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接受使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方法:观察对象为我院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中的46例患者,纳入时间2021年6月~2022年6月,借助随机、双盲法进行分为基础组(23例、浓度为0.3%的罗哌卡因)和观察组(23例,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比较组间的麻醉效果、麻醉指标。结果:观察组麻醉有效率为96.57%,基础组麻醉有效率为73.91%;观察组的麻醉指标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在使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时,均可以起到麻醉的效果。但是浓度更好的药物,麻醉质量更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不同浓度;麻醉指标;罗哌卡因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上普遍采用的麻醉方法,它多用于上肢手术疾病的治疗,本发明麻醉效果好,成功率高,在超声指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但能达到理想麻醉效果,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1]。罗哌卡因作为一种临床麻醉药物,可以长期保持,并且药物毒性不大,镇痛效果明显。罗哌卡因的给药浓度各不相同,最后所得麻醉效果亦有不同。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针对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研究。作以下概述: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为我院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中的46例患者,纳入时间2021年6月~2022年6月,借助随机、双盲法进行分为基础组(23例)和观察组(23例)。纳入标准:纳入开展上肢手术,并且具备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指征、不存在药物过敏、神经正常的患者[2]。剔除标准:对存在神经性病变、认知障碍、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予以排除。观察组男患者11例,女患者12例,年龄23-69岁,均值(46.03±5.82)岁,前臂桡侧手术9例、上臂手术8例、手部桡侧手术6例;基础组男患者10例,女患者13例,年龄24-70岁,均值(47.12±5.82)岁,前臂桡侧手术9例、上臂手术7例、手部桡侧手术7例;经比较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性,(P>0.05)。
1.2方法
1.2.1基础组:麻醉用罗哌卡因,浓度为0.3%。一、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超声指导下的具体操作:入室后给予心电图监护并进行心率和血压的监测、血氧饱和度等应严密观察、记录[3]。护理人员帮助患者纠正手术体位,保持头向一侧倾斜,去枕平卧位,给予咪达唑仑2mg静脉给药使机体松弛,自然舒展双臂。在超声的指引下扫描肌间沟臂丛神经,将探头设置在7~15MHz频率范围内,探查发现斜角肌外下可见圆形低回声神经干,遂终止,根据患者的真实状态,慢慢地移动探头,保证臂丛影像位于影像的正中间。把注射针头,注射器、所述延长管顺次连通,超声引导下进针角度的选择、深度进行了调整。在臂丛的后外、紧贴臂丛神经2处判定为无回抽血,然后注射麻药麻醉。随后,给患者皮下注射0.3%罗哌卡因10ml,将进针角度进行调节,把针尖推到臂丛的前上,驱使它接近臂丛神经,再决定回抽无血,再分别注射其余0.3%罗哌卡因10ml。
1.2.2观察组:麻醉用罗哌卡因,浓度为0.3%。对患者也采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等具体操作方法。最好是在准备就绪后,给患者应用给0.5%罗哌卡因皮下注射10ml以调整进针角度,把针尖推到臂丛的前上,驱使它接近臂丛神经,再决定回抽无血,再注射其余0.5%罗哌卡因10ml。
1.3 观察指标
1.3.1 麻醉效果:比较麻醉效果,按照优、良、差等开展对比。其中优为术后不存在不适感和痛感,肌松效果好。良为手术中存在轻微的不适感和痛感,肌松效果一般。差,上述指标不存在。麻醉有效率=(优+良)/总例数×100%。
1.3.2麻醉指标:对比麻醉指标,比较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镇痛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等指标,除起效时间外,其他指标数值与麻醉效果成反比。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c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对比
观察组麻醉效果更优,差异显著,(P<0.05),如表1:
表1 两组麻醉效果的比较(n,%)
组别 | n | 优 | 良 | 差 | 有效率 |
观察组 | 23 | 12 | 10 | 1 | 96.57% |
基础组 | 23 | 10 | 7 | 6 | 73.91% |
c2 | 4.213 | ||||
P | 0.040 |
2.2麻醉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麻醉指标较优(P<0.05),见下表2:
表2 两组麻醉指标的比较 [(±s)min]
组别 | n | 麻醉起效时间 | 麻醉镇痛时间 | 运动阻滞恢复时间 |
观察组 | 23 | 12.24±1.23 | 9.96±2.51 | 9.52±3.12 |
基础组 | 23 | 18.16±1.05 | 7.34±1.78 | 7.11±2.39 |
t | 17.556 | 4.083 | 2.941 | |
P | 0.000 | 0.000 | 0.005 |
3 讨论
上肢骨折是临床骨科高发的骨折,优选手术治疗,麻醉主要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过去在临床上实施该麻醉时,多为盲探操作,会造成较大的损伤,失败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不利于手术后的康复。故此合理有效麻醉方式、麻醉药物对于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上肢骨折手术的患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罗哌卡因是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物中的一种,通过抑制神经细胞的钠离子通道,使神经传导,激动受阻,起麻醉效果及镇痛作用,并且对心脏无毒副作用[4]。目前阶段,临床方面将该药用于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最佳用药浓度还未明确。据文献记载0.2%罗哌卡因在运动神经阻滞中基本得不到理想疗效;0.75%罗哌卡因虽有良好的运动神经阻滞作用,增加不良反应。证明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麻醉起效时间缩短,以及比之麻醉镇痛的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和基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0.5%罗哌卡因浓缩麻醉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其特点是起效快,镇痛时间长,康复快、麻醉效果准确的优点,值得优先考虑,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邹润林,卢燕,周建玲.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吉林医学,2022,43(10):2745-2747.
[2]罗丽霞,萧燕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当代医学,2022,28(15):1-4.
[3]解志强,朱世明,关欣.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36):146-148.
[4]邱卫华,周同伟,叶素芳.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观察[J].江西医药,2021,56(12):2225-2226+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