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东塘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小学学生的版画教学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有绘画造型的基础,同时还需创作者有较好的动手能力,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一种体现,现行美术教材中多有纸版画、吹塑纸版画等内容。《美术课程标准》中体现的课程改革的本质问题课程的综合化和实践性。在学校拓展课程中适当的穿插结合“故乡情韵”的木刻版画课程,这对学生在美术课堂中习得必要的技能和知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木刻版画 课程化教学
一、研究缘起
纵观浙美版小学美术课程,涉及版画的内容不多,(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版画相关教学内容——第4册《纸版画人像》、《民间年画》、第6册《生动的表情》、第7册《家乡的古塔》、第8册《生长的植物》、《藏书票》。于是笔者认为,挖掘身边的“水乡”资源,开发现有教材中的地域文化资源,探寻得天独厚的水乡自然资源,走进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资源自编美术课程,将湿地风情以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实施“1+X”美术课程开发,将版画教学成为美术课程式的“X”。让我校每位学生都懂得木版画制作的方法,掌握木版画制作的技能,指导学生运用木版画表现家乡湿的美,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因此,我们在贯彻落实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利用我校的现有的教学硬件和师资条件,提出在平时的美术社团中,在学生的课堂中推广儿童木板版画教学的美术教学思路。
二、木刻版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文脉传承——丰富课堂内容的需求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教材编写要弘扬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版画起源于四大发明时期的书籍插画,后来传至西方,在西方国家又衍生出了其它版画的种类,后经文豪鲁迅先生将版画引进国内,版画艺术才开始在中国发展起 来,因此,小学增设版画课程,特别是表现家乡题材的版画课内容,其意义是很明显的,既进行了爱家乡的教育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
(二)自身追求——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从生理现象上来分析,版画教学在创造表现力、动手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木板版画的教学过程富有游戏意味,更能满足小学生的游戏心理,是对学生心智教育、意志力的培养与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德艺双修——美术课程发展的需求
《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必须在学校开设具有中国传统内容的美术教学,让学生在传统的滋养下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鉴赏力。” 木刻版画课程的引入淡化了学科中心,把版画教学与美术教材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整合优化,将版画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实现课程开发的社会化、实用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特别像2013年修订的浙美版教材,在小学十二册教材中,很多册都有涉及版画元素,纸版画,吹塑纸版画等,唯独没有木刻版画的课程。笔者认为,小学高段的孩子,只要做好一些课前教育,制作木刻的版画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三、现代理念下木刻版画课程教学的尝试
将木刻版画作为一门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建设,简言之:一是在实际的课堂美术活动中学生颇为喜欢并有成效,二是教师自身专业具有一定优势。据此,
我们逐步形成了以木板版画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构思:
三四年级版画教学总目标 | 总目标:通过木刻版画教学,学习以线进行简单造型,掌握制版的最基本方法,注意线条疏密关系并以单色印刷 | |||||
阶段目标及活动内容 | 第一阶段 | 认识版画 | 欣赏各种题材的木刻版画作品,参观版画的制作过程,激发学生对版画的最初的兴趣。 | |||
第二阶段 | 感受材质 | (1)认识板材,了解并感受材质的特性。 ⑵ 用刻刀在板上任意画线,以线造型。 (3)尝试用不同力度刻出深浅不一的线条,体验材质带来的意外随机性。 | ||||
第三阶段 | 单色印刷 | (1)画稿,尝试刻板,从白处着手。 ⑵ 油墨调均匀,上色与手工拓印 (3材 。 | ||||
五六年级木刻 版画教学总目标 | 目标:让学生尽情施展“刀工”,演绎不同刀法风格,大胆地去表现与搭配,自主 创作水乡题材的作品。 | |||||
阶段目标 | 第一阶段 | 木刻版画的印制 | 1进一步熟悉木刻版画的制作过程,灵活用刀。 2能力强的学生能根据木板的特性,掌握分色平涂法和 套色法种方法的混合运用。 | |||
