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江苏泰州 225500
摘要:目的:对PICC置管术后并发导管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定2022年1月-2023年3月56例接受PICC置管术患者,随机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对两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阻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干预前,观察组患者PT、APTT、TT、FBG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T、APTT、TT、FBG凝血功能指标较对照组优异,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有助于减少picc置管术后患者发生导管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关键词:PICC置管术;导管阻塞;深静脉血栓
Picc置管术就是通过患者外周大静脉将硅胶软管插入到上腔静脉,其能够在患者体内长时间留置,使患者长时间用药的痛苦大幅度减低,有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PICC置管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而且在操作方面比较简便,基本不会影响患者的活动,正是因为PICC置管术存在诸多优势,所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1]。然而如果picc置管术后护理不到位,就会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使导管有效使用时间大幅度缩短,同时还会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现分析不同护理应用在PICC置管术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定2022年1月-2023年3月56例接受PICC置管术患者,随机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8例中有16例男性和12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范围为(49.32±0.73)岁;对照组28例患者有19例男性和9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范围为(48.57±0.46)岁。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血管彩超确诊为静脉炎、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较差依从性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按照科室要求开展护理工作,在用药方面给予患者专业的指导,将日常生活中注意的内容进行告知。
观察组:优质护理。(1)置管干预。将置管的大致方法及其产生的作用进行仔细的讲解,并实施规范的置管操作,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在置管成功之后对患者肢体活动给予一定的指导。(2)按摩干预。按摩患者穿刺部位的穴位,减少其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的风险。针对已经出现静脉炎的患者,第一时间反馈给医师并配合完成相应的处理工作。(3)血栓干预。如果患者已经出现血栓,按照医嘱指导其卧床休息,不要开展剧烈的运动,并适当抬高肢体,有利于静脉回流,使血管压力得以减轻,尽量不要在形成血栓肢体进行护理操作,如输液和抽血。(4)导管阻塞干预。针对已经出现导管阻塞的患者,指导其开展适量的侧肢体活动。在药物配伍过程中要确保药物未发生沉淀或者浑浊,以免引起导管阻塞。在输注高黏滞性液体之后要实施彻底的冲管操作,并叮嘱患者在出现不适感之后应及时的进行反馈,以便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5)深静脉血栓形成干预。如果患者已经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将PICC导管拔除,并做好患肢的保暖工作,热敷和按摩患者穿刺肢体,判断穿刺部位是否存在出血等情况。(6)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进行积极主动的交谈,疏导患者的心理,使患者的护理配合度得以改善。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1)比较两组导管阻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2)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改善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包括PT、APTT、TT、FBG。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并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导管阻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导管阻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对比导管阻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n,%)
组别 | 例数 | 导管阻塞 | 深静脉血栓形成 |
观察组 | 28 | 7.14%(2/28) | 3.57%(1/28) |
对照组 | 28 | 42.86%(12/28) | 28.57%(8/28) |
X2 | - | 12.336 | 11.669 |
P | - | 0.000 | 0.000 |
2.2 对比凝血功能改善情况
干预前,观察组患者PT、APTT、TT、FBG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T、APTT、TT、FBG凝血功能指标较对照组优异,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对比凝血功能改善情况(±s)
指标 | 观察组 | 对照组 | t | P | |
PT(s) | 干预前 | 11.23±1.15 | 11.30±1.12 | 0.110 | 0.919 |
干预后 | 15.56±2.99 | 13.79±2.59 | 2.450 | 0.016 | |
APTT(s) | 干预前 | 32.19±4.15 | 31.37±4.13 | 0.415 | 0.680 |
干预后 | 39.95±4.31 | 35.71±3.35 | 4.830 | 0.000 | |
TT(s) | 干预前 | 16.02±2.10 | 16.00±2.02 | 0.038 | 0.970 |
干预后 | 20.68±2.85 | 18.46±2.25 | 3.554 | 0.001 | |
FBG(g/L) | 干预前 | 3.70±1.90 | 3.70±1.87 | 0.040 | 0.976 |
干预后 | 2.01±0.85 | 2.50±0.79 | 2.210 | 0.030 |
3讨论
对于接受PICC置管术的患者,在导管留置过程中如果护理不到位就有可能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常见的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导管阻塞,一旦发生并发症会使患者的身心痛苦进一步增加,对临床的治疗和护理工作顺利开展产生阻碍[2]。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导管阻塞的因素有很多,常见的有使用药物和不规范的护理操作等[3]。由于该类患者卧床时间相对较长,其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相应的减慢其血流速度,再加上护理不到位,冲管和封管不及时,或者管道维护不恰当,最终诱发并发症的发生[4]。为此,应给予该类患者优质的护理服务。
在本文中,观察组患者导管阻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干预前,观察组患者PT、APTT、TT、FBG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T、APTT、TT、FBG凝血功能指标较对照组优异,差异显著,(P<0.05)。由此不难看出,优质护理有助于改善PICC置管术患者凝血功能,对其康复产生积极影响。另外,通过给予患者优质的并发症护理,有效监测和记录相关并发症,使患者在发生并发症之后能够被及时发现,从而得到有效的处理,有效减少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和导管堵塞的风险[5]。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有助于减少PICC置管术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使导管留置时间得以延长,为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提供有利条件,给患者康复进程加快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娟,韦璐,郗斌.胃癌根治术后PICC置管行肠外营养常见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J].贵州医药,2021,45(11):1822-1823.
[2]邢君宜.延续性护理在甲状腺癌术后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20):194-196.
[3]李宗丽.深静脉置管术后并发症及护理对策[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08):202-203.
[4]杨琴.PICC置管术后并发导管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26):112-113.
[5]孙榕,龚桂芝.PICC置管术后并发导管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1):539-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