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2520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护理对躁狂抑郁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接收的88名躁狂抑郁症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其中,参照组44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4例,采取临床路径护理干预。研究并比较双方患者的护理情况,涵盖患者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临床指标、生活质量、治疗有效率、依从性六方面。结果:和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依从性更高,治疗有效率更高,观察组临床指标更优,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结论:将临床路径护理应用于躁狂抑郁症患者护理干预当中,可以改善患者临床指标,提高患者依从性,患者不良情绪可得到明显改善,疗效理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躁狂抑郁症;护理干预;临床路径;生活质量
躁狂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疾病,临床表现为情感异常性低落或高涨,患者不仅具有精神障碍,还伴有一定风险,严重影响自身、社会安全,因为该疾病患者缺乏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所以治疗依从性较差,容易造成疾病复发情况,为提升其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需为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1-2]。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诊疗标准化方式,能够贴合效益规律,是新型管理式照顾模式,能够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护理满意度[3]。本文为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躁狂抑郁症患者88例实施常规护理与临床路径护理,研究并比较护理效果,具体过程和结果如以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研究对象选用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均为躁狂抑郁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为研究对象分组,各组均为44例。参照组内,囊括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从24岁至64岁,平均年龄值是(48.65±2.34)岁;病程7个月-3年,平均病程(1.58±0.24)年。观察组内,囊括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从25岁至63岁,平均年龄值是(48.78±2.63)岁;病程8个月-4年,平均病程(1.98±0.15)年。两组相比所得,年龄和性别方面均没有较大区别,符合比较条件,P>0.05。双方患者均知晓该项研究目的,患者均已签署同意意向书,该研究的开展已经获取医学伦理组织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检查确诊为躁狂抑郁症;各项指标符合实验室标准;具有完整治疗周期;没有精神疾病,认知功能正常;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严重器质性疾病;近一个月内经过正规治疗改善病情者;经济基础差、无法完成治疗者;排斥反应强烈者;妊娠期、哺乳期患者;随访失联者。
1.3 方法
参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包括:为患者进行入院指导,加强用药管控,确保患者可以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按照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临床路径护理,首先为患者进行入院评估,向患者讲明临床路径的内涵和目的,为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促进家属积极投入临床路径护理当中。然后实施护理措施,包括入院指导、药物护理、饮食指导、心理干预等,具体方式如下:①为患者进行入院指导,向其讲明医院制度,为其介绍医生、护士,消除患者紧张陌生感,对病房强化管理,为患者播放舒缓轻音乐,保持患者良好心态。②住院期间协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让患者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强化和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为患者进行及时疏导。详细告知患者用药方法、剂量、时间和副作用,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避免产生不良反应。③出院前叮嘱患者按医嘱用药,定期复查,日常进行有益身心的活动,指导患者调节情绪,维持良好心理状态。
1.4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临床指标、生活质量、依从性、治疗有效率六方面。心理状态通过焦虑、抑郁、躁狂程度进行评定,分别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躁狂量表进行评定,焦虑量表中,超过或等于29分为严重焦虑,超过或等于21分为明显焦虑,超过或等于14分为焦虑,超过或等于7分为可能焦虑,低于7分为没有焦虑;抑郁量表中,低于8分为正常,8—20分代表可能抑郁,20—35分代表确定抑郁,超过35分代表严重抑郁;躁狂量表中,0-5分代表躁狂症状不明显,6—10分代表躁狂症状存在,22分以上代表严重躁狂;分值越高表示不良心理状态越严重。护理满意度包括特别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方面,通过自制评定量表进行评价,对应分值分别为80—100分、60—79分、60分以下,总满意度为特别满意、比较满意两者例数和占总例数的百分比。临床指标包括平均住院时间、住院所需费用、躁狂抑郁疾病认知度三方面,其中躁狂抑郁症疾病认知度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认知度越高。生活质量通过生活质量(QOL)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包括精神状态、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睡眠质量四方面,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依从性包括完全、部分、不依从三方面,总依从性为完全、部分依从两者例数和占总例数的百分比。治疗有效率包括显效、有效、无效三方面,显效指的是症状完全消失,精神正常;有效指的是症状得到改善,精神症状得到改善;无效指的是症状、精神状态没有改善,甚至更加严重;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两者例数和占总例数的百分比。
1.5 统计学方法
检验工具选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统计指标以计量、计数为主,检验标准分别为T值、卡方值,呈现方式分别为(均数±标准差)和n(%),统计学意义评定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对比治疗有效率
双方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有效率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参照组 | 44 | 24(54.55) | 10(22.73) | 10(22.73) | 34(77.27) |
观察组 | 44 | 30(68.18) | 11(25.00) | 3(6.82) | 41(93.18) |
X² | 4.422 | ||||
P | 0.035 |
2.2对比护理满意度
双方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满意度更高,P<0.05,详见表2。
表2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n(%)]
组别 | 例数 | 特别满意 | 比较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度 |
参照组 | 44 | 20(45.45) | 14(31.82) | 10(22.73) | 34(77.27) |
观察组 | 44 | 30(68.18) | 13(29.55) | 1(2.27) | 43(97.73) |
X² | 8.415 | ||||
P | 0.003 |
2.3对比依从性
双方依从性方面,观察组依从性更高,P<0.05,详见表3。
表3依从性的比较 [n(%)]
