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池壁开缺及复原施工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2
/ 2

文保池壁开缺及复原施工应用探讨

黄海俊

上海市水务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中心站,上海 200030

摘要: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7#综合池具有施工条件受限、建筑工况敏感、环境保护要求高等特点。其中有在保留原文保池壁结构的前提下,需要在其内部新建一座半地下钢筋混凝土综合构筑物。为了后续顺利推进施工,在保留池壁的局部位置开设3处施工通道口,并在施工完成后进行了复原。为此工程施工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控制措施,通过科学管理、合理部署,最终达到最小干预、施工安全、复原度佳的原则和要求,为今后类似环境下文保池壁开缺复原的施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咬合桩围护;深基坑;文保建筑;池壁开缺;墙体复原

1 概述

背景项目为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属市重大民生工程,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北外滩。该水厂建成于1883年,后经多次扩容改造,供水能力达140万m³/d。本次改造规模为84万m³/d ,经改造后的水厂深度处理总规模为120万m³/d。杨厂于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原7#沉淀池于2012年列为上海市第三批全国文物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

7#沉淀池始建于1932年,属于高架水池,位于地面以上。四周池壁为混凝土,墙下为混凝土条形基础,底部为5m、5.6m方形松木桩。建筑平面尺寸138m×41m(南北方向长),池壁高6.553m,厚305mm。该池为全封闭矩形结构,空间狭小,周边管线密布。

其作为自来水制水系统之一,一直沿用至2015年,由于漏水严重,改造前处于废弃状态。本次改造是在保留原7#沉淀池四周钢筋混凝土池壁及顶部栏杆的基础上,内部新建一座半地下钢筋混凝土综合构筑物(7#综合池)。该池东侧分布古树绿化景观,南侧紧邻排泥水回用池,北侧紧挨丙组滤池(国保建筑),为满足施工需求,需要在原文保池壁上开设3处10m宽施工通道口(东侧一处,西侧两处)。

7#综合池原池壁与新构筑物位置关系如下面图1所示。

1  原池壁与新构筑物位置关系图

作为本工程监督员,在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的同时,深入学习和探讨文物保护建筑的施工工艺及方法,本次以7#沉淀池文保池壁开缺复原为例,浅谈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2 水文地质情况

(1)工程场地土层分布情况详见下表1所示:

表1  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土层

层底标高(m)

层厚(m)

cq()

ccq(kPa)

1杂填土

-0.46

4.50

/

/

3粘质粉土

-7.46

7.00

27.5

9

④淤泥质粘土

-13.36

5.90

9

10

1-1粘土

-17.46

4.10

12

14

池壁下部木桩底位于3粘质粉土中,该土层渗透性较好,土质不均,局部夹淤泥质土,强度低,稳定性差。

(2)水文地质条件

A、场区南侧黄浦江是中等强度的感潮河流,属非正规的浅海半日潮,每日有二次涨落。多年平均高潮位 3.25 m,平均低潮位 1.02 m。

B、潜水水位埋深为 0.60~2.10m,主要赋存于1 层填土中。

3 工程难特点及对策

(1)如何做好7#综合池施工对原池壁影响最小化,确保其安全稳定。

对策:

综合池基坑采用φ1000@700硬咬合式排桩+一道钢筋混凝土水平支撑体系,坑内裙边加固采用格栅式φ800@600双重管高压旋喷桩。咬合桩围护墙具有刚度较大,占用施工空间小,同时具有承力和防渗两种效果;且止水可靠、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水平支撑刚度大,整体性好的优点,结合坑内被动区土体加固,能有效地控制围护结构的变形。

对文保池壁进行自动化监测,及时对监测数据反馈和针对性响应措施。

(2)开设通道口时,如何保证切割、吊装稳定,以及防止池壁破坏;池壁复原时,如何保证每幅池壁有效衔接,以及连成整体后的结构稳定性。

对策:

遵循文保保护和修缮原则[1],规范审批流程,严格根据文保专家会制定的方案审批意见实施。

1)池壁开缺

在对池壁进行切割前,先用钢丝绳穿入要切割分块的池壁上部1处吊装孔内,并悬挂在吊车吊钩上,确保切割时,分块池壁不会倾倒。

为避免吊装时孔内的钢丝绳对池壁的破坏,采取在下部吊装孔内预先安装吊环螺丝,避免对钢丝绳造成破坏。

2)池壁复原

拆除施工前,对拆除处池壁内外进行拍照和录像,作为后期复原施工的依据。

采用单侧植筋方式,与另一侧凿除预留钢筋进行焊接,植筋数量与之匹配,保证焊接有效长度和质量。

池壁复原前,在电脑上进行模拟拼装。现场拼装时,对相邻幅段连接处的预留孔、预留钢筋等进行尺寸复核,避免误差导致无法拼装。

采用C35微膨胀混凝土灌缝,确保模板体系稳定及贴合,保证连接质量和表面平顺。

4 施工技术措施要点

4.1 切割施工技术

池壁拆除采用静力切割的方式,以达到减少震动等因素对原墙体的破坏。竖缝采用金刚碟片静力切割机切割,底部横缝采用金刚石碟片或绳锯切割。

金刚石静力切割是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无震动、无损伤切割拆除工法。主要优点是:切割过程中的震动和噪音很小,被切割体能在平稳的情况下被静态分离;采用水冷却,并将研磨碎屑带走,产生的循环水可以收集重复利用。基本不受被切割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的限制;切割速度快,功率大。

