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华德学院 150025
摘要:为了提升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国际化工程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然后阐述了“新工科”理念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最后提出了“新工科”理念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新工科”理念
引言
随着工程领域技术和管理革命的推进,新经济应运而生,新产业、新模式、新技术每日都在发生变化。工程造价作为一门以工程技术为核心,同时囊括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的交叉专业,已成为在国际上受产业界和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专门学科。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并将工程造价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同时工程造价学科教育发展周期长,已形成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学科教育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专业设置调整结果,工程造价作为新增专业进入了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国家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提供工程造价咨询服务的企业员工数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作为工程建设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在项目建设和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造价咨询行业的发展,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就要求高校从根源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拥有较高的专业综合素养、跨学科思维、跨界整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管理能力,能够在工程建设、房地产及相关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对此,以“新工科”为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传统通识教育与工科专业教育的桥梁,是促进工科本科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建设项目投融资、工程造价管理、概预算编审、招投标管理、竣工结算等专业技术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基于学校学科建设、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新工科背景下,确立了“应用为本、技术至上、学以致用、德能兼备”的办学理念,创新了以“卓越工程+红色工匠”的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与工程造价相关的土木工程、经济、管理和法规基础知识以及国家职业资格要求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能够引领未来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发展的一流造价科技人才;拥有系统化管理思想和较高管理素质,具备优秀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定量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工程造价咨询行业进行房建、市政、公路等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工作;具备严谨认真、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具备勇于创新、敢于突破、自立自律的红色工匠精神,具备家国情怀、责任精神、敬业精神、求实精神、协作精神和献身精神,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一流工程造价人才。上述培养目标可聚集为三个目标,即: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
2国内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增加了工程造价领域的人才需求。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中国工程造价人才的技能水平和视野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客观要求,也对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跨文化沟通水平、全球胜任力等复合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即需要拥有深厚工程科学基础、跨文化和跨学科沟通能力、开放国际管理能力及适应能力的现代工程师。基于此,如何实现更广泛、更高和更深层次的人文沟通互动,是工程造价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工程造价作为在工科领域中偏商科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2.1量多质短,缺乏国际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深入,我国在工科人才培养水平方面获得了极大提升。但放眼世界,差距仍然显著。《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工程科技人才可用性这一项我国仅排名第29位,与芬兰、美国等工业强国的差距十分明显。由此可知,我国工程科技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与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严重不匹配,可用人才在世界排名靠后(29名),落后于美国及制造强国日本、德国,甚至于大大落后于北欧的芬兰,与我国基建强国和制造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这说明当前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出现了量多质短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加强工程科学基础教育,有意识地强化对工程科技领域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训练。
2.2专业课程体系重点模糊,课程交融性不足,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
“新工科”理念的跨界性和交融性特征决定了工程专业首先需要加强课程的交融性。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要适应该理念的发展要求,课程设置和内容设置须通过多学科专业知识、原则和方法的交叉融合,着重突出专业课程体系的交融性。我国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工程造价专业与相关专业融合的本质体现,片面地在本学科基础课程中增加其他专业课程,无法真正体现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第二,课程与企业实际应用联系较为松散,课程实际教学结果无法达到行业预期,缺乏应用性;第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环节相脱节,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践性不足;第四,教学内容前瞻性较弱,讲授内容集中在成熟的知识理论上,较少涉及对最新发展性和挑战性问题的分析。而要想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加强课程的交融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3“新工科”理念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以高尚的思想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用科研反哺教学。不断加强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造价咨询公司、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等工程项目一线聘请工程经验丰富且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鼓励专业教师报考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如二级建造师、二级造价师、AutoCAD工程师、“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BIM建模师等,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改、以考促创。不断推进专业教师寒暑假深入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基地实践锻炼,参与“1+X”系列证书、工程造价数字化证书等课程教育培训,更好地服务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
3.2校企结合、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应采取校企结合、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思考等参与和互动的方式,获得最直观的感受,提升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获得更扎实的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在持续改进理念的要求下,学校要尊重学生个性,以学习产出为导向,嗅探工程造价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走向,形成随行业发展持续改进的培养方案动态机制。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国外工程造价专业培训成果为基础,结合行业需求,整合相关知识和职业标准,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入手,设计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实训基地,形成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合作双方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人才需求,共同研发专业标准、协同进行专业设置、合作研发教学标准,从而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及教师实践、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建议和支持。
结语
随着城市规模、基础设施和经济的发展,行业对造价咨询人员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为了适应新工科和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本文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一流工程造价人才提供参考路径。
参考文献:
[1]严健,陈嵘,张克跃.交通特色“双一流”高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J].建筑经济,2021,42(4):102-107.
[2]王璐瑶,陈劲,曲冠楠.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3):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