第二阶段 | 写生创作的方式 | 1对水乡主题的风景进行写生,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丰富 学生感受。 2能围绕主题情节,有目的的进行思考,对画面作合理的 安排,大胆表现自己的意愿,体验成功的乐趣。 ⑶学生会自我欣赏作品,感受版画的形式美、内在美。 | ||||
第三阶段 | 电脑创作的方式 | (1)用相机拍摄家乡湿地风景,进行画面的构图处理。 ⑵用电脑强大的图片转换功能,找寻自己所需要的创作素材。 | ||||
(一)趣字入手,引导了解木刻版画
要培养孩子们的兴趣,首先要对木刻版画有基本的了解,逐步建立对其了解与表现得欲望。
1.木刻版画的历史
木刻版画是绘画种类之一 ,木刻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图像,再印在纸上欣赏的一种版画艺术。版画,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2.木刻版画的材料
常见木刻版画的材料有木板,刻刀、滚筒、小蘑菇、宣纸等等。虽然中高段学生已经能够在较为松软的木板上自由刻画,但是还是需要为学生准备好薄手套,以免割刀手指。
3.木刻版画的步骤
一般是画好图稿,图稿是制作好版画最最基础的环节,画好后反向拓印到处理过的木板上(磨光和版面硬化),可以是块面的也可以是线条,以创作者的喜好为前提,然后是整板涂墨色,涂色是颜色不宜太深,要能看清图稿。然后刻制时在之前画稿提示的想法上,按照自己运刀的基本构想,不要在乎之前所画的细节,也可产生随机生成的美。完成后,用布或者将木板的小木屑清理干净,用滚筒均匀滚上油墨覆上宣纸,便可用小蘑菇或者调羹开始摹印了,要均匀,这样就完成了一张版画作品。
(二)尝试表现,自我体验木刻乐趣
1.体验“板痕”
在木板上留下粗细不同线条、大小不一的块面,学生平时在纸上表现有着截然不通的体验:
学生A:“老师老师,我在刻细线的时候好像有一种刹不住车的感觉,很容易冲出头,怎么办呢?”
学生B:“老师,怎么样可出一些转弯的线条呢?”
当学生带着问题尝试的时候,作为老师是加以引导的最佳时机。可以告诉学生A,刻的时候力量不能发透,还有所保留,能收的住。刻转弯线条的时候可以缓慢的转动手腕,线条就能成圆弧状了呀!
2. 体验“刀味”
在木刻版画中,刀就是我们的画笔,刀的种类很多,有木刻刀:常用的不同口径的三角刀、圆口刀、斜刀、平铲刀、排刀、方口刀等。刀的种类多了,刀刻出的线条的“刀味”自然大不一样。
3. 体验“拓法”
学生在完成一张作品之后一定会,非常急切的想知道自己创作的作品印出来会是什么样的效果,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如何快速的、清晰的印出自己的作品来。首先应该把自己的板子清理干净,然后均匀用滚筒滚上油墨,覆上薄点的宣纸。为了使盖上去的纸放正,木板下面也放一张纸,这样就不会放歪了。最后是小蘑菇反复压印每个角落,直到印出清晰的图案为止。当然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机器压印,效率会大大的提升。
(三)学创结合,创作带来成功喜悦
1.基于乡情的图片创作
经过几节课的学习与尝试,学生对版画的制作有了新的认识,主观愿望也希望自己能完成一件作品,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图片创作。学生可根据图片选择自己想表达的场景,可添加亦可删除内容。图片创作兼具创作性和可操作性,但是教师要选择易于表达的内容,明暗关系清晰的图片让学生去表现。以下是笔者为学生提供的家乡风景的图片,并创作的作品:
2.基于乡情的写生创作
相较于图片写生,对着大自然中的实物去写生,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与体验,要有趣的多。室外的美术活动课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作灵感的产生。当然外出写生不比在教室或者是学校写生,需要做一些准备的,比如要分成小组,要进行安全教育等等。
出去写生的502班,我将32位同学分成了6个小组,成员为小组取名,组内成员每人设计一张胸卡,写上自己小组的名字,“毕加索小组”“我爱写生小组”、“凡高的徒弟小组”,一个个有趣得名字,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围绕家乡风景的主题式内容的图片及写生的创作,孩子们开拓视野的同时也丰富了感受,体会了故乡的美,学会了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家乡的美。孩子们通过写生、参观等形式,让孩子先参与实践,然后组织美术活动,这样孩子通过实践所得,自然心中有底,目中有景,绘之有物。
四、“乡情美韵”主题式内容的衔接与整合
(一) 形成初步的课程内容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方式,”并要求“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根据东塘所处环境和人文特色,经过一个阶段的尝试,我们结合美术综合实践主题单元的创建,整合了本地资源特色,列出乡土美术资源开发的设想,并且列入我校校本资源内容中。
基于“建立”学生的故乡情怀,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结合本土的人文、古迹、历史、特产等因素,笔者初步尝试建构了几个主题课程内容单元,课程内容虽然不是很多,目前充当的角色是对现行美术课程内容补充,后续将不断细化“故乡情韵”主题式内容。
(二) 依托主题式单元活动
通过一些主题式的单元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创作作品的外延因素,对创作内容有更为立体的感知,作品蕴含情感。据此笔者进行了几项颇具综合性主题活动的尝试,举例如下:
A.主题单元活动二:白潭风光美如画
⒈背景资料:
从古镇塘栖往西约5公里,有一处湿地,那便是三白潭。白潭水清可见底,鱼草丰美,是春日寻胜的好去处。三五好友,租一小船,泊于湖心,或登上湖中墩岛,找个地方垂钓,别有一番情趣。
⒉活动计划:
●游历白潭,亲身感受三白潭的独特风韵。
●画一画潭周围风景,同伴进行交流。
●查一查资料,收集、整理有关图片和文字信息。
●表现小场景的版画草图,完成创作。
⒊活动内容:
1走一走:听老一辈讲讲有关三白潭的传说?
