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实验小学 ,浙江省金华市
【摘要】在科学课堂当中,探究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所以选择合适的探究材料是十分必要的。一堂课的成功离不开儿童、教材、课堂活动这几个要素,实验的选材必须要服务于这三个方面,才能让探究活动与教学目标更契合、与学生的亲历体验相对接,让课堂教学更加简约、高效,让探究走向真正的精致。
【关键词】实验选材 儿童 教材 课堂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只要方式,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在真实有效地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如何让学生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课堂上开展结构良好、容量适合的探究活动?这就离不开教师选择合适的探究材料帮助学生开展精致的探究,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中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一、选材要满足儿童需要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儿童亲历完整的探究活动,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思维特点和发展需求。教师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来审视与设计实验材料,去粗取精,为学生排除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引导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去探究、去发现,通过亲身实践去搜集证据,为科学概念的建构提供有力的“支撑点”。
(一)立足儿童前概念,聚焦探究问题
儿童的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经验基础上的,他们的许多前概念会干扰科学概念的建构,因此,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儿童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材料来服务儿童的探究学习。
在新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的《磁铁能吸引什么》一课中,教材提供了18种物体(7种金属、11种非金属)供学生进行活动,这对教师的实验准备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只能这样做吗?我们不妨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做一个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非金属一类物质能否被铁吸引有比较清楚的认知,而学生的错误认知主要集中在认为“黄金、铝等金属也能被磁铁吸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衔接好好儿童的前概念,让探究的材料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者制造“矛盾事件”,让课堂的探究问题更加集中。
(二)立足儿童思维特点,搭建探究支架
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经常会受到知识、经验的限制,使得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认识具体形象的水平上。实验的选材需要帮助儿童建立活动与思维之间的联系,让他们动手操作并在“不知不觉”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路径。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活动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实验材料才能要帮助学生搭建合适的活动支架,让课堂探究更加形象。
(三)立足儿童发展需求,深化探究思维
儿童在科学探究中,为了解决问题、寻找答案,会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一系列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面。学生在长时的探究中能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他们的思维不会因为活动的多和碎而发生断点。所以实验的选材需要能让儿童在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二、选材要满足教材需要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有效载体,系统地呈现了科学学习的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指引的作用。教材中每一个活动都是教育专家思想的体现,学生活动的开展、实验的选材也必定不能偏离教材的设计意图。
(一)对接教材知识目标,明确探究目的
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能指向教学目标,突出探究活动的重点和本质。合适的器材往往简单却有结构或者能一材多用,能集合探究活动所需要的所有信息,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加简约、目标指向更加明确。总之,精选的材料不仅取材简单,而且集中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所需的信 息,明确的目标指向使得教学环节紧凑、前后变化对比明显。
(二)对接教材方法目标,抓住探究本质
教材作为一种范例,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需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再设计,不是教材提供什么活动,课堂上就开展什么活动。而是根据活动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探究。
三、选材要满足课堂需求
科学的课堂必须要有科学性、趣味性和高效性,教师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应该关注儿童探究的过程,力求让课堂教学变得有理、有趣、有效。
(一)选择“适性”材料,控制探究变量
这里说的“适性”,指的是材料的科学性问题,这是小学科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的实验材料有效控制无关变量体现实验的科学性,让学生观察到所要观察的现象,发现所要发现的规律。
例如六年级上册《找拱形》一课在研究拱形数量和承受力的关系时,如何方便地让更多的拱形组成圆顶型对6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用两个塑料的小圆片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只需要将半个拱形插入塑料圆片组成地圆形夹缝里,在不增加厚度的情况下改变了拱形的数量。
科学探究过程必须要体现其特有的科学性,选择有科学性的材料有效地控制实验的变量才能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建构起正确的概念。
(二)选择“适趣”材料,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的探究都是从兴趣开始的,选择材料时,教师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展开活动,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接受,才会有所思、有所得。
小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局限于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教师需要选择趣味性的尽力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操作活动,才能让他们沉浸其中。
(三)选择“适效”材料,排除探究障碍
有些实验看似对材料的要求不高,可供选择的材料较多,但为了实验效果更加明显,避免更多偶然性,教师在选取实验材料时要精挑细选,以凸显实验材料的独特功能。通过选择有时效性的探究材料,帮助学生排除了实验中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引导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去探究、去发现。
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在真实有效的探究活动中实现的,有效的探究依赖于教师精心准备的探究材料。实验的选材必须要服务于儿童、教材、课堂,才能让探究活动与教学目标更契合、与学生的亲历体验相对接,让课堂教学更加简约、高效。依需选材,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并享受精致的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黄晓红.小学科学体验性实验教学探究[J].小学科学,2022,(11):38—38.
【3】陈翠兰.浅谈小学科学探究的生活化[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8,0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