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要:高校政治生态的好坏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以利益输送、地缘关系、学缘关系、共同兴趣爱好、科学研究等为纽带形成的“圈子文化”破坏高校政治生态、导致高校选人用人逆淘汰、败坏高校学术生态、恶化校园风气。必须正视高校“圈子文化”的危害和表现,在价值引导、政治建设、依法治校、正风肃纪、监督制约等方面进行治理,坚决铲除高校“圈子文化”。
关键词:高校;圈子文化;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统廉政专题项目(立项编号:2022-LZYB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批评“圈子文化”,指出“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党员干部要“坚决远离各种‘小圈子’、‘小兄弟’,坚决杜绝低俗的投桃报李的行为”。[1]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指出,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及时发现、着力解决“七个有之”问题,对在党内搞政治团伙、小圈子、利益集团的人决不手软,坚决清除同党离心离德的“两面人”、结党营私的“小团伙”、阳奉阴违的“伪忠诚”,坚决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消除政治隐患,维护政治安全。[2]高校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职责使命。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的改革重点由改善外部环境逐渐转移为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从近些年公开通报的案件来看,高校窝案串案高发。这是因为高校相对封闭,“圈子文化”形成的利益共同体致使“扎堆腐败”“塌方式腐败”现象出现。高校政治生态的好坏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高校“圈子文化”的危害、特点和表现,提出高校“圈子文化”的治理对策,打造良好校园政治生态。
一、高校“圈子文化”的表现
“圈子文化”不同于正常交往过程中的“朋友圈”“亲友团”“闺蜜党”等,而是一种狭义的以关系、利益为特征的政治文化,是指在某政治组织中,由旨趣相投、利益相近、价值相似的人在交往过程中结为团体和组织所形成的文化。[3]在这个“圈子”里,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当家长式的人物,希望别人都唯命是从,认为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就是好干部,而对别人、对群众怎么样可以不闻不问”。[4]高校“圈子文化”表现形式多样,严重破坏党内政治生态,必须坚决予以铲除。
(一)“权力圈”。以利益输送为纽带,由一批与单位某一领导共同存在亲密关系或者几个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经常进行利益交换的群体人员组成。比如四川天府新区行政审批局原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胡泽龙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带头贪腐,搞团团伙伙,导致该单位圈子文化盛行,不正之风随之蔓延,严重腐蚀单位政治生态。[5]
(二)“同乡圈”。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由来自同一籍贯或在某一地区、部门有共同工作经历群体人员组成。比如赣南医学院党委书记黄林邦利用职权将自己的学生、老乡等亲信提拔或调整至重要岗位,形成以其为中心的“小圈子”,在校内外造成不良影响。[6]
(三)“校友圈”。以学缘关系为纽带,由在同一院校有共同学习经历或工作经历,具有共同研究方向、专业领域,具有同一师承关系的群体人员组成,比如如同窗、师生、校友等。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汉东大学政法系就是“校友圈”学缘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
(四)“兴趣圈”。以共同兴趣爱好为纽带,由经常在一起组织开展某项文体或娱乐活动的群体人员组成。比如有的干部通过所谓的兴趣爱好,搞一些“球友圈”“麻将圈”“钓鱼圈”,称兄道弟、人身依附,利益输送、权钱交易,团团伙伙、拉帮结派,严重危害政治生态。
(五)“科研圈”。以科学研究为纽带,由高层次专家学者组成,在项目评审、职称评审、学术会议等工作中利用科研管理权力谋取私利。比如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罗时龙、重庆大学宋树丰向多位猜测可能是评审专家的学者发送电子邮件,请求对其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给予关照,均存在请托、打招呼等行为。[7]
二、高校“圈子文化”的特点
从本质上来看,高校“圈子”是以权力和资源为核心、以利益交换为基础,围绕某一核心人物,通过拉帮结派的形式构建起来的非正式利益联盟。这一本质也决定了高校“圈子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依附性。“圈子文化”的中心具有最高话语权,是绝对的权威。圈内成员只有依附于中心权威这个“靠山”“后盾”,才有可能得到拥有实权的上级领导的青睐,从而拥有更多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学术资源或人脉资源。
(二)利益性。“圈子”是因利益而聚合的,“圈内”成员之间以政治、经济、学术资源为主要载体,以进行利益交换和利益输送作为维系关系的纽带,以“抱团取暖”、利益共享为共同目标,利用“影响力”寻求利益最大化。
(三)排他性。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圈子”一旦形成即“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一致对外”。圈内成员会对“圈内”利益无原则维护,将缺乏信任基础、无共同价值取向的个体或群体视为“异类”予以排斥。
(四)隐蔽性。相对于官场“圈子”直接的权力寻租、利益输送而言,学术爱好、研究兴趣、师生之谊、同门之情等名号则为高校“圈子”披上了非利益化的“美丽外衣”,使之更加隐蔽而少有关注。
三、高校“圈子文化”的现实危害性