4.1.1 放线钻孔

利用原有变形缝作为一侧,在墙体上测出切割墙体外边线及分块网格线,并在原池壁内侧墙体上分块作好标记,便于后期按顺序分块恢复。

每处通道口均分为8块,在每一分块上钻5个孔,上面3孔用于吊装用,下面两孔作为绳锯穿孔用。具体布置如下图所示:

2  池壁分块及孔洞立面布置图

4.1.2 池壁切割及吊装

每块拆除构件宽度为1.25m。先切割竖缝,后切割底部水平缝。竖缝采用自上而下进行切割。切割底部水平缝前,先用吊车对即将切割块上面1处孔洞穿钢丝绳吊住稳定,避免切割完成后分块池壁倾倒,导致受损。

吊装分块池壁采用3点吊。下部两孔插入吊环螺丝(两侧均有吊耳)后吊装;上部1孔穿钢丝绳,主要起控制构件方向作用。池壁采用侧立式堆放,下部垫方木,上部采用油布遮盖。

4.2 池壁复原技术

池壁复原采用植筋连接+浇灌微膨胀混凝土施工工艺。分块构件安装遵循后拆先装的原则,安装完成后,统一浇灌混凝土,最后对拼缝处进行做旧处理。

(1)植筋连接

原池壁钢筋为边长16mm的竹节方钢,间距300mm。虽然后期池壁仅作为保留历史面貌功能使用,但植筋仍按照原水池受力要求来恢复。

植筋的基本锚固深度计算,见式(1):

式中:

αspt为防止混凝土劈裂饮用的计算系数,无量纲;

d——植筋公称尺寸,单位mm;

fy——植筋用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单位N/mm2

fbd——植筋用胶粘剂的粘结抗剪强度设计值,单位N/mm2

胶粘剂等级为A级胶;

取锚固深度为240mm,钻孔直径为20mm。

1)下部横缝植筋连接

在分幅池壁切割面下钻孔并用环氧树脂植入Φ16钢筋,间距150mm,植筋深度不小于210mm,另一端外露不小于210mm。在原池壁基础切割面上钻孔,孔位与上部植筋位置对应,孔位中心偏差不应超过2mm,孔深大于植筋露出端长度20mm,将混凝土块吊装安装到原位置,用环氧树脂填充钻孔,将钢筋插进池壁基础孔洞中,并固定上部池壁。

2)竖缝植筋连接

每幅池壁单侧凿除150mm混凝土,保留原有钢筋,两幅池壁之间通过新增Φ16钢筋同原钢筋双面焊连接,焊接长度为5d,将相邻间池壁连接成整体。两侧制模并浇筑混凝土[2](按后浇带形式)。两侧支模采用15mm厚模板,用Φ14@800对拉螺杆拉紧固定,最后采用C35微膨胀混凝土灌注浇筑。模板内侧采用2cm厚聚乙烯板,宽度同缝宽,安装在模板内侧,为后续面层修缮预留施工厚度。

3)表面做旧处理

拆除模板后,先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后浇混凝土部位进行粉刷做平,然后立即采用事前清洗完成的小石子,镶嵌在粉刷层上,再采用调配仿古颜色的水泥砂浆进行表面覆盖性粉刷,完成后刮除多余砂浆。待水泥砂浆完全达到硬化后,最后人工清洗表面,做到与原貌一致。

4.3 池壁监测措施

为实时掌握基坑施工及开设通道口施工对原池壁造成的影响,在原池壁上布置了16处沉降监测点以及16处自动化倾斜监测点。沉降监测频率:在工程桩、围护及清障施工时,2次/天;基坑开始开挖开始至支撑拆除3天后,1次/天;以后2-3次/周。倾斜仪自动化监测:1次/2h,特殊时期(如台风天气等)1次/30min。

5 实施效果分析

根据基坑监测报告数据的反馈与分析,在基坑施工过程中,成功的控制了基坑围护、周边文保池壁的变形量。基坑开挖阶段围护深层水平位移为7.96mm;文保池壁最大沉降量为6.06mm,最大倾斜率为0.75;日变形量及累计变形量均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池壁开缺复原严格按照评审方案执行。开缺部位混凝土面光滑平顺,植筋过程中未导致混凝土开裂,钢筋焊接牢靠;池壁复原时混凝土面接口吻合,接缝混凝土饱满,外观修复同两侧池壁一致。

6 结语

通过本工程的实践,文保建筑池壁的拆除复原施工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一是保留了原有时代的建筑风格,鉴证了城市发展足迹,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二是通过合理地布置开缺,既解决了施工材料及设备出入难题,规避了重大安全风险的同时,又节约了工程的施工成本;三是对拆除池壁的重复利用,在尽可能保留原池壁结构的同时,也有促进了环境保护。总体看来,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项技术及措施得当,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了成功的借鉴案例。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DG/TJ08-108-2014[S].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2]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西八建集团有限公司.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 [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