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一体化模式在护理慢阻肺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护理慢阻肺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白玛措姆

西藏林芝市朗县人民医院     邮编:860400

摘 要:目的 研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在朗县人民医院开展治疗的64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2)和护理组(n=32),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护理组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评估两组的肺功能指标、生存质量、6 min步行距离及呼吸困难程度。结果 护理组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的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且呼吸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而言,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呼吸困难症状,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力。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功能;医护一体化;生活质量;呼吸困难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40岁年龄以上人群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患病率达8.2%[1]。目前,医护一体化模式已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应用,在为患者就医全过程和健康保健方面提供了较好的保障,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进而实现医护合作[2]。美国护理协会将医护一体化理解为医师和护士之间建立的可靠合作过程,双方都认可并能够接受自身的行为和职责,有共同的工作目标,为此开展了“院前-院中-院后”医护一体化创新病房的建立,实现对主管护士管理、查房、患者及家属联系和出入院时间确立等方面的完整性和规范化,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本研究旨在研究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在朗县中心医院开展治疗的64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2)和护理组(n=32)。对照组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55~73岁,平均年龄(64.00±3.51)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50±2.11)年。护理组中男25例,女7例;年龄52~73岁,平均年龄(62.50±3.41)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00±2.03)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满足关于慢阻肺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3]。②均可独立完成问卷调查,并能够接受出院后复查。③经医护人员告知研究目的和意义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交流困难且不愿意配合。②其他严重性躯体疾病。③精神障碍疾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入院后由主治医师询问患者病史,经查体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开具相关医嘱;由主管护士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入院健康宣教,围绕病房环境、规章制度、跌倒评估情况等内容展开;根据医师开具的医嘱实施治疗,在治疗期间实施体位护理、饮食护理、咳痰指导、呼吸功能训练及心理干预等。在患者满足出院标准后,由医师和护士共同实施出院指导并随访。

  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干预。①建立专业护理小组:选取经验丰富的医师和专职护士作为小组成员。在患者入院后全程由该小组负责。治疗全过程中由医护人员开展查房工作,主治医师向患者强调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措施等,主管护士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锻炼,并告知患者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日常预防要点、饮食配合等。②心理干预和指导:在患者就医时主动与其沟通交流,根据掌握的基本信息和疾病情况,分析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评估。慢阻肺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针对不良的心理状态应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干预,解答患者对疾病、治疗方法、预后存在的疑问,消除因认知不足而无限放大的焦虑、恐惧心理,稳定其治疗期间的情绪。结合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关于慢阻肺知识的宣教,通过视频、图文讲解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尤其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应加大劝阻,建议和指导其戒烟,必要时请中心戒烟门诊随诊干预。③药物指导:指导患者掌握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方法,并合理调整营养饮食,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家庭氧疗方法,嘱患者循序渐进的进行运动、呼吸功能和上下肢运动训练,通过有效的胸部叩击、咳嗽及正确的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呼吸方法,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患者出院时,由小组成员共同指导,并发放疾病指导手册,出院后电话随访。

  1.4 观察指标

  ①肺功能指标:使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②生存质量:使用生活质量量表对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3个维度进行评估,先计算原始分数,再用标准化公式计算转化分数,每个维度的最大评分为100分,最小评分为0分,评分大小与生活质量水平高低成正比。③6 min步行距离及呼吸困难程度:在测量6 min步行距离时选择平坦宽阔的走廊,让患者在气促情况下按照体力往返行走6 min,中途可短暂休息,记录行走的距离。呼吸困难程度使用改良的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费力活动时有呼吸困难症状;Ⅰ级(计1分):爬小坡和平路快速行走存在气促;Ⅱ级(计2分):平路行走整体的速度较慢或者有停下休息的需求;Ⅲ级(计3分):平路行走中经历数分钟或者在100 m距离时需停下喘气;Ⅳ级(计4分):衣物穿脱过程存在呼吸困难。   

    1.5 指导慢阻肺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任何严重程度的慢阻肺都是有用的,有积极意义,这是肯定的。第一,要鼓励患者参加锻炼的意志,让他有锻炼的欲望;第二,在平时,患者应进行腹式呼吸,即用腹做深呼吸,缩唇呼吸,随时随地可操作,这样的呼吸可增加膈肌的运动,将新鲜空气吸入,同时将肺部废气排出,改善肺部缺氧状态;第三,可进行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晨操、散步、打太极拳等,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1.6 饮食管理
  体重减轻和营养不佳是慢阻肺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共同现象。首先要安排好进食环境,进食前适当休息,以减少缺氧。病情严重者进食前和进食后应吸氧3~5 min,应少量多餐,软食为主,其次给予优质蛋白(在无明显厌食、腹泻、胸闷、腹胀情况下可以多吃鸡蛋、鸭肉、鸡肉等高蛋白食物,避免食用羊肉、狗肉等属热性食物)、适量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糖类和淀粉过高的食物可使体内二氧化碳产生增多,加速体内二氧化碳潴留)饮食,另外要补充适量的维生素A、B、C、E和微量元素。

慢阻肺的发生主要与遗传、环境两大因素有关,在持续气流受限的同时还会出现气促、咳嗽咳痰、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慢阻肺稳定期通过氧疗、呼吸道操锻炼并注意避免外邪入侵,能够增强体质,对临床症状进行有效控制,但是在急性加重期。西医治疗该病虽然可获得一定的疗效,但是疗程长,有时治效果一般,长期应用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故需要寻找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案。
 参 考 文 献
  [1] 杨延忠,李志巧,黄丽.自我管理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护理的启示.中华护理杂志,2003,11.
  [2] 傅东波,丁永明,等.上海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对自我效能的影响评介.中国健康教育,2003,10.
  [3] 尤黎明等.第四章呼吸系统疾病.内科护理学第四版,2006,11:1.
  [4] 老年时报,2006,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