“圈子”本身并无大错,但“圈子”一旦成为腐败交易平台时,其破坏力相当惊人。“圈子”的本质就是利益联盟,利益是“圈子”的润滑剂。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圈子文化”的危害性,“有的案件一查处就是一串人,拔出萝卜带出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成了事实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强调“党内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
(一)破坏高校政治生态。“圈子文化”的传导、蔓延会直接解构乃至颠覆高校师生对公权力的正确观念和认识。一些领导干部以牺牲公共利益换取个人的职务晋升或经济利益,形成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连环输送的利益链;一些领导干部与企业老板称兄道弟,结成利益纽带,进行封闭式交易;一些领导干部兼职普遍,制造权力寻租的空间,使权力变现。[8]随着各种腐朽的不良社会风气纷纷涌现,贪污腐败往往相伴而生,造成高校政治生态污染。
(二)导致高校选人用人逆淘汰。“圈子文化”讲究门户之分,使高校在选人用人上任人唯亲、任人唯“圈”,损害选人用人公平性,伤害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教职人员积极性。领导干部一旦产生“小圈子”意识,那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就会首先围着“圈内人”的利益转。选人用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圈子内的人,而不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必然会导致那些善于跑关系、走门路的得到提拔重用,而那些不愿或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实干、正直干部被压制甚至埋没,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三)败坏高校学术生态。学术界的门槛较高,能进入到专家学者的“界内”人员较少,很难避免熟人环境。以师生、同门为纽带打造的利益“圈子”在学术资源、利益分配上相互提携,一些学术权威掌控学术话语权,以家长作风扭曲学术传承,搞学术霸凌,导致高校派系林立,近亲繁殖,扰乱正常的学术科研秩序。这类“圈子文化”严重干扰各级人才项目、科研项目、科技奖励等的评审,人为制造科技领域的社会不公,严重干扰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良性发展,败坏高校学术生态。
(四)恶化校园风气。高校“圈子文化”的盛行使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能潜心研究、教书育人,不得不投靠拥有很强话语权的学术“大导”以求“庇护”,不得不为争项目经费削尖脑袋挤进“圈子”,直接助长高校不务正业、攀附结交的歪风习气。当“圈子文化”逐渐成为一种风气,其价值观会被广泛复制,对党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干扰党员正确价值观的构建。[9]
四、高校“圈子文化”的防治对策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共产党员应该忠于党的组织和党的原则,不应该效忠于某个人。任何人不得把党的干部当做私有财产,不得把上下级关系变成人身依附关系。”高校“圈子文化”一旦形成、滋生、蔓延,势必影响学校党风、政风、校风、学风,防治“圈子文化”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加强价值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10]要教育引导高校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坚持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把好思想关,树牢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确看待公权力的性质,弄清公权力的授受关系,从思想上真正弄懂“权从何来,为谁掌权,怎样用权”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坚定为师生服务的思想和意识。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确看待个人名利得失,认清“圈子文化”的表现、特征、危害等问题,廓清广大党员思想上的迷雾,树立正确价值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增强抵制“圈子文化”的自觉性。
(二)强化政治建设。把政治建设放在高校党建的首要位置,切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按照党章党规党纪办事,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坚持开展党内民主生活会,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决反对“七个有之”,营造实事求是、勇于批评、敢于战斗的环境氛围。自觉把纯洁党内关系、完善党内民主、推进民主决策、健全问责程序纳入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的关键环节,坚决清除“圈子文化”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生存土壤。各级党员干部要增强法治思维,带头依法办事,谨记“慎独、慎言、慎行、慎微、慎交友”的训诫,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抵制“圈子文化”。
(三)推进依法治校。不断完善大学章程和各项制度建设,完善校内议事决策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确保高校选人用人、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成果评奖等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破除权力依附、学术依附。选人用人是影响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点在于选人用人,要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增强民主推荐、群众参与、师生监督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执行性,真正做到正派公道、任人唯贤,防止“圈子文化”对干部选任过程的渗透与销蚀。健全和完善教学、科研、对外合作等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推进校务公开和党务公开,接受利益相关方的监督,打破人身依附, 使“小圈子”失去存在的价值。
