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与重生-论当下中国建筑师的职业环境和能力应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9
/ 3

失落与重生-论当下中国建筑师的职业环境和能力应对

王争辉

瑞安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 200020

摘要:随着近几年中国建筑市场的下行,中国建筑师的职业环境越来越艰难。笔者结合行业观察和自身的从业经历,对中国建筑师的优势短板和可拓展的职业范畴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进一步提升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方向建议:即建筑师要努力成为“杂”家。期望以此能对建筑师改善职业环境、提升应对能力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国建筑师;职业环境;能力;“杂”家;

一、中国建筑师的行业背景与职业现状

步入二十一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迈进,中国建筑行业经历了20余年的井喷式发展。中国的城市化率从2020年的36%到2022年已高达67%,全国各地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的建筑师也因此身处于全世界建筑师可能一生都难得一遇的繁荣市场,建筑行业的设计水平也随着丰富的项目实践机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国内的建筑设计企业面对行业发展的需求,也逐步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多种模式(图1)。

表格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1)

但在建筑设计行业经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后,近几年建筑行业逐渐进入了下行期。自2018年中国头部房企万科的董事长郁亮喊出“活下去”,到目前房地产从“黄金时代”已正式步入了“黑铁时代”。尤其自肇始于“宇宙第一房企”恒大地产的“暴雷”产生的行业企业接连“暴雷”,建筑行业长期存在的过度依赖杠杆和高周转带来的金融风险、全国各地普遍存在供大于求的过度房产开发等问题终于迎来了国家层面最严厉的管控,更因2020年的全球新冠疫情、国际经济下行和贸易摩擦等问题的叠加影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速度开始急速萎缩。

图表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2)

建筑行业中很重要的参与者 “建筑师”,作为地产行业的前端设计角色,长期享受并习惯了中国城乡建设高速发展的时代红利,在这种突如其来的市场收缩的环境冲击下,业务量急剧暴减,其职业不适也骤然而来。很多建筑师面对“项目越来越难做”,“设计费越来越难收”,“辛辛苦苦一年产值为负”等各种行业怪现象,甚至将如何成功实现“跨行转变”、“提桶跑路”变成了圈内的流行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现象并非建筑师职业现状的全部,相反还有另一类建筑师却在市场谷底时逆势而起、脱颖而出。

拨开层层迷雾、正面当下现实、从自身深入思考、反思而后进,对当下建筑师职业环境的改善在某种程度上或许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笔者从学校毕业到现在近20年的专业工作实践期间,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能做一个好的建筑师。这个问题于笔者而言,不仅仅是意味着如何将建筑师的专业工作做好,更意味着如何持续提升建筑师的职业竞争力和核心价值。

二、建筑师的榜样特点及中国行内普遍的现实差距

笔者的20年工作经历一直在中国一线城市-上海,其中前14年都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经历了民营建筑方案设计公司、国内传统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外资建筑设计事务所,而后又进入一家港资房地产公司从事设计管理工作近6年,亲身见证了中国房地产发展的跌宕起伏,在设计管理工作期间亲身参与建设了一个上海内环内44万平米规模的商办综合体项,还参与了公司全国不同类型项目的设计评审和设计质量管控工作,接触了各个项目公司的设计管理同事以及设计顾问单位。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不同的职业角色,这些丰富的经历使得笔者本人对建筑师的角色反思感受颇多。本文即想尝试结合本人的亲身观察,围绕着建设项目综合需求的核心,从建筑师自身的角色认知和能力经验角度去分析,针对性地提出自己对建筑师未来职业应对的一些观点。

在整个设计行业的业务急速下滑的大环境下,纵观国内的建筑设计行业,建筑设计企业的业务市场开始逐步呈现出正负两级分化的局面,而其中建筑师对应的建筑设计业务作为其中的一个重心体现得尤为明显:一类建筑师的业务快速减少,甚至寅吃卯粮、资不抵债,而另一类建筑师的业务反而逆势而上、甚至业务量过于饱和。据笔者因自身工作需要而接触到的建筑师的观察发现,业务量良好的建筑师大都在其职业定位中普遍体现出对建筑设计理想初衷的坚持的明显特点,即除了按常规的合同书面要求应为业主提供及时专业的良好服务外,还有更为突出的差异化表现,其主要体现简单可以概括为:4都是建筑师优良素质的综合显现,也是对项目价值实现和提升起到关键作用的内在因素,但在设计服务合同约定中,这些因素却又恰恰是无法通过合约进行字面约定和后期进行量化衡量,故而变得更为稀缺可贵。

