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民政精神病医院 671000
摘要:强迫症患者接受暴露与反应阻止治疗的脑功能影像变化的研究进展,来探索强迫症暴露与反应阻止治疗疗效的生物学机制。结果显示经过暴露与反应阻止治疗后强迫症患者的小脑和眶额回、前扣带回及杏仁核等脑区发生了改变,与各脑区对应的强迫、情感及认知症状得到改善,此可为探索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脑影像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精神科门诊;强迫症患者;就医现状
引言
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约为2.5%,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核心症状是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症是一种侵入性的重复想法、冲动或动作,个体无法控制。强迫其实是一种重复性的行为或心理行为,目的是为了减少强迫症引起的痛苦。目前推荐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首选暴露与反应阻止,药物治疗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氯丙咪嗪等。
1强迫症概述
强迫症的病因至今尚无明确定论,目前研究证明主要病因有三个。第一,遗传因素。强迫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当直系亲属中有强迫症患者时,该人患上强迫症的概率为普通人的4倍。双胞胎中,一个孩子患有强迫症,那么另一个孩子就有很大的概率也患有强迫症。第二,社会心理因素。由于工作环境剧烈变化,负担过重,忧心忡忡,过分担心意外的发生,家庭不和或亲人去世、突然受到惊吓等都有可能引发强迫症。第三,神经内分泌因素。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强迫症的发病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在神经内分泌方面也存在功能紊乱的问题,造成诸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神经递质失衡将无法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强迫性思想是违反个人意愿的侵入性思想、想象和冲动,令人厌恶,不符合自我特征。强迫性思想会被积极抵制,个体会意识到它们是自己思想的产物。强迫性的思想通常包含暴力、性、宗教或对污染的怀疑和反思。反思可能不会违背个人的意愿,也不会被主动抵抗或反感。在元认知模型中,反思是个体检测和预防威胁策略的一部分。强迫性行为是应对强迫性思想的显性或隐性的重复行为。患者强迫性行为的目的是摆脱不适感,降低自己的痛苦,或阻止发生一些可怕的事情。显性行为包括检查、排序、重复动作、清洗、触摸物体、遵循指定的顺序、回避和行动。隐性行为包括默念短语或单词、计数、集中注意力、拥有“安全”的图像、试图抑制或从意识中去除特定的想法。病人可能有特殊的规则或系统来进行他们的固有行为。
2强迫症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1存在的问题
随着影像学及其技术发展,强迫症不论是在病理机制还是临床疗效方面的研究已然趋于成熟,但因影像学方面的数据分析及运行参数不同等,时常导致结论偏差。临床上因强迫症患者为缓解痛苦存在多点就医、联用多种药物等现象,使得研究过程中不同样本的既往药物及当前药物种类不同,导致变量因素众多。强迫症患者在病理上存在不同亚型,临床上症状维度呈多样化,但目前脑功能影像研究对不同亚型及其ERP疗效同一性的统计学差异不明显,仍需进一步探索其机制。
2.2展望
目前脑功能影像学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大多存在小脑和CSTC环路连接异常,尤其是其中的纹状体和扣带回间的功能连接减弱且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无论是在静息态fMRI还是在任务态fMRI上,ERP多是通过减弱此部分脑功能区域的抑制进而有效改善强迫症状整体维度,且可能不全止于此脑区,如近些年研究发现大脑区域如杏仁核,海马等也均有参与。本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ERP治疗OC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参考,也为强迫症的影像学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证据,如现在临床上已经有少部分强迫症应用虚拟现实暴露治疗(VRET),从疗效和影像学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循证依据。
3家庭因素导致的强迫症讨论
3.1导致因素
强迫症在精神科门诊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因其病因复杂、不明确,临床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并常伴发其他精神症状,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总体疗效并不乐观。近年来有关强迫症家庭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也证实了家庭在强迫症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有关家庭因素应用于强迫症治疗方面的研究仍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强迫症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中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发现:①强迫症患者家庭支持水平或影响治疗效果。②家属参与强迫症患者治疗更有助于强迫症状的改善。在本次研究中,最终纳入79例强迫症患者,并根据是否伴有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在治疗前,治疗2组患者的评分高于治疗1组,家庭支持水平优于治疗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入组时家属自愿选择有关,家庭支持水平越高的患者家属越会同意参与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的评分经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伴有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及家庭支持水平越高的患者评分下降趋势越大,且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支持水平越高均对治疗效果有改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通过对家庭成员或让他们与患者一起参与治疗,可减少家庭顺应,这有助于改善强迫症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
3.2强迫症缓解措施
临床上常发现强迫症患者的家庭互动模式、情感表达方式、疾病的家庭康复护理等方面常存在问题。许多强迫症患者症状由于长期持续存在,还导致了家属的支持水平下降。由于症状的顽固性,导致有些家庭成员出现家庭顺应,成为患者强迫症状实施的替代者。即强迫症患者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治疗是否有进步)作为因变量,将上述各影响因素作为协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可能与学历分层后人数过少有关。家庭支持水平高的家庭,也同样存在家庭顺应,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强迫症的康复。家庭顺应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的现象,需要以家庭为基础的干预,患者家属如果能以较为合理的方式与患者相处并提供帮助,能够让患者出现更好的疗效。因此,患者家属参与治疗当中是十分重要。家属之间能通过团体中的互动达到相互支持和学习的作用,可能可以更好的提高家庭支持水平及减少家属的顺应性行为。最终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本研究通过给强迫症患者实施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同时对比不同家庭支持水平的强迫症患者在接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后的转归情况,以及检验联合家属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验证了家属的参与将进一步增强认知行为治疗针对强迫症的疗效。为强迫症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为了解更多信息,研究团队查阅了大脑存在损伤的194名越战老兵的健康记录。结果发现,如果大脑后部区域受损,老兵更有可能被诊断出上述6种心理疾病;如果大脑前部附近(包括与情绪相关的前扣带回皮层和与自我意识相关的脑岛)受伤,老兵就不太可能被诊断出上述疾病。研究团队将其发现与现有大脑中神经连接的综合图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大脑后部区域活跃度较低时,前部区域往往活跃度较高,反之亦然。研究人员还观察了193项涉及近1.6万人的脑部扫描研究结果,发现罹患上述6种心理疾病中任何一种的患者,其大脑前部区域或与之相关区域的组织往往存在萎缩情况。这一点也得到了此前开展的手术研究的支持,这些手术破坏了存在严重精神健康疾病——如强迫症和抑郁症患者的小部分大脑,而所有被破坏的地方都位于大脑前部区域。最新发现与一种观念不谋而合
结语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通过随机入组方式,进一步观察家属参与患者治疗的疗效,减少选择偏移。动态观察家庭支持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及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家庭支持水平的作用。并可增加相应的家庭功能量表测评,通过分析家庭功能因子项,侧重观察何种家庭因素对强迫症治疗效果存在影响,并可指导个体化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参考文献
[1]柳娜,张宁.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0,29(11):1042-1046.
[2]HuangY,WangY,WangH,etal.PrevalenceofmentaldisordersinChina:across-sectionalepidemiologicalstudy.LancetPsychiatry,2019,6(3):211-224.
[3]YangW,TangZ,WangX,etal.Thecostof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inChina:amulti-centercross-sectionalsurveybasedonhospitals.GenPsychiatr,2021,34(6):e1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