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路径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2
/ 3

川陕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路径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陈国庆,尹祎璐,吴雨虹

成都锦城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摘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省西南部,其富裕的森林、阳光和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彝族文化资源为“老龄化”时代下新兴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基础条件。基于产业融合创新视角,重点研究了彝族自治州特色彝族文化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与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攀西地区彝族特色传统文化产业与休闲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休闲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创新点。

关键词:特色产业;融合发展;革命老区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21年9月,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攀西经济区“十四五”转型升级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强建设民族文化与康养产业联袂发展,打造攀西文化旅游经济带、加快相互渗透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争取打造其成为国内阳光型康养旅游基地。巴蜀地区历史色彩浓厚,最近人口普查显示攀西地区分布着全球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人口突破200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加剧和经济形式的变化,人们愈来愈重视身心健康发展,康养行业作为中国近年来新兴行业的代表,成为很多新时代中老年居民的健康消费首选。因此,结合攀西地区特色彝族文化和自然资源禀赋,将传统的彝族文化产业与新兴康养产业有机融合,是推动彝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推动传统经济转型、振兴乡村的重大突破口。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都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融合路径、产品开发与政策等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如HY Zhang(2010)认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整合过程,并从技术、产品、企业和市场等方面进行解释,提出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是通过概念整合引领市场整合,进而促成资源整合[1]。XX Wang(2011)认为文化品牌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以承德山地度假区及周边寺庙为主要载体,打造良好的民族文化品牌对承德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R Li(2017)认为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振兴文化产业,可以实现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创新融合,对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途径进行了研究和探索[3]。M Wang(2020)认为在农业休闲和养生产业深度融合是中国现代农业休闲发展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其发展应从生产内容、生活内容、生态内容、生活内容四个方面推进农业休闲与养生产业的融合[4]。文章提出现阶段推动中国农业康体健康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径包括完善康体健康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开发康体健康特色产品和体验项目,打造康体健康文化品牌,培养和引进专业管理和服务人才,规划康体健康产业系统布局行业,对本文的康养产业与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思路深有启发。

彝族地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颇丰,两者有机融合为促进康养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因此,研究提出以彝族优秀的文化与旅游产业为载体融合发展康养产业有望成为攀西地区特色民族产业的新方向,在纵向延伸彝族文化产业和康养产业各自产业链的同时,也为二者横向融合发展提供了广大空间。康养产业作为产业界新星,将其嵌入攀西彝族地区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二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发展,对实现攀西地区经济转型和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助推作用。

二、彝族文化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优势

(一)自然资源优势

彝族地区地域面积为6.04万平方公里,是四川省乃至全世界丰富的彝族文化宝库。彝族地区幅远辽阔,涵盖区域涉及宜宾市、昭通市,甘孜、阿坝二州,雅安市,金沙江等。常年平均气温17℃左右,是名副其实的“春日氧吧”。其优秀的阳光资源、森林资源、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使彝族自治州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森林旅游城市和中国航天重要基地。

攀西彝族地区冬暖夏凉且湿度相宜,其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使得攀西地区成为第一、三产业良好发源地。此外,攀西彝族地区还拥有著名的粮食基地--安宁河平原、探险旅游圣地--攀西大裂谷、西昌仙人洞和度假休闲风景区--泸沽湖风景区,丰富的农产品、钪钛铁等矿产资源使得攀西地区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因此,攀西经济区良好的自然历史人文条件为民族文化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人文资源优势

人文资源是一个地方世代赖以生存和文明繁衍的重要条件。据2020年人口数据统计,凉山彝族自治州全州彝族人口达到288万人以上,占全州少数民族人口的94.1%,彝族人口分布达十七个县市,地区涉及西昌、昭觉、及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可见多民族文化融合为彝族文化的拓展和延伸提供了条件[7]。攀西彝族自治州拥有的丰富优质的人文资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以第三产业为例,如图1,凉山州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在过去十年中稳步增长,十年中稳步增长超过3倍,这正是由于凉山州所拥有的的独特地理、人文资源优势。

