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723198012275436
512322198109266236
摘要:过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医院的功能更多体现在疾病治疗。随着国家经济能力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基本的治疗。医院也应该为患者提供好的就医体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随着“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普及,医院开始向提升服务质量的方向发展,随之会带来医院功能布局的转变,特别是多元化的医疗配套房间会激发公共空间的活力,带给患者不一样的就医体验。
关键词:人性化 公园化 感控 多功能 信息化
如何为患者提供好的就医体验,首先,要立足于为患者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符合感控要求,不会发生交叉感染。其次,在规划布局时,如何让患者快速就医,减少在院区的迂回,适当把部分检查科室与门诊布置在一起,能够让病人在局部区域快速完成就诊、检查,提高看病效率。再次,提高患者就医环境,公园化的室外环境能够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疗养空间,室内人性化的设计减缓患者心里的恐慌,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完善的配套设施,为患者提供一个便利、舒心的服务,特别是信息智能化的介入,减少患者的时间等待,提高就医效率。通过从患者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患者提供一个人性化、智能化的医院。
感控的严格设置。
进入医院的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特别是部分患者具有传染性。如何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合理区分不同疾病人群就非常重要。2020年之前医院设计的时候,医院门诊区会设有传染病门诊,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患者传染发生的风险。随着国家对感控要求的提高,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对整个医疗感控系统有很强的警戒作用。医院人流量密集,一旦病人有传染性,势必会在医生及别的患者之间进行传播,后果非常严重 。
2020 年 6 月,我国卫生健康委颁布了《关于完善发热门诊和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507号),提出了规范发热门诊建设的具体标准,尽量设置为独立的建筑或者位于院区内相对独立的位置,应有方便快捷的交通流线,且与院区内的普通门诊等其他区域进行物理隔离,并远离儿科等特殊区域,设计独立的出入口,如图1。新的医院感控文件发布,对之前的要求做了很大提高。减少对正常患者的传染几率。
在医院布局的时候,尽量让建筑能够很好的自然通风,让病毒、细菌能够第一时间释放出去。对于大开间建筑,尽可能增加的通风内院,如图2。避免污染空气停留在建筑之中。在内部空间设计的时候,要加大走道,候诊区域的自然通风能力,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
医院部分区域具有高传染性,例如手术室, lcu等功能区域,在布局的时候,严格实行三通道,即患者通道、医生通道、污物通道,只有通过这些严格的设置,才能减少患者被传染的几率。特别是一些具有传染性的患者,要设置单独的手术室和ICU专用间,如图3。与正常患者进行严格的区分。只有在规划平面布局时,严格的感控设计,才能避免后期使用的交叉感
染的发生。
医疗路径便捷化。
现代综合医院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几千床的大型医院比比皆是,而这些医院的设计基本都是按功能分区来设置,门诊,医技,住院三大分区,相对独立,虽然之间也有一些联系廊来连接,但是病人患者在这样的空间里,往往要穿行很长的路径实现就诊。让患者感到疲倦,非常不便。
如何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从患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近年来很多医院考虑诊检一体。常规的检查可以设置在门诊周边,减少病人的就诊路径。例如血常规检查要为大量病人服务,如果还是集中设置在医技楼里,就会让病人就诊不方便。部分检查室就需要在门诊周边设置,这样通过门诊和部分检查科室集合在一起,就可以避免患者在医院里来回穿行,也减少医院里人满为患的情况发生,使患者尽量集中在的某个区域。
放射科由于自身流程需要,之前都是集中布置,即全院集中设立一个影像诊断中心。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不需要冲片暗室。如果延续使用集中式的影像部门,将会使得病人在使用时感到困难。提出分散式的影像部门布置方案。这样,可以使其服务靠近病人,而不是由病人去寻找影像科室。例如普洱人民医院进行这种尝试。特别是DR设备相对小一点,可以采取分散式布局,更好为病人服务。
大型医院的布局上,近年来趋向于紧奏性的总体布置。过去分散式的布局,被组团式布局代替。人性化诊疗主张方便病人、提高看病效率。要求在医院的规划布局中,提高部分功能区关联性,减少相关功能科室部门之间的距离,以便尽可能方便病人。面对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局面,也要求设计上尽可能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及空间。
这两年,随着许多医院经营理念的变化,小综合大专科的经营理念越来越来得到提倡。传统的布局模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很多医院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形成几大特色专科,这些特色专科会把就诊,检查,甚至住院整合在一起。让患者在小范围内就能够完成整过就诊流程。提高来了就诊的质量和服务。
