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翻身时间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方法:抽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俯卧位通气治疗的8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以电脑任意编号法划入A组与B组(n=41)。为两组患者实施差异性的翻身时间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俯卧位通气治疗结束时A组与B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潮气量及氧分压指标对比均无显著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治疗期间分别发生2例、4例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翻身时间俯卧位通气治疗,不会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造成不良反应,可以适当延长翻身时间,减轻护理工作压力。
【关键词】翻身时间;俯卧位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俯卧位通气指的是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协助患者以俯卧位治疗,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提升临床治疗的有效性[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早期俯卧位通气治疗,能够对患者的器官发挥保护作用,降低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相关临床医学研究中提出,循环稳定状态下患者的治疗效果会相对较好,尽可能使俯卧位的时间达到2h,进而发挥开放肺泡的作用。但是当前临床对于俯卧位通气时间的研究相对较少,翻身的时间多与患者的舒适度等密切相关。为了深入探究不同翻身时间对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的影响,文章抽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俯卧位通气治疗的8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基于患者的俯卧位通气时长及临床指标对比分析,总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抽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俯卧位通气治疗的8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以电脑任意编号法划入A组与B组(n=41)。A组男、女数量占比是21:20,年龄29-67岁,均龄值(47.61±4.46)岁。B组男、女数量占比是22:19,年龄28-68岁,均龄值(48.02±4.33)岁。两组基础数据对比无显著区别,可分组对照研究(P>0.05)。
1.2 研究方法
将两组患者的头部均垫高15-30°,头偏向一侧,预防眼部受压。指导患者双手向上,和身体平行,放在软枕上。髋部和膝关节、踝关节放置软垫,每间隔30min-1h更换1次软枕的位置。注意在患者翻身前检查输液管路状态,夹闭引流管,避免反流问题的发生。俯卧位后注意及时吸痰处理,避免患者误吸和感染。
每日累计俯卧位通气治疗6h,主要是日间治疗,夜间让患者充分休息。为两组患者实施差异性的翻身时间管理,A组以“俯卧3h→平卧2h→俯卧3h,俯卧位翻身2次”的模式通气治疗,B组以“俯卧2h→平卧2h→俯卧2h→平卧2h→俯卧2h,俯卧位翻身3次”的模式通气治疗。
1.3 评价指标
记录患者每日俯卧位治疗结束时间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潮气量(VT)及氧分压(PaO2)的水平[3]。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几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 20.0统计数据,计量资料t计算,计数资料x2计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组与B组患者的俯卧位通气治疗结束时临床指标对比
俯卧位通气治疗结束时A组与B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潮气量及氧分压指标对比均无显著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A组与B组患者的俯卧位通气治疗结束时临床指标对比
组别 | 心率(次/min) | 平均动脉压(mmHg) | 潮气量(ml) | 氧分压(mmHg) |
A组(n=41) | 120.92±10.12 | 80.22±5.27 | 389.54±21.73 | 85.11±5.49 |
B组(n=41) | 119.28±11.43 | 78.68±5.36 | 384.02±28.37 | 80.09±6.68 |
t | 0.513 | 1.437 | 2.164 | 0.721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2.2 A组与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A组、B组患者治疗期间分别发生2例、4例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A组与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组别 | 眼睑水肿(n) | 皮肤黏膜损伤(n) | 胃内容物反流(n) | 发生率(%) |
A组(n=41) | 1 | 1 | 0 | 4.88% |
B组(n=41) | 2 | 1 | 1 | 9.76% |
x2 | - | - | - | 0.371 |
P | - | - | - | 1.022 |
3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肺内源性、肺外源性致病因素所诱发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症状[4]。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多发病较急,患者具有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的特点,病情变化速度较快,致残率与死亡率较高。机械通气治疗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方式,可快速改善患者的通气状态,俯卧位通气是机械通气治疗的辅助方式。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早期俯卧位通气治疗,能够减轻纵膈对肺部的压迫,复张背部肺泡,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与气管受损状态[5]。当前临床对于通气治疗期间俯卧位的时间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对于危重症的患者来讲,每一位翻身均可能会致使患者的生命体征波动,增加面部水肿、管道脱落及皮肤黏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致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6]。在本次临床研究中,分别为不同小组患者应用差异性的俯卧位治疗方案。A组以“俯卧3h→平卧2h→俯卧3h,俯卧位翻身2次”的模式通气治疗,B组以“俯卧2h→平卧2h→俯卧2h→平卧2h→俯卧2h,俯卧位翻身3次”的模式通气治疗。根据临床研究的结果来看,在俯卧位通气治疗结束时A组与B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潮气量及氧分压指标对比均无显著区别。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方面,A组、B组患者治疗期间分别发生2例、4例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在不同俯卧位时间差异影响下,不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并发症产生影响。同时适当延长俯卧位治疗的时间,也能够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降低翻身期间患者各类并发症出现的几率。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患者通气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留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注意观察管道状态。
综上内容,不同翻身时间俯卧位通气治疗,不会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造成不良反应。临床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当延长翻身时间,减轻护理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殷文超,刘莅欣.俯卧位机械通气在重症肺炎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09):1054-1056.
[2]郑菁,陈基民,黄晓铭,等.幽门后不减速喂养在俯卧位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福建医药杂志,2022,44(04):112-115.
[3]高鸿燕.俯卧位通气对ARDS患者抢救成功率及肺功能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药,2022,44(15):2361-2363.
[4]蒋燕,陆叶,蒋旭琴,等.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15):1878-1885.
[5]梁欢,王伏东,蒋丽军,等.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4):114-118.
[6]李阳,吕红,李梦欢.集束化护理结合心理干预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通气的效果分析[J].名医,2022(12):111-113.
作者简介:谢艳红(1980.05-),女,汉族,四川合江人,大专学历,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