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沾化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 滨州 256800
摘要:函数是贯穿中职数学课程的主线,它的概念高度抽象,类型多种多样,因此一直以来都是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本文将函数相关内容(集合、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一起进行分析,实现了函数学习的系统化,有利于学习知识的迁移和能力拓展。
关键词:中职数学 函数 图像 性质
函数是贯穿中职数学课程的主线,它的概念高度抽象,类型多种多样;它既能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也是连接大学数学课程---微积分的桥梁。掌握函数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在中职数学教材编排中,函数的内容几乎占据全部内容的三分之一,涉及函数的章节主要包括集合、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图1)。其中集合是函数的基础,函数是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基础,层层递进,前面是后面的基础,后面是前面的应用。
图1 中职数学函数相关内容
由于部分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以及函数内容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抽象性,使得一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学习函数知识有严重的挫败感。因此本文将函数相关内容在一起进行分析,实现函数学习的系统化,有利于学习知识的迁移和能力拓展。
一 集合
集合是指将同一属性的对象作为讨论元素放在一起。它是一种语言,一种工具,一种思想,能够将复杂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化繁就简、化难为易。
集合作为中职数学的开篇章节,主要讲述了概念、表示方法、集合之间的关系及其运算。作为开篇章节,由于其容抽象程度较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有其独特的符号和表达方法,因此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过渡,提高抽象概括能力,为后续学习函数及概率论作铺垫。
二 函数
函数作为现代数学最基本的概念,是最基本的数学语言和工具,它描述着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中变量关系和规律,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函数问题是中职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图形结合的数学知识。
函数章节主要讲述了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单调性、奇偶性、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函数的应用。其中函数概念与初中所学发生了较大变化,用集合的语言进行了概括,中职阶段会用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理解函数概念,是对初中所学函数概念的一个突破,更是整个中职阶段数学学习的关键点。表示方法是在初中所学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对于函数的两大性质---单调性和奇偶性,从图像和数值两方面给出了判断方法;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在初中二次函数学习基础上,根据图像进行更加精准全面的分析,加深对函数性质(单调性、奇偶性)的学习及理解;函数的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抽象概括出函数模型,对其性质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三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是中职阶段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初等函数。两个函数有很大的相关性和类似性,但又有很多不同点。在该章节中,需要重点掌握两个函数的定义及性质,并且能够在其理解的基础上解决一些初级的数学问题。
在该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是学生理解的一大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从学生容易理解的部分出发,借助图像,变换不同的底数,通过学生自己作图及教师几何画板图像展示,让学生深层次认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所具有的特点,从而理解其性质,进而建构两个函数之间反函数关系。
四 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是中职数学学习的最后一个基本初等函数,它是研究周期现象的重要工具,与生活紧密相关。它既是对所学函数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又是对函数周期与函数思想的进一步深化。该章节主要包含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其中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本章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是以前学习的初等函数的补充。
在学习三角函数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记忆公式、定理、性质等,更要学会利用这些公式、定理、性质去归纳推理解决三角函数的相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代入化,提高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下一阶段的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现代化、工业化、生产社会化的重要支柱。数学作为中职教育的公共基础课,不仅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工具,更是理性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意识能力培养的媒介。其中作为中职数学基础内容的函数,良好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中职学生函数学习分散、孤立的特点,将有高度关联性的函数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行了系统分析,实现了函数学习的系统化、体系化。
参考文献
1王斌.集合思想应用于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方法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17),44-46
2曹晓燕.中职数学函数教学有效策略分析[J],数理化学习. 2015(08),9
3 张晓.中职机电专业学生三角函数学习障碍及教学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04
4 梁春兰.多媒体技术在中职数学函数教学的应用[J],中外交流,2020(0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