这些良好的表现,却往往多在一些以明星建筑师领衔的工作室或事务所中较为常见,比如行内口碑业绩俱佳的日本的隈研吾、英国的罗曼福斯特、中国的马岩松等领衔的建筑师事务所。而这些事务所的创始人本身,就属于国际型的建筑师,在全球进行执业。因此,对国内外的建筑师制度对建筑师的要求进行分析,对我国建筑师职业的反思应该能得到一些线索。

囿于中国的建筑管理体制和建筑师教育体系等原因,虽然近些年中国对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注册政策已逐步放宽,但中国的建筑师一直以来的就业目标主要还是为传统的建筑设计院或者是设计咨询公司,其职责是以建筑设计的工作为主要内容,而建筑设计只能作为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局部一环。相对而言,国外的建筑师的工作内容却在项目全周期内的实践内容更为全面且多样。即便抛开项目前期策划和后期运营不谈,仅就建筑师最为活跃的开发建设环节,中国的建筑师也多是仅以图纸设计这一工作为中心、核心及重心,在建设过程中的其它重要环节却明显参与度不足,比如:项目相关其他设计专业顾问的设计协调管理、项目整体设计进度管理、项目报批报建管理、整体设计费用成本管理及变更管理、施工单位的合约规划配合、施工界面分判、招投标管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协调、建设督造、竣工验收阶段的竣工配合、产证办理、交付阶段的缺陷整改、品质优化、进入运营的用户意见反馈收集后评估等工作。

从商业逻辑而言,以客户为导向,服务者如何理解客户的需求并围绕满足这些需求去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毋庸讳言,建筑师的工作属于服务业,市场主流的开发商即是其主要的客户,故此如何理解开发商的需求就更应成为工作目标的中心。

其实当建筑师被业主委任为项目设计者的那一刻起,建筑师倚仗自身对项目最核心的建筑设计图纸的了解,完全有基础、有能力参与到这些工作中去并将项目做得更好,而且借助于自身对前期的设计预想与后期的成品呈现的对比,也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专业认知和设计水平,从而更有助于提高自身专业的深度和广度,也提高了职业的核心竞争力。但现实是,中国的建筑师往往对这些对项目整体建设具有重要价值的工作置身事外,这些工作常常被分拆给项目管理公司(PM)、业主设计部、业主工程部甚至施工单位等并不了解项目设计要求的各方去承担协调和落实,建筑师的自主性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而带来的后果即是建筑交付的成果与建筑设计阶段的设想经常存在较大偏差,这不仅仅体现在建筑效果与品质方面,甚至还包括成本方面,比如大量的现场变更,或是因为各专业不交圈的错漏碰缺、或是因为设计选用的落后技术不能及时更新等等。诚然,作为政府的建设管理部门一直在研究推广各种政策,期望中国建筑师可以更好更快地参与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去,比如近几年全国多地正在逐步推行的“建筑师负责制”“设计总承包制度”等,虽多有试点,但据笔者了解,囿于行业保险制度的不健全、实际工作的权责不对等原因,现实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其中建筑师自身的认知不够、知识欠缺、能力不够、经验不足也是不能否认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建筑师未来的提升方向

面对这些现实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建筑师又能做些什么呢?正如姜涌所言,“建筑师的职业技能和修养就必须覆盖整个建筑生产的过程和各个方面,因此建筑师具有广阔的建筑技术、材料、施工方面的知识,对设计和建筑服务总体负责并领导和组织各专业顾问公司(景观、室内、照明、标识等)的工作,建筑师的专业技术与技术技巧体现在与各方面专家的尊重、交流、协调、妥协中,建筑师并非万能的设计者、决定者,而只是方向的设计者和解决问题的引导者,以及最优解的催产者,是问题解决方案的整合者和总设计师。建筑师的创造性体现在问题洞察的深刻和视角的独特,体现在各专业共同解决问题的现实的创造性,而非形式的抽象操作。”(姜涌,2007)【1】

有感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现实观察,尝试将自己的心得总结为一句话,即建筑师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杂家”。

首先,这个“杂家”的“杂”字是指基础知识层面。

这个“知识”不仅仅是指在学校教育期间除了专业设计知识和常规涉及的美学、几何学、社会经济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更是指站在更宏观、更综合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能更好地满足项目业主实际需求的知识。

