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县人民医院 河北 石家庄 050600
摘要: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吞咽功能训练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连续治疗4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和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干预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低频电刺激 吞咽功能训练 神经内科
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而吞咽功能障碍是本病的严重症状之一,其发生率可达65%,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患者可因吞咽延迟、喉上抬不足或速度较慢等增加吸入性肺炎、支气管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危及生命。另一方面,长期的吞咽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食物摄取,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目前临床普遍通过物理疗法,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以逐渐改善患者的症状。低频电刺激是将频率低于1000Hz的脉冲电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通过刺激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引起局部生理效应,达到镇痛、消炎以及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低频电刺激在抑制痉挛、刺激神经细胞以及功能恢复上具有显著效果。鉴于此,本研究将吞咽功能训练与低频电刺激疗法相结合应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62~73(67.92±2.09)岁,病程14~92(52.14±10.35)天;原发病:脑梗死28例、脑出血12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2~75(68.84±2.19)岁,病程10~90(55.36±10.72)天;原发病:脑梗死30例、脑出血1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资料见表1。
男 | 女 | 年龄 | 病程(天) | |
对照组 | 27 | 13 | 62~73 | 14~92 |
观察组 | 22 | 18 | 62~75 | 10~90 |
表1:一般资料数据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符合《实用神经病学》中吞咽障碍的诊断标准;自愿接受相关治疗。
1.3 排除标准
合并有严重心功能不全者;神志不清或昏迷者;不能配合治疗或不能配合完成评估者;自愿中断治疗或退出试验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训练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按摩患者双颊放松面部肌肉,嘱患者进行张口、鼓腮、闭唇等唇口动作,每个动作连续15次;随后嘱患者吸气屏住,缓慢吐气,吐气同时伸舌左右上下活动进行舌部功能训练。进食时,用勺子取适量食物放置患者舌根部位再让患者吞咽,并反复进行吞咽动作,待食物全部咽下后再进行下一次进食。每日2次,持续治疗4周。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低频电刺激,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采用低频脉冲治疗仪,选择断续波,取自粘导电膜连接正负极,在颈前正中和甲状腺切迹下方分别放置1对电极,刺激强度以患者产生可耐受刺激感为止,治疗维持2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5d后休息2d,持续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吞咽功能进行分级测评,Ⅰ级计0分,Ⅱ级计1分,Ⅲ级计3分,Ⅳ级计4分,Ⅴ级计5分,根据测评结果评价临床疗效。无明显吞咽障碍,饮水试验Ⅰ级为痊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Ⅱ级为有效;吞咽障碍无明显改善,饮水试验Ⅲ级以上为无效。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构成比和等级资料比较,以频数(f)、构成比(P)和平均秩次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检验。两组百分率比较采用Fisherχ2检验;由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α=0.05。
2结果
2.1 洼田饮水试验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干预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 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在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加以低频电刺激,在相同治疗时间内,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相比单纯的药物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具有明显优势,两组在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上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朱亚芳,张晓梅,肖瑞(2018)的文章《经口摄食功能评估量表与洼田饮水试验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信效度研究》研究表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与吞咽功能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加以低频电刺激后患者的吞咽功能相比常规治疗恢复程度更佳。
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来说,其大多为假性球麻痹,即以双侧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为主,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丧失对舌、软腭、咽喉、咀嚼肌等肌肉的支配,从而导致中枢性瘫痪症状的一种类型。因此将低频电刺激作用于咽部外周,即颈前区和甲状腺切迹下方可有效的刺激到咽部肌肉和局部神经,促进肌肉收缩,逐渐恢复神经传导功能。另外通过将低频电刺激传导至舌体和两颊,在此基础上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能增强患者的吞咽感觉,缩短神经恢复的时间。
在治疗后临床疗效方面也证实,加以低频电刺激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的患者。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提高治疗效果,且因该治疗操作便捷和非侵入性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临床应用中容易被患者接受,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魏媛,李红.吞咽功能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35(24):34-38.
[2]李晶,王静琳.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9,33(19):178-179.
[3]陈瑶,王鹤玮,项育枝,等.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手和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1,24(12):137-138.
[4]孙强,郝文莉,郭丽莎,等.应用经皮神经低频电刺激治疗早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34(10):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