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研究

杨康

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    甘肃 庆阳   745000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50例前列腺癌患者及50例参与癌症筛查的其他前列腺疾病患者,均采取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和CT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CT检查(P<0.05)。结论:对前列腺癌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效果确切,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前列腺癌;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价值

前列腺癌是十分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多发于中老年群体,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必要。CT、直肠超声是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是整体诊断效果欠佳,存在一定的漏诊、误诊风险,可能导致患者治疗时机延误。核磁共振对人体无辐射,可以实现定性、定量分析,目前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应用广泛[1]。基于此,本研究对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50例前列腺癌患者及50例参与癌症筛查的其他前列腺疾病患者,纳入期限为2021.6月~2022.6月。50例前列腺癌患者年龄区间45~72岁,平均(58.72±4.08)岁;50例其他前列腺疾病患者年龄区间44~72岁,平均(58.05±3.92)岁。

1.2方法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使用仪器为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检查前嘱咐患者禁食4h,检查时将膀胱排空。体位选择仰卧位,进行SE序列扫描,范围自耻骨上方2cm以此扫描前列腺冠状位、矢状位及横断位。合理设置扫描参数,如层间距、矩阵、视野等。之后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扫描范围为横切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合理设置相关参数。最后进行1.5T MRI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选择轧喷酸葡胺注射液,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合理控制注射速率,之后注射氯化钠注射液,保证对比剂全部进入体内,延迟10s后进行扫描,仪器生成影像资料。

CT检查:使用仪器为64排128呈螺旋CT扫描仪。检查前2h嘱咐患者饮水500~1000ml,确保膀胱处于充盈状态。体位选择仰卧位,进行平行扫描,扫描范围为双侧髂前上棘连线至耻骨联合下缘水平。合理设置扫描参数,造影剂选择碘海醇注射液,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闭推注后分别在30后行动脉期扫描,60s后行静脉期扫描,120s后行平衡器扫描,图像重建采用多层面与曲面重建方法。

由两名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影像学医生进行检查,指导阅片,结合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两人意见一致获得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将术后或穿刺病理活检为诊断金标准,比较CT检查和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具体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数据代入SPSS21.0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灵敏度为92.00%(46/50),特异度为96.00%(48/50),诊断准确率为94.00%(94/100);CT检查的灵敏度为74.00%(37/50),特异度为76.00%(38/50),诊断准确率为75.00%(75/100)。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CT检查(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价值对比 (n)

检查方法

病理检查结果

阳性(n=50)

阴性(n=50)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阳性

46

2

阴性

4

48

CT检查

阳性

37

12

阴性

13

38

  1. 讨论

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器官上皮性恶性肿瘤,病理类型繁多,如腺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等,腺癌的发病率最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威胁。早期阶段及时诊断,积极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质量的重点。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依据术前诊断及分期,其中A、B期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C、D期以放化疗治疗为主。但是A、B期症状隐匿,诊断易受其他因素影响。所以早期及时、准确诊断十分必要。

穿刺活检是主要针对方法,但是对细小病灶及病变范围的检查效果欠佳,且容易引发并发症,实际应用具有局限性。影像学是目前该疾病的主要针对方法,以核磁共振、CT为主。CT检查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患者为A、B期,征象并无特异性,只能够检出前列腺增大情况,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十分相似,所以平扫与增强CT扫描检查的难度较大[2]。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具有无创性,是一种常用的成像技术,可以有效分辨软组织,且对病灶信号变化的敏感度明显高于CT检查,是目前前列腺癌的主要诊断方法。该检查方法具有多层面、任意角度及多方位成像的优势,能够描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实现对肿瘤组织血管生成情况的有效检查,充分体现肿瘤结节血液动力学信息,为判断肿瘤性质提供重要依据

[3]。另外,采用该方法还可以提供癌灶组织微血管密度信息,可以直观显示静脉期低密度灶及较低密度灶。同时该方法可以实现对癌灶位置的准确定位,明确癌的包膜外浸润,也可以辨别病灶侵犯盆腔淋巴结及骨转移情况,在分期诊断中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核磁共振的T2加权像(T2WI)的周围信号的主要表现为DWI高信号病灶,所以核磁共振在诊断A、B期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与A、B期相比,C、D期的前列腺形态变化更为显著,通常伴有淋巴结转移、周围组织侵犯等情况,因此采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对前列腺癌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效果确切,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欧建宏,郑穗敏. 核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效果观察及准确性分析[J]. 黑龙江医药,2021,34(3):692-695.

[2] 严梅.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94):191,193.

[3] 刘小红,陈亮.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学创新,2018,15(28):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