组别 | 例数 | 完全依从 | 部分依从 | 不依从 | 总依从性 |
参照组 | 44 | 20(45.45) | 13(29.55) | 11(25.00) | 33(75.00) |
观察组 | 44 | 30(68.18) | 12(27.27) | 2(4.55) | 42(95.45) |
X² | 7.310 | ||||
P | 0.006 |
2.4对比不良心理状态
双方不良心理状态相比,观察组评分更低,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不良心理状态(±s,分)
组别 | 例数 | 焦虑 | 抑郁 | 躁狂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参照组 | 44 | 26.54±2.62 | 14.46±2.22 | 25.23±2.79 | 15.54±2.36 | 30.54±3.63 | 20.54±2.42 |
观察组 | 44 | 26.54±2.44 | 9.57±2.02 | 25.27±2.75 | 10.01±2.05 | 30.59±3.61 | 15.51±2.12 |
t | 0.000 | 10.961 | 0.067 | 11.734 | 0.064 | 10.370 | |
P | 1.000 | <0.001 | 0.946 | <0.001 | 0.948 | <0.001 |
2.5对比临床指标
双方临床指标相比,观察组更优,P<0.05,见表5。
表5 对比临床指标(±s)
组别 | 例数 | 平均住院时间(d) | 住院所需费用(元) | 躁狂抑郁疾病认知度(分) |
参照组 | 44 | 10.35±1.83 | 25342.84±792.82 | 83.50±2.48 |
观察组 | 44 | 8.03±0.53 | 14529.35±561.41 | 95.73±4.33 |
t | 8.077 | 73.835 | 16.257 | |
P | <0.001 | <0.001 | <0.001 |
2.6对比生活质量
双方生活质量相比,观察组评分更高,P<0.05,见表6。
表6 生活质量的比较(±s,分)
组别 | 例数 | 精神状态 | 社会功能 | 生理功能 | 睡眠质量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参照组 | 44 | 65.78±4.37 | 75.07±5.72 | 65.14±4.13 | 73.05±3.60 | 66.78±4.25 | 71.24±4.21 | 63.58±4.21 | 72.24±3.21 | |
观察组 | 44 | 66.84±4.25 | 88.67±5.35 | 65.25±4.05 | 85.35±3.82 | 66.84±4.17 | 90.39±4.52 | 63.78±4.16 | 87.39±4.52 | |
t | 1.153 | 11.518 | 0.126 | 15.543 | 0.066 | 20.564 | 0.224 | 18.126 | ||
P | 0.251 | <0.001 | 0.899 | <0.001 | 0.946 | <0.001 | 0.823 | <0.001 | ||
3 讨论
躁狂抑郁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一般状况下,患者患发此病后,会产生两种极端情绪共存情况,发病具有交替性和间歇性,且该疾病患者可按照自身意志正常进行精神活动,行为表现和常人并无区别,因此大部分患者或家属往往容易忽视疾病,在间歇期不重视遵医嘱用药,使得该疾病的治疗工作实施起来具有一定难度,给患者和家庭造成困扰和痛苦,因此需要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措施,确保疗效[4-5]。
临床路径护理核心在于以患者为本位,护理工作的落实以满足患者实际需求为主,该项护理措施成立于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和常规护理相比,更加具体和细致,通过临床路径护理,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构建更加和谐的护患关系,利于治疗、护理依从性的提升[6]。临床路径护理的优势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①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度,提高治疗依从性,促使治疗、护理更加有序、有效地开展。②患者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在护理人员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下,自信心得到增加,对护理人员更加信任,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③护理质量可以得到提升,临床路径护理的制定和实施是多步骤循环过程,医务工作者、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其中,能够帮助患者调整不健康行为,稳定其心态,提高其自护能力,可以降低复发率
[7]。临床路径护理在实施过程中,结合患者病情发展特征,确保干预措施有计划地进行,能够推进护理内容的有效落实,可以充分满足患者需求,减少患者发病期间造成的危害。作为护理人员,在该护理措施实施过程中,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充分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建立其治疗信心,并为患者实施饮食、环境、运动等方面的干预,帮助患者稳定心态,协助患者病情更好地稳定[8]。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能够获取比较理想的效果,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少的医疗资源,获得最大的临床护理效益,达到疾病康复的效果[9]。
张露、洪婷[10]研究结果显示,躁狂抑郁症患者使用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后,其护理满意度为96.00%,高于常规护理结果,且患者的情深奖状、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睡眠质量评分分别为(88.56±5.24)分、(85.24±3.91)分、(90.28±4.41)分、(87.28±4.41)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结果。本文研究中,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和张露、洪婷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为躁狂抑郁症患者采用临床路径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常规护理相比,更具有护理优势。
总而言之,为躁狂抑郁症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减轻患者躁狂、抑郁程度,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高,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严春燕.临床护理路径对躁狂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2,17(05):74-76.
[2]张亿桥,丁玲,时君等.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躁狂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7):113-116.
[3]田学丽,于慧丽,赵凯.在躁狂抑郁症患者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有效性分析[J].心理月刊,2021,16(18):61-62.
[4]宋美莲.临床路径在躁狂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05):130+133.
[5]付明歆.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护理工作中临床路径的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09):90-91.
[6]潘丽娟.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护理工作中临床路径的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09):126-127.
[7]尤春景.临床路径在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03):103-105.
[8]王彦.躁狂抑郁症患者经临床路径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20):163-165.
[9]李维.路径护理在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05):78-79.
[10]张露,洪婷.临床路径应用在躁狂抑郁症护理中的效果[J].心理月刊,2021,16(1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