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实验幼儿园 浙江 台州 317300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管是教育者还是整个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都加深了重视,于是,整个教育行业都在探索中华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进而挖掘与幼儿园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也可以增加整个幼儿园课程的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并没有做到很多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融合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融合;策略
引言:中华传统文化聚集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果在幼儿园课程中加入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可以更加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师如果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可以让幼儿园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使整个内在精神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而且幼儿园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启蒙,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加强对幼儿输出中华传统文化,既可以帮助幼儿的成长发展,也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也比较枯燥单一,忽略传统文化的引导,所以使幼儿从小对中华传统文化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比较薄弱,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感,教师需要接过传统文化的接力棒,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幼儿园课程内容中,从而彰显我国的优秀文化。首先,文化熏陶是一个需要持续渐进的过程,幼儿园可以建立园本课程体系,幼儿园的物质文化对幼儿具有隐性作用,幼儿通过可见,可感,可操作的文化进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直接感知。所以幼儿园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在课程和物质环境中的渗入,既能够使幼儿园的文化底蕴变得更加深厚,又能使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变得更加广泛。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融合所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认知。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运用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发展。由于现在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从哪方面开始。
(二)幼儿园教师缺乏传统文化素养。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很多传统优秀知识已经被电子设备所取代,一些网络用词也在逐步取代传统语言,渐渐地,传统文化就会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且现在很多幼儿园的老师都是年轻教师,年轻教师一般受现代主流文化的影响较深,对于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缺乏,甚至是排斥。所以幼儿园可以对年轻教师以及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只有老师自身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最后,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进行良好的融合。
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具体策略
(一)营造优秀的文化环境
环境是幼儿学习的第三任老师,要想让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必须要依靠不断的实践,所以,不仅仅要依靠物质形态,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氛围,而这种文化氛围,对于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知识具有重要帮助,并且在新教育改革的影响下,要求各幼儿园需要加强文化氛围,从而让幼儿在该环境下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感受优秀文化对其的熏染和影响。教师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来渲染该文化氛围。
例如,可以先通过传统节日来熏陶文化氛围。比如在每次重要的中国节假日到来之前,老师可以先渲染文化自信,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为目标,将教室内外根据节日主题来进行布置,从而营造一个节日氛围,让幼儿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比如春节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张贴对联,窗花等等,还可以,对春节的习俗进行讲解,比如为什么要发红包?为什么要张贴对联?等等,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讲解,让幼儿了解春节的来历,这样幼儿可以在传统节日中了解到文化知识,从而让幼儿能够更加投入到文化氛围中,最终,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精心设计活动内容
幼儿园是开展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有效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和改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层面深入教育。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课程教学,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特征来选择加入合适的传统文化元素,再根据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相应的渗透,也可以逐渐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主题活动,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将主题变得更加生活化,具体化,简单化。比如小班主要突出“我和我的好朋友”“礼让三分”,等主题,教师可以通过小蝌蚪找妈妈,拔萝卜,等故事讲解,让主题深入其心。也可以将蚂蚁搬家等特色融入其中,进而对小班的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要引导幼儿礼貌待人,文明有序尊重长辈等良好品质和礼仪文化。
作为中班的幼儿,需要突出“聪明睿智”“诚信友善”等主题,比如,可以通过对《狼来了》(很久之前,有一个放羊娃,每天都会上山放羊,有一天他闲得无聊就想到了个捉弄大家的好办法,他冲着山下正在劳作的农民们大喊狼来了,狼来了,前两次农民们都信以为真,赶来帮助他,但是农民们发现自己被骗了,于是在第三次放羊娃又喊狼来了的时候,农夫们没有理睬他,最后这个放羊娃被狼叼走了)这个故事就告诉幼儿,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诚实,不要去欺骗他人的感情,否则终有一天会自食恶果。《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司马光砸缸》,等优秀文化作品开展实践活动,进而引导幼儿要谦逊有礼,做人要诚实有信,同伴之间需要互帮互助,友好相处,进而产生关爱同学,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作为大班的孩子,需要突出“创新自信”“团结友善”“坚韧不拔”等主题,通过对《宝缸》(一次,一位贫穷的爷爷捡到了一口宝缸,这件事情被当地的王扒皮知道了,王扒皮非常不服气,想把这口宝缸抢过来,于是就到县太爷那里告状,说爷爷抢了他的宝缸,结果贪心的县太爷又把宝缸抢了过来,回到家之后,县太爷的父亲不小心掉到了宝缸里,结果变出来十个一模一样的人,开始了厮打)通过对该民间故事的讲解,教师要引导幼儿诚实守信要学会尊重他人,而且做人一定不要太贪心,否则,不管是属于自己的还是不属于自己的,都会失去。进而可以促进幼儿增强对文化素养的认知,从小就能做一个有道德,有底线的中国人。
总结:教师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这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当然也是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幼儿的综合教育是现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将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同时,学前教育也是幼儿开启学习之路的关键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是幼儿形成初步价值观,社会观,初步接触社会的一个成长期。所以在这个阶段,教师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对其的渗透,对幼儿今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还可以树立幼儿的爱国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陈玉莹,张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对策与建议[J].才智,2019(30).
[3]王丽玲,魏浩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