(四)着力正风肃纪。“圈子文化”既要有效预防,更要严肃治理。加大对小圈子的监督执纪问责力度是破除“圈子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9]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秘书帮”“石油帮”“山西帮”等案件来看,党中央对发现的腐败圈子是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进行查处。各级党委、纪委要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执纪执法的严厉性。对存在苗头性问题的领导干部适时运用“四种形态”,视情况给予谈话诫勉、函询提醒,甚至党纪轻处分、组织轻处理,立足于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对于那些违纪违法、影响恶劣的各类“圈子”,要坚持零容忍,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绝不可姑息。适时开展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让党员干部心存敬畏之心,让“不敢站队”“不敢入圈”逐渐转化为“不想站队”“不想入圈”。
(五)强化监督制约。“圈子文化”在党内能够滋生,诱发一大批腐败群体的出现,其原因之一是领导干部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9]一把手是政治生态的“元点”,是风气之“源”,加强对“关键少数”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是治理“圈子文化”的关键。必须构建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严格执行集体决策,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使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避免一言堂、家长制。要加强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日常监督,严令禁止各级领带干部打着各种旗号搞小圈子,鼓励群众通过多种方式举报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实现监督全覆盖、无盲区,使领导干部无缝隙可钻、无机会可乘,不能搞“小圈子”。
五、结语
高校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职责。必须匡正“圈子文化”,正视“圈子文化”的滋生与蔓延势必破坏校园政治生态、学术生态、教风校风、治理体系。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纪律约束,时刻牢记维护组织利益,而不是维护个人私利,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总书记告诫党员干部远离“小圈子”语重心长[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818/c239644-25489135.html,2014-08-18/2023-03-10
[2]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李希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https://www.ccdi.gov.cn/toutiaon/202302/t20230223_248739.html,2023-01-10/2023-04-10
[3]谢园园.党内圈子文化的起因、形成、表现、危害与治理[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5):11-13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69-770
[5]方弈霏.大力破除圈子文化[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06-15(008)
[6]江西日报.江西一高校党委书记落马,忏悔书曝光,警示所有领导干部[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0137949284340824&wfr=spider&for=pc,2018-08-30/2023.4.12
[7]中国科学报.评审打招呼、论文抄袭!基金委通报7起不端行为案件处理决定[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4616002304553531&wfr=spider&for=pc,2023-01-10/2023-04-10
[8]文丰安.论领导干部“圈子文化”的负面影响及有效防范[J].观察与思考,2015,(10):70-75
[9]胡媛.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的党内“圈子文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
[1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06-107
作者简介:崔越(1977.09--);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河南鹿邑人,学历: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南大学;单位:许昌学院;现有职称:副教授;河南省高校(豫南)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王光星(1980.06--);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陕西白河人,学历: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南大学;单位:许昌学院;现有职称:讲师;河南省高校(豫南)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法学;
课题项目:2022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统廉政专题项目(立项编号:2022-LZYB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