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武汉430023
摘要:由于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对园林景观的要求不断提高。现阶段,海绵城市的理念来源于已经较为成熟的雨洪设计理念,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生态管理方针。海绵城市是指提高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能力”,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基于寒冷地区实际案例,探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设计
引言
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建设海绵城市”和“园林绿化建设”逐渐成为近几年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做到将二者有机融合,通过最小的资源和资金投入,使二者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和价值是各地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重点关注的问题。
1概念界定——“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核心建设理念重塑了传统城市的“立即解决”和“后期保障”等内容,以实现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做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这完整地展现了现代城市发展模式的源头性转变。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在海绵城市的构建方面做了很多努力。2014年,为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向全社会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设方案。随着这一建设方案的提出,许多城市开始施行,市民们对海绵城市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总之,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是控制城市的雨水径流和污染。
2景观设计原则
2.1 “滞”
“滞”指“滞留”,即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大暴雨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大量雨水流量、降低排水强度、防止内涝发生。对于留滞措施,常采用绿色屋顶、生物滞留带、湿塘、植草沟及雨水花园等。
2.2生态优先
“海绵城市”的提出是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目的是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率,从而有效应对城市水资源紧缺问题。近几年,人们对“园林工程”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因为人们深刻意识到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存在的突出矛盾,以及生态资源逐渐变得稀缺。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和“园林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均是解决城市生态发展问题。因此,城市园林工程中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切实将生态环境维护与改造、自然资源保护作为二者协同开展的核心目标。
2.3实用性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景观改造,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模板让我们去效仿,而是一个概念,让我们以“海绵城市”的概念去完善景观改造,每个城市都有其地形地貌和气候变化,所以,在适应于自身条件的前提下,保证建设目标与城市相适应是每个城市都应该做到的,渗透式路面、下沉式城市绿地、植草沟、屋顶花园绿化、雨水花园等技术手段都是我们为了实现城市“弹性”化、城市透气化,达到海绵城市理论在景观建设中的实用性原则。
3海绵城市概念下的景观设计应用
3.1与城市水体的融合设计
城市水体是城市的重要资源之一,其大致可以分为径流过境型、径流汇集型、无外围径流型三大类,通过不同的类型构成了不同的城市水体景观。那么,在海绵城市开发的背景下,应充分做好城市径流设计,以发挥出最佳的生态性和功能性。其中,径流汇集型是指地表径流末端位于城市区域低洼地带的绿地,该类型可以汇集大量的城市地表水,主要以湿塘、雨水湿地等形式呈现。根据其外观及功能特点,可以通过城市园林设计理念,将其打造为城市水生、湿生植物展示园。径流过境型则是指城市水体流经路径上的绿地,如滨河绿地、滨江绿地等,此类绿地有作用在于能够利用软质驳岸设计,使城市径流进入水体前得到有效净化,在降低水体污染的同时还能供景观植物吸收,从而构建起城市滨水景观群落。无外围径流型通常是指位于地表径流源头处的景观绿地,其最显著特点是地势较高、坡度较大,拥有一定的冲刷能力,因此为避免其产生较强径流,需要在设计中加入乔、灌木类植被,用以抵消其冲刷强度,并逐步形成台地景观。
3.2可渗透地面及下凹式绿地的使用
可渗透地面及下凹式绿地的使用也是“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融合应用的重要举措。“A园林工程项目”中,建设单位在可渗透地面及下凹式绿地设计建设方面提出了以下技术性要求:(1)在可渗透地面铺装设计方面:透水砖孔隙率宜达到20%,人行道步砖抗压强度应≥C40、防滑性能指标BPN≥65;级配碎石基层重型压实度≥95%、集料压碎值≤40%;砖块间预留2~3mm缝隙并用中粗砂填缝,同时需要定期清除缝隙内的碎石和沉积物,确保可渗透地面的雨水渗透性;(2)在下凹式绿地设计方面:应在综合分析城市地形、排洪标准、土壤地质情况等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合理设计下沉式绿地与周围铺装以及雨水口的竖向衔接方式;确保地表坡度指向下沉式绿地;若路缘石高于周围地表,可通过在路缘石上开设宽度为20~60cm缺口的方式,引导路面雨水排出,但此时需要在下凹式绿地集中入水口处铺设卵石等消能设施;下沉式绿地溢流口间距应控制在25~50m之间,溢流口周边1m范围内宜种植耐旱耐涝绿植。
3.3雨水花园
在花园的绿地上有种植灌木和乔木等等植物的洼地,由树皮或地被植物作为覆盖被称作“生物滞留区”,也常常被称为雨水花园。通常情况下,通过雨水住宅排除地下水,可以减少暴雨地面径流的峰值,减少海绵城市在处理雨水过程中的污染。雨水花园的具体功能结构主要包括减少住宅区的洪水量,减少降雨过程中的向外排水,充分保护好管道、构筑物和水体等结构。在降雨过程中产生的植物废水也有一定的用途,主要包括利用城市土壤系统的渗透功能实现净化雨水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雨水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海绵城市的应用实例在合理设计的基础上和妥善保护的原则上,可以有效改善社区居住环境,提升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并且为社区中的动物提供良好的栖居环境,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有效提高生物多样性。
3.4公园园林
对于园林景观建设,能更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如建造雨水花园、构建下沉式绿地、湿地公园及铺装透水道路等,都属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常用设计手法。其中,雨水花园指人工挖掘浅凹绿地,雨水会沿着地表流散,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流入凹池,此凹池可有效汇集多余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且能向土壤渗透,有效涵养地下水,汇集的雨水可满足景观用水及园林浇灌;铺装透水道路是近年来普遍做法,即可渗透路面,具有较强的雨水渗透功能,可用于人行道、生态停车场、园林路面等,多采用透水砖铺装、嵌草砖、透水混凝土等铺设工艺,有效促进雨水渗透,同时在铺设时留置坡度,将雨水按地形进行疏散,从而解决路面积水问题。目前,多数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正是从实施公园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开始的。
结语
总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加,为环境的建设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而水源的合理应用更是环境功能设计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吉林省某居住小区为例,探索如何将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融入与渗透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完善景观的功能设计,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盛旺.基于生态理念下的海绵城市景观设计[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102-104+12.
[2]刘建华,刘小芳,李旭东,等.天津市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设计要点及案例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21,32(22):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