众所周知,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地区农业、工业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的财富再创造和再分配过程。过去几年,以彝族为首的十四个民族在这里生活生产,共同创造并丰富了源远流长的传统优秀中华民族文化,“彝族火把节”载歌载舞、彝族毕摩文化精彩神奇、藏族尔苏人图画文字神秘莫测,傈僳织布艺术工艺奇特,各种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多姿多彩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享誉国内外。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移民历史,以及来自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在攀西地区交融,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攀西彝族文化与康养、旅游、农业等第三产业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业融合发展创新路径分析

1.丰富文养产品融合体系,系统打造核心品牌

“文养”产品的健康持续发展在于深入挖掘两方市场需求基础上寻找两方最佳融合点,借助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5G技术,打造涵盖吃行游娱购等基础要素的康养核心品牌。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一方面打造可带走的“长途”文化康养产品,如艺术雕刻、彝族文化服饰等;另一方面还可以打造亲身体验的“短途”文化与康养互动体验产品,如彝语彝歌、传统彝族“火把节”体验等。通过各种深入彝族核心文化的产品推广与体验,才能将攀西彝族自治州丰富的人文地理自然资源优势形成特色产品优势从而转化为经济价值。对于“长途”康养产品,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局限,勇敢创意创新,将彝族少数民族元素融入产品的开发包装的同时,开发具有异域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让其成为能随时随地能利用的彝族商品。对于“短途”文化康养互动产品,除了实地亲身体验以外,可借助互联网新媒体行业拥有独立的新技术,如短视频、直播、社交电商等一系列新兴业态,融入民族文化内涵,加大地方视频演艺、彝族生活文化馆和彝族传统风俗节日体验项目的开发。

2.技术与媒体融合畅通文养产业链平台发展

21世纪信息技术与新媒体借用数字技术,现已经发展到主要以微信公众号、短视频传播平台、直播互动平台等特殊方式存在;信息技术与新媒体行业因为其高效的传播模式可以服务于文化、养老、养生、医疗、健身、体育等各大传统行业,创收巨大经济效益。新媒体行业拥有的技术和流量优势为其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线旅游OAT是“互联网+”时代旅游业衍生的新型旅游产品。在互联网技术背景支持下,以彝族地区丰富的彝族传统文化、传统农业、工业资源为基础,康养产业可以同时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推广其特色文化康养产品实现深度的融合发展。再如可以建立基于彝族文化的康养产业园。养老行业作为康养行业的重点,是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必要环节,依靠传统的养老方式不能满足当前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攀西彝族地区宜人的阳光气候条件、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质的空气,传统的养老加上彝族传统文化学习、手工业制造体验、彝族文化交流传播等,以互联网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可以为全国各地老人打造更加绿色、智慧、健康的康养产业园区。同时结合官方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直播账号等建立线上彝族文化康养产业园,形成线上民族化养老社区,吸引养老消费者的参与。

3.彝族文化产品消费康养化,催生应用价值增值

就彝族特色文化产业来说,目前其产品消费通道仍未畅通,消费群众仍以川内消费者居多,导致文化康养资源未达到利用率最大化。结合国内外康养产业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的扩大,彝族文化的传播将有望辐射更多消费群体参与。比如手工艺品创意设计、IP形象设计与国际大牌深入合作,加快形成有特色有深度的民族品牌形象;推动游戏与动漫、视频创作与演艺、文博与研学等业态与康养、旅游融合打造文化体验旅游,深化泛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推进彝族文化与康养、音乐、体育、夜娱等多维融合,提高文旅产品供给品质。此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5G、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依托政府政策保障,结合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形式(如彝文化小镇、乡村民宿、音频创作等),开发国际新兴领域数字产品(如数字游戏与动漫、VR/AR等文化与信息创新产品),构建文化与康养供给与消费的新兴市场,为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和康养注入新生命力。

