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 山西 太原 030025
摘要:儿童静脉穿刺难度比较高,特别是婴幼儿血管细小、静脉穿刺困难比较大,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静脉留置针是小儿常用的静脉置管技术,但是小儿皮肤敏感度低,对表皮痛感无明显反应,对外渗的不适应不能及时感觉,如渗出未被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可造成局部肿胀坏死等情况,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本研究对2021年8月-2022年8月就诊于我科室的200例患儿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药液外渗的原因及相关护理措施总结,以提高小儿的静脉留置输液效果。
关键词:小儿输液;静脉留置针;药液外渗;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就诊于我科室的200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男童121例,女童79例,年龄在5月-6岁之间,平均年龄(2.3±1.2)岁。患儿家长同意接受病例调查,儿科疾病没有特异性。
1.2方法
发现药液外渗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填写患儿输液外渗发生情况记录单,内容包括药液外渗的时间、部位、范围、所输注的药物、患儿血管状况、外渗原因及处理方法及最终的治疗效果等。
2结果
所有患儿共输液413次,头皮静脉输液316次,四肢静脉输液97次。出现药液外渗63次,其中因血管选择不当20(31.7%)例次,患儿哭闹、不配合牵拉引起21(33.3%)次,输注药物原因7(11.1%)例次,穿刺部位固定方法不当15(23.8%)例次。出现局部肿胀21例次,局部湿敷后痊愈,无局部皮肤组织坏死的并发症发生。
3讨论
3.1小儿静脉留置针药液外渗原因分析
(1)患儿自身因素
患儿大多年龄较小,无法正常沟通,在陌生的医院环境看到医护人员便会紧张害怕而哭闹,不易配合各项护理工作,尤其是输液时候,本身小儿血管短且不直,充盈度差,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部分婴幼儿四肢血管细小、隐匿、不易观察,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且不易固定。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生好动,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留置针容易穿血管壁或滑出血管,当发生外渗时患儿又难以表达不适的感受,因此小儿输液药液外渗的现象较成人更多见。
(2)疾病因素导致的血管弹性差
尤其是重症医学科患儿,患儿病情较为严重,如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儿微循环不良,肾病、结缔组织病的患儿血管受损,在穿刺时摸不到血管,或是触摸感到血管紧绷和硬化感,使得穿刺难度加大,输液过程中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也更易发生外渗。
(3)输注药物的影响
药物浓度过高、药物的配伍及其输入液体的酸碱度、渗透压等因素都会增加输液外渗的发生几率。尽管小儿肾脏有一定的酸碱平衡调节及尿液酸化的能力,但是其肾脏对碳酸氢盐的阈值低,处理能力较成年人差,已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静脉输液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血管内压力升高,静脉血管扩张,导致组织液外渗,穿刺部位肿胀。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20%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静脉高营养液体等高危药物都会使外渗风险增加,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4) 护理人员技术的影响
护理人员经验不足,对患儿血管走向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穿刺时看到回血便不敢再进针,怕刺穿血管,因针尖进入血管太少而容易滑出;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或是巡视时只注意输液管有无回血,却没有仔细查看患儿输液部位的皮肤;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药液外渗的观察;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5)输液部位的影响
远端小静脉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意外渗。
3.2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预防
(1)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输液前要认真仔细选择合适的血管,正确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没有穿刺把握的血管尽量不考虑。在穿刺前轻声细语安抚患儿,减轻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增加其配合度。
(2)无菌操作。在穿刺操作前,要洗手、戴无菌手套、戴口罩,对穿刺部位进行严格消毒,留置针保护膜24h更换一次,更换时也要消毒,留置针留置时间为3~5天,超过5天要及时拔除。
(3)加强护理人员基本功的训练,科室要经常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穿刺水平,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4)加强巡视。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输液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拔针后使用棉签沿着血管方向科学按压穿刺处3-5min,严禁来回揉动;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增加巡视次数。
(5)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3.3药液外渗的护理
发现药液外渗要马上停止输液并更换输液部位,然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局部皮肤护理。
(1)对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
外渗药液对组织刺激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无菌纱布浸湿50%的硫酸镁湿热敷,或者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避开针眼均匀涂抹于外渗部位,按血管方向螺旋式轻轻按摩1min,但要注意不能用于对肝素过敏或皮肤易过敏的患儿。如为血管活性药,患儿感觉疼痛明显,则用95%酒精持续湿敷。当外渗范围较大时,护理外渗皮肤的同时抬高患肢并制动,也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外渗可用酚妥拉明湿敷。
(2)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或50%硫酸镁湿敷。
(3)高渗溶液
钙剂可用硫酸镁或654-2湿敷;甘露醇渗漏初期可用热敷、酒精湿敷或喜辽妥涂抹,24h后不可热敷,否则会加速组织坏死。
(4)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碘伏外涂。
4总结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静脉穿刺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喜辽属于黏多糖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血栓作用,还能改善肿胀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渗液吸收并抑制渗出,阻止局部炎症的发展,加快血肿的吸收,刺激受损组织细胞再生,因此涂抹喜辽妥能够有效改善皮肤肿胀、疼痛,促进变性组织恢复,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涂抹喜辽妥后沿静脉方向轻轻按揉可以加速喜辽妥渗入皮下组织,能够更快更好地发挥作用。与其它的渗出护理方法比较,喜辽妥治疗静脉输液渗出效果更为明显,且取用方便,操作简单,经济实惠,非常适合在儿科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钱鸿雁,彭嫦枝,王志英,等.品管圈活动在儿科急诊静脉输液中降低药物渗出的应用研究[J].母婴世界.2018,(4).232.
[2] 田婧,李萍,王琳.肌内效贴布结合喜辽妥治疗静脉输液药物渗出的应用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10).140-141.
[3] 尹逊红.喜辽妥治疗静脉输液渗漏所致局部皮肤肿胀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7,(16).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