公园化医院,患者到达医院之后,医院能够给患者提供一个公园式的治疗环境,给患者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好的环境会让人心里健康,减少压力。反观目前很多的医院都是建筑密度大,空间狭隘,绿化空间非常少,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压迫感,让患者身心感到疲倦。也是很多患者不喜欢去医院的原因。
公园化医院需要为患者提供一个绿树成荫,舒畅轻松的环境。在这里能够感受到优美的环境,轻松愉悦的景观绿化,舒适宜人的小品。在某医院设计中,在住院楼附近设置一个绿化公园,让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有地方休闲,散步,休憩,放松心情。如图4。
屋顶空间布满景观绿化,让整个院区绿意盎然,犹如一片森林,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在医院内部空间设计上,尽量自然通风采光,尽量让绿色植物渗透到环境当中去,避免闭塞的室内环境,增强空间的品质感受,特别是在门厅等公共空间的设置上,结合周边的绿化景观,让人不知不觉沐浴在绿色环境之中。如图5,6。
功能多元化。
综合性医院规模越来越大,就像一座小型城市,省市一级医院常见的都是一、二千床医院,甚至出现像郑州1万床医院,每天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生活工作。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人的生活需求,而不仅仅只考虑医疗空间。在规划中,要考虑医院患者的生活配套,如餐饮小吃、图书阅读、茶室、咖啡厅、便利店、鲜花店等需求。这些功能在设计中,通过景观街道来组合衔接。满足患者各种各样的需求,包含适当的休闲娱乐。坐在树下喝杯茶、看本书、打量周边的人,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在设计过程当中,利用地下室打造一个下沉商业广场。与地上患者就医流线做适当分离。也不影响医院地上建设指标,最大的把商业价值体现出来。 这对于建设方,对于患者都是非常有利的。如图7。
现在许多大型医院往往都设置在城边,这里的商业配套缺失不完善,如果医院仅仅考虑医疗空间,势必造成患者生活需求无法满足。我们也可以常常发现,许多大型医院周边都会有商业街区,这是自然形成的结果。从经营一个医院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自身有这样的配套空间,无形当中会增加了物业的价值。也方便了消费者。
建筑空间环境人性化。
现代医院设计,着重考虑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过去,很多医院缺乏整体规划,随着医院发展,新增加的功能犹如打补丁一样,混乱无序。交通流线复杂交错,像迷宫一样,病人容易迷路,不容易寻找科室。同时院内环境布局紧迫,单调乏味,喧哗杂乱,使病人一进入医院便紧张起来,心情更加压抑。在现代医院的设计中,要创造积极的公共空间,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
内部交通流线要方向明确,简短便捷。主要通道要加宽设计,减少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发生。同时,能够自然通风采光。提高患者的辨识度。特别是候诊大厅的设计,患者等待时间往往较长,在空间设计上,需要考虑减缓患者内心的焦虑。充分把周边景观环境引入到建筑当中去,让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大厅面积要考虑科室接诊人数,过小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病房由于患者长时间的居住,在室内布局上更要人性化设计,传统的病房都是中间一条内走道,两边病房模式,病人无活动空间,中间走道也很狭窄。让病人除了躺在病床上,其它无事可干。在慢性病房设计当中,可以做一些拓展空间,满足患者活动需求,可以做成书吧、茶室、会客厅等,满足患者多元化的需求。在住院患者使用配套方面应该考虑周全,例如设置患者洗衣空间以及晾晒空间,大大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舒适度。护理单元形式多样化,包含单间 多人间,甚至部分病房设置家庭护理室、儿童护理室、老年人护理室等,在病房中增加餐厨、会客间等辅助功能区。
在医院装修上,设计应该让医院变得更温馨。特别是材料的选择,灯光的设计,要营造一个亲切舒适的氛围,打破现有医院一陈不变的白色风格。在国外,许多医院在装修上越来越倾向于酒店的装修风格,给人一种家的感觉。选用符合患者心理的色彩,增加软装的应用,设置一些有意思的小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来降低病人对病痛的注意力,也提高患者对医院的认同感。
信息智能化
医院智能化的建设,能够简化患者就医的流程,节约患者就医的时间。患者可以在网上进行挂号,根据时间点,可以直接到医院就诊,而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等待。患者做完检查之后,同样不需要等待,检查结果直接传递给医生,交由医生来进行诊断。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开处方,处方信息传输到药房。患者就可以直接到药房取药,这过程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如何让内部功能运行高效,不同科室之间如何高效协作,都需要智能化信息的介入。过去需要人工处理的工作,而现在只需要信息化来处理。提高了患者看病的效率,为患者节约了大量时间。在平面布局中,预留弱电机房,以及竖向管道。充分为信息智能化使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张九学.现代医院建筑设计参考图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3】.《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2014
【4】.《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18年版)
【5】.沈崇德.医院建筑医疗工艺设计.研究出版社.
【6】.张洛先.新时代综合医院建筑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