综上可见,即使公共阅读空间的数量众多,但城市优质阅读空间仍然十分有限,社区阅读空间的建设尤为紧迫。需要政府与企业有所合作,建立完善公共阅读空间体系,满足各个人群对阅读空间的不同需求。增加城市优质阅读空间的覆盖面,宣传全面阅读和终身阅读的观念,以营造一个书香浓厚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图表新闻. [J]. 青年记者,2020.

[2]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未来之路. [N]. 中国文化报,2021.01.26.

项目编号:202111488023。

作者简介:潘德校(2002.8-),女,汉,籍贯:浙江省宁波市,衢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