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毅
成都市新津区中医医院 四川成都 611430
患者在拿到一包中药后,往往会产生疑问,中药应该如何煎煮?药材需要清洗吗?怎样才能发挥最大药效?本篇文章带你找到答案。
一、中药概述
中药材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名优正品药材,其具有质量好、疗效好等特征,在长期使用中得到了医者与患者的普遍认可。中药制剂大多为复方,其临床疗效通常体现在复方配伍的综合作用上,一般有几味至几十味药不等。随着医学进步,中药有效和无效的界限存在变换,在过去认为无效的中药,在现代研究中也能发现其生物活性,因此还应根据不同组方和现代药学理论,选用最佳提取工艺。
二、煎药方式
(一)器具选择
中药药效高低与煎煮容器联系紧密,常用容器主要有砂锅、紫砂药壶、不锈钢器皿等。其中家庭煎药多用砂锅,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且砂锅保温性较好,水分蒸发较少。但砂锅孔隙较多,因此容易吸收不同药物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效和味道。紫砂药壶内部光滑结构紧密,具有易清洗,药物成分吸附少及保鲜性好等特点,与砂锅相比其温度上升更快但价格较高。医院及药店通常会选用不锈钢器皿作为煎药容器。其具有性质稳定、重量小、升温快、耐酸、耐腐蚀等特点。需注意,患者自行煎药时,还应避免使用铜、铁、铝等金属器皿。这主要是由于此类器皿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药时会使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部分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沉淀物质。
(二)中药无需清洗
部分患者在煎药前往往担心药物存在灰尘或细菌而将其拿去清洗,这其实是一种错误认知。一方面,中药中存在许多粉末类中药材,并且部分药物在进行配药时需要研磨,例如桃仁、龙骨等。若将其用水冲洗,则会导致药物大量流失。另一方面,部分药物在制作期间需要加入蜂蜜、酒、胆汁等辅料。此类物质能够与水相融,当用水冲洗时会导致部分辅料丢失,例如胆南星、酒制大黄等药物。
但需注意,部分中药材需提前浸泡,通常用冷水浸泡必须没过药材表面,待浸透后再进行煎煮,此方式能够最大化发挥药效。浸泡时间需根据药材性质药量季节和温度进行调整,大部分药材为三十分钟,花草叶类药物浸泡二十分钟即可,根茎种子、矿石、甲壳类药物以三十到六十分钟为宜。
(三)煎煮区别
中药煎煮方式通常包括先煎、后下、烊化、包煎等。其中先煎主要应用于矿石类,贝壳类等质地较为坚硬的药材。由于此类药材药效难以在短时间内煎出,因此应提前煎三十分钟,再放入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同时部分药物先煎主要目的在于去除其毒性,如附子等。后下是指部分药物煎煮时间过长,其有效成分容易挥发或遭到破坏,如薄荷、沉香等,因此在煎煮时应先放入其他药材,后放入此类药材共同煎沸几分钟即可。烊化是指部分胶类或糖类药物粘性较大,煎煮后会失去其功效。因此应加入适量开水溶化后再充入汤剂烊化服用,如阿胶,鹿角胶、蜂蜜等。包煎是指部分药物需用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物一同煎煮,如车前子、菟丝子、滑石粉等。
(四)火候与时间
中医表述的火候是指煎药所需温度不同,主要包括文火与武火两类。文火是指煎药时温度缓慢上升,器皿内水分蒸发较慢。武火是指用强火使温度迅速上升,水分快速蒸发。煎药时火候较大,会影响药物成分有效析出,也容易导致糊锅;而火候较弱则难以发挥药材全部药效,导致疗效较差。因此在煮沸前通常需使用武火,而煮沸后应改用文火,使汤剂保持在微沸状态。煎煮时控制水分蒸发速度,能够使药材最大化发挥出其药效。同时中药一般需煎煮两次,被称为头煎和二煎。头煎时芳香类药物,需煎十五至二十分钟;滋补类药物为三十至四十分钟。二煎时芳香类药物煎煮时间不变,滋补类药物则缩短为二十至三十分钟。
部分药物在煎煮中途可以加水。加水量应根据药物煎煮时间、药材重量、吸水能力、火候等因素决定。通常加水量需高于药材表面2~3厘米左右。煎药加水需保证一次加足,避免多次加水影响药效,同时应选用洁净冷水,避免用沸水,温水等。
三、服药方式
1.服用方式。中药服用时还需将两次煎煮的汤剂混合,根据医嘱每日服用两次或三次。服药温度一般分为热服、温服、冷服三种。热服时除将煎煮好的中药趁热服用外,还需要加厚衣物,帮助身体发汗,从而最大程度发挥药效,此服用方式一般用于治疗寒证。大部分汤剂都需要温服,尤其是会刺激肠胃道的药物。冷服是将汤剂放凉后在服用,其用于治疗热证。
2.注意事项。首先服用中药时应避免同服浓茶,茶叶中含有鞣酸成分,会影响患者有效吸收药效,导致疗效不佳。除理气化痰药物外,服用中药前后一小时内也应避免同食白萝卜,由于其具有消食、破气作用,因此同服容易降低药效。其次,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而言,在服用温胃健脾类中药时,还用避免食用大蒜,其能够刺激肠胃使粘膜充血,导致与药效相冲。最后,服用汤剂时,还应忌生、冷、油腻食物,此类食物会对肠胃产生刺激,进而影响药效吸收,同时油腻食物会与药物混合,降低人体对于药物的吸收率,导致药效难以达到预期。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效果虽好,但还需掌握正确的煎煮方式,才能最大化发挥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