四、对策建议

1.宏观调控,建立系统的彝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体系

2021年10月,为了落实攀西地区传统经济转型需要,《攀西经济区“十四五”转型升级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攀西文化旅游经济带的重要切入点应该是加快文化和旅游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加快康养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联动发展就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开始。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政策的支持和落实程度仍然不够,文化旅游产业当前发展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并不完全匹配,三产业之间合作方式传统、政府政策落实程度缺乏等问题仍然大量存在。在攀西彝族地区市场经济尚且不发达的情况下,抓住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和养老这个时代难题的契机,宏观上加强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康养产业的有机融合。一方面,现存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康养产业与文化产业两者之间利益机制不协调,因此政府应协调管理利益相关各方,积极打破攀西地区文养二者之间的行业壁垒,打破各行业之间束缚,使资金和人力资源积极配合协调运用,成为切实可行的融合之道。另一方面来说,当地居民的文化传播和康养旅游服务意识仍然停留在小农生产者阶段,需要政府充当积极引导的角色,要充分认识到彝族特色民族文化产业与攀西地区特有的康养自然资源融合是彝族自治州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的重要优势,加强当地居民的主人翁观念意识,督促引导其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文养产业丰富的经济价值。

2.中观协调,打造彝族文化产业链专业平台

民族地区产业链不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专业和与时俱进的平台,后疫情时代的整个彝族地区其特色文化、康养、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都迫切需要平台创新来打破需求壁垒。数字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积极打造数字网络平台为市场供给和需求双方创造了方便的互联互通经济创新点,因此攀西彝族自治州大力创造和发展文化产业和康养产业的融合机制,专业可行的大数据智慧平台体系的建设和开发必不可少。攀西彝族地区特殊地理位置的限制和交通条件的制约、推动文养经济发展的资金和人力条件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构建智能数据库平台更加必要,不仅有利于传统彝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且可以实现州内、省内乃至全国全世界的信息互动。如在线旅游OAT是“互联网+”时代旅游业衍生的新型旅游产品。作为在线旅游主体之一的在线旅游消费者,主要通过特殊线上平台向对应的旅游服务供应商预定旅游产品或服务,买卖双方通过平台直接进行线上产品的营销和销售。另外,彝族歌舞语言、“火把节”等彝族特色文化、雕刻漆绘刺绣等借助数字直播行业传播,吸引潜在康养旅游消费者进行实地消费体验。最后,可建立彝族文化康养产业园。结合攀西彝族地区宜人的阳光气候条件、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质的空气独具一格,以彝族文化为纽带,加上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可以为全国各地老人打造更加绿色、智慧、健康的康养产业园区。

3.微观培育,实现现代彝族文化可持续发展

现代彝族文化产业基于渊源悠久的传统彝族文化,新兴康养产业根植于现代发达的农业和工业,文养产业作为特殊的先进服务行业,现代彝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最大的资源壁垒之一就是高科技专业型人才。工、农业发达的攀西彝族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制造业人才,但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晚,且地区大多尚处于偏、远山区,恶劣的环境导致拥有现代数字技术的专业人才资源匮乏。资金是产业发展的血液,政策是行业发展的催化剂,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骨骼,因此积极推动康养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加强对文化+康养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文化、旅游相关部门可以从本地高校入手积极培育专业型高科技人才,同时引入海内外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以开拓服务产业链。对于已经投入当地文化、旅游、康养的从业者来说,文化与旅游等相关政府部门应从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入手进行专业培养培训以提升从业者的综合素质。通过订立优惠人才落地鼓励政策、建立公平竞争性用人机制引进高度匹配人才,让更多文化和康养人才参与到攀西彝族地区的经济事业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 Zhang H Y ,  Wang Z Y . Research on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0, 34(21):4-15.

[2] Wang X X ,  Guo K ,  Yang M Z .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for National Cultural Br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engde Cultural Industries[J].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2011, 15(24):12-21.

[3] Li R . Supporting Policies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Guangzhou[J]. Urban Insight, 2017. 36(17):9-17.

[4] Wang M .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creation and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in the Big Health Era[J].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0, 12(8):7-13.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SLQ2022SB-01);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民族山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JGYQ2022025)。

者简介:陈国庆(1993-),男,安徽和县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