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人民医院 537200
[摘 要] 目的 对行Picc置管的患者给予心电定位技术,分析其在基层医院中对穿刺置管率的影响。方法 从我院2019-2022年期间选取42例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配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应用体外测量置管后X线片定位,观察组应用体外测量置管行心电定位技术,观察两组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穿刺置管率显著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PICC置管行心电定位技术,可提高穿刺置管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Picc置管;心电定位;基层医院
前言:PICC是导管置管技术,指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常用于肿瘤化疗的患者。利用PICC可以将药物直接输送在血管的中心静脉,可避免患者因长时间输液对血管造成的损害,也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目前此技术已被临床广泛应用。PICC置管虽帮助患者解决长期输液困难,但在临床中依然存在多种问题,如置管移位,置入过深或者过浅等,增加置管后并发症的风险和输液中困难,并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感,基于此,为提高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减少置管后并发症,可利用心电定位技术以此来纠正导管的位置。心电监护定位技术可通过实时监测进一步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确保置管一次性的成功率[1]。为此,我院主要分析心电定位在Picc置管中的价值,现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9-2022年期间,对收治的42例PICC置管患者研究分析。将4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1例)。其中,观察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41-66岁,平均年龄(53.50±4.17)岁。对照组男9例,女12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4.50±4.83)岁。二者数据对比,P>0.05,可比较。纳入标准:患者均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术;患者及家属了解并知晓本次研究,积极配合;凝血功能正常者;排除标准:PICC禁忌证者;患有精神疾病、认知行为障碍者;肺源性心脏病。
1.2方法
对照组行体外测量置管后X线片定位:常规测量,选取患者肘窝上方10cm处,测量臂围;从穿刺点根据静脉走向一直到右胸锁骨关节下第三肋间隙;将导管送置到测量的长度后,进行固定,再通过X线片检查;如检查无问题,随即贴膜,冲管,封管;如发现异位,可重新进行调整,调整后再利用X线片检查。
观察组行心电定位技术:(1)准备仪器:三向瓣膜式PICC一根,监护仪1台,导联线1根,电极片3个,20ml注射器1付,透明贴1张,氯化钠注射液。(2)置管前,需对所有仪器进行检查核对,并对其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全程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将心电监护仪连接备好,调整为II导联;随后将3个电极片放置在患者左侧胸大肌以及双侧锁骨下缘第二肋间隙,行PICC置管术;当距离与预测距离<5cm时,立即用导联线连接心电监护仪,将氯化钠注射液注入穿刺成功的PICC末端,进针1/3,外露2/3,将导联线中的金属夹夹在2/3处,另一端连接心电监护;注射氯化钠的同时要随时观察监护仪上P波的变化;当PICC导管在右心房入口时,心电图会出现高尖P波,这时可适当调整退出2cm左右。
1.3观察指标及标准判定
观察两组穿刺置管率:到位标准:在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处为宜;PICC头端到上腔静脉的下1/3段为宜;其它位置均为异位。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26.0版本,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穿刺置管率比较,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如图所示表1。
表1两组穿刺置管率比较[n(%)]
组别 | 例数/n | 一次性到位 | 正常位置 | 异位 | 置管成功率 |
观察组 | 21 | 8(38.10) | 11(52.38) | 2(9.52) | 19(90.48) |
对照组 | 21 | 5(23.81) | 8(38.10) | 8(38.10) | 13(61.9) |
X2 | - | 4.725 | |||
P | - | 0.030 |
3讨论
PICC置管临床上多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以及外周浅静脉条件差不易穿刺成功者,需要反复注射刺激性药物。PICC导管对接受化疗患者是一项重要方法,有着积极作用。PICC置管位置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PICC置管在右心房,上腔静脉交界处时,是最佳位置,可减少血栓,导管异位等各种并发症情况[2]。如操作不当,导管置入过深,易出现心肌损伤,心律失常等不良现象;如导管异位,会增加患者疼痛感,为输液带来困难。常规测量方法便于对导管头端位置进行观察,但无法实时监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影响工作效果。基于此,需对其实施更为精准的心电定位技术。据本院研究显示,观察组穿刺置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心电定位技术可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心电定位技术主要利用P波的变化从而判断PICC头端的位置,且无需配合X线片检查,不仅缩短时间,还可提高一次性置管率
[3]。另外此技术还可根据波形的变化,判断置入的位置,便于调整,减少重复穿刺的概率,提高准确性[4]。此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性价比高等诸多优势,为行动不便需摄片的患者提供帮助,既节省患者的精力,减轻经济压力,还可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与常规测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可确保患者的安全,提高置管成功率。本次研究与陈芸梅等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5]。进一步说明心电定位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置管异位的发生。
综上所述,心电定位技术应用在PICC置管术中,可提高置管成功率,技术效果明确,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小玉,章丽莉,王迪明.腔内心电图在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12):1858-1861.
[2]彭娜,李貌,谭静,等.引导式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尖端到位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06):919-921.
[3]李毅,龙晓彬.心电监护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6):55-57.
[4]张永杰,宋伟华,黄华梅,等.穿刺导丝行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运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08):128-130.
[5]陈芸梅,周雪梅,莫英蕾,李云,叶扬,陈利芬.两种PICC尖端定位方法应用效果的比较[J].现代临床护理,2022,21(05):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