2想一想:美丽富饶的三白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用摄像机拍下最深刻的一幕
B、主题单元活动㈢:悠悠老街寄我情
⒈背景资料:
老街虽说短短数百米,但着实给这方土地带来不尽的盎然生机和灵气。匠心别具的屋脊装饰,斑驳的青石板路,沿街的各式小店,混杂着茶余饭后的街谈巷议、小贩的叫卖声……居住在这儿的人对这条街有着很深的感情。斗转星移,当初的老街,已经很难再搜寻到它的影子了,只能是廖以图文记之。
⒉活动计划:
●寻访老街的影子
●画画老街,处理成版画用稿
●了解老街上的人的起居生活
(3)写一写:
你有什么感想?大胆写一写:
五.“乡情美韵”评价体系
新的评价理念认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为此,我们的木刻版画课程将评价融入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实施激励性评价,有利于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潜力。
(一)适时评价——分享成功经验
学生在课堂上,随时都会迸发出一闪而过的亮点,作为老师,要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及时的准确的的加以评价,这样才能调控后面的教学,使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收到启迪。比如在教学印制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来,“刷好油墨后,就可以直接覆上宣纸了,没必要那么麻烦,下面先放好纸,把板居中了”。此时,我对那位同学说:“那你来试试吧”。那位同学很能干,直接盖上宣纸,可盖了两次,都是歪的。我接着说:“现在你还觉得没必要吗?”那男生不好意思的说:“看来,有些步骤是不能省的。”这就是即时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也欣慰与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来,让学生自己尝试,找到问题所在,那才是真正的受了“教育”。
(二)量化评价——发展方向引领
对学生的量化评价,是检验阶段学生的主题内容掌握程度的很好的方式之一,同时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和教师参与评价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可以使学生更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从而更能激励学生去解决问题,完善发展。
主题 | 乡情美韵 主题式版画创作 | ||||
内容 | 围绕家乡的风土、古迹 人文等进行木刻版画的创作表现 | ||||
班级姓名 | |||||
项目 | 评价标准 | 评价(用★ 表示,每项5★) | |||
自评 | 互评 | 教师 | 家长 | ||
实践作业情况 | 你了解木刻吗?能说出它所用的材料吗? | ||||
是否掌握基本的刻法? | |||||
学会将图片内容提炼成画吗? | |||||
课堂活动表现 | 是否能认真学习创作版画? | ||||
能经营画面,合理构图 | |||||
能对自己的作品和同学的作品加以评价吗 | |||||
总体评价或建议: 教师: 同伴: 家长 : 我的感受(优势和需要改进之处): |
评价标准:
以“优秀”“良好”“合格”的等级进行综合评定。总星数25★及以上为优秀,总星数的18—24★的为良好,总星数24以下的为合格。通过这样明确的评价标准,相信活动不再是流于形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六、后续思考
木刻版画是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新的、有吸引力的课堂内容,特别是结合乡韵的表现题材,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同时也是课堂内容的提升与升华。木板创作既要考验学生的脑力,又考验动手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体验成就感和自信心。目前,由于各方面原因,“乡情美韵”的课程内容并不完善,也未成册印制,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让每个孩子体验木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艺术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22年版
2.《中国美术教育》 2013年 7月刊
3.《校园文化资源走进美术课程》 http//:www.art123.cn
4.《版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htt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