目前国内的建筑师多数仍是习惯于一个设计师的思维,即专注于技术和图纸,对工作对象的目标和目的 的关注度不够。一个开发项目,其最核心的本质其实就是个“生意”,即投入的目的就是为了回报;不关注回报的“生意”不叫“生意”,当然这个“回报”可以有很多方面的价值判断标准,而当建筑师能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待项目就掌握了目标的本质。这其中包含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要学习如何从投资学的原理出发,站在项目开发操盘的角度来看待项目、思考问题,注重研究项目的对标产品、合理定位、创新亮点等来从设计上打造项目的产品力;再比如积极主动地学习、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思考如何通过设计保证项目的经济价值回报的同时,更好地兼顾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从而提升项目开发的综合价值。

其次,“杂”字还体现设计专业的“杂”。

随着现在的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建设项目,要达到功能、效果、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果,其涉及的专业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分。

过去中国主流的建筑师的主要精力除放在建筑本体及空间的实现自身外,其余精力多花在对结构、机电这些与建筑本体直接相关的专业的协调上,而对项目整体规划、室内精装、景观、灯光、标识、声学、物料成本等方面缺少太多关注或把控能力偏弱,而这些恰恰也是项目未来交付客户后最能直接可被客户体验和感知的内容;也是除建筑本体外,更能给人以情绪感染、场景体验、价值认同的部分。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建筑师专业认知的局限。建筑师除了建筑专业本身的知识外,还要注重从整个项目的宏观角度,加强对其他设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再次,“杂”字还体现在可持续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将二氧化碳的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3060”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被证实提出以来,如何降低碳排放、阻止气候变暖已快速成为中国所有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截至笔者写本文时,看到一篇新闻报道对国际上影响力前50名的建设开发企业的调查,在可持续的发展计划和目标上能具体提出的单位占的百分比仅在个位数。

自20世纪70年代伴随油能源危机,美国开始率先提出“绿色建筑”的理念开始,后续快速传向全世界,我国则在90年代才开始引入该概念,但伴随中国经济和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内的绿色建筑、健康建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认证,甚至包括国际的LEED、Well等可持续相关的认证,已经开始成为了主流趋势。但笔者在今年参与的项目中发现,国内的建筑师多数对此主动性不足,几乎都没有在自身的专业设计成果中体现出节能减排的主动意识和设计理念。建筑师长期习惯倚仗专业的可持续顾问对项目设计提供可持续措的建议,将自身专业本可以主动并大有作为的工作拱手于人,而行业内对于可持续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却常见于行业先锋实践或学术交流。殊不知欧美的建筑师事务所的建筑师,早就将此作为建筑设计概念形成时的创作本能,比如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对日照、通风、遮阳等微气候模拟辅助方案设计已经驾轻就熟。

对于建筑师而言,试想如果连自己都不能积极学习掌握可持续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建筑师又如何评判可持续顾问的措施建议的合理性,又如何协调控制其他专业实现节能减排。近几年随着全球变暖的日益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如飓风、洪水、高温在全球频发,而其中建筑业占了碳排放的大头。如何尽快补上可持续的这一课,亟待我们的建筑师们尽快行动起来。

四、总结与展望

最近热门的Chat-Gpt 4的发布,又将人工智能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虽然这看似只是一个热点话题,但其揭露的每个人类职业是否将被替代确实值得我们警醒。

建筑师这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就一直存在的职业,到现在应该说已经得到了社会足够的身份认可。中国建筑师目前面临的短暂困境也是普遍的行业困境,其角色失落只会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其背后虽然有很多让人无奈的客观原因,但如何利用这些危机作为契机,夯实自己的应对能力,更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值得每个建筑师去思考而且更要去行动。

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对外部环境和建筑师职业的观察,尝试对提高建筑师职业应对能力的个人观点,难免存在谬误,谨希望能引起同业者的一些思考,以使我国建筑师的职业未来越来越好。

【图1】:来源于网络,2022年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市场规模及竞争格局分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0842065732400468&wfr=spider&for=pc

【图2】:来源于网络,2021年中国一线城市土地市场供需现状与建设结构分析 2016-2020年成交价格高速增长,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6365053079291718&wfr=spider&for=pc

参考文献:

【1】姜涌. 职业与执业—— 建筑师之辩:重读"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方针[J]. 时代建筑,2007, (2): 6-15

【2】来源于网络,央视网,2021年中国一线城市土地市场供需现状与建设结构分析 2016-2020年成交价格高速增长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