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区职业教育中心 陕西省汉中市 723300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中职信息技术也受到更多人关注。因此,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对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做出了明确定位,即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文化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基础课程。其课程主要思想的依据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就业导向”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的核心要素。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和操作技能,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适应专业学习、劳动就业和继续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新课标”;中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如何在贯彻新课标的同时,确保信息科技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每位中职信息科技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教师作为教育的指引者,理应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信息科技人才的责任,在贯彻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新型教学手段,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中职信息科技课堂,为学生综合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基于新课标视角,分析了提中职职信息科技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信息科技发展提供建议。
1基于“新课标”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很多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不到位、学习不深入、理解不深刻和研读不仔细。不管是从参加“新课标”与“新教材”培训会的教师的交流发言来看,还是从部分教师参与实际教学的教学实施过程来看,一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实际上就是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不过是更换了课程名称,换汤不换药。因此,对“新课标”的学习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谈不上深刻理解,没有仔细辨别“旧大纲”与“新标准”变化、区别、异同等。很多教师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简单、教学策略改革意识不强;教学实施的过程呆板、枯燥,缺乏创新;课程思政或学科德育教学可有可无、或游离于课程教学之外。
2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的变革性探究
2.1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分层任务
每个学生成长环境不同,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新课标背景下更强调学生自主发展水平,也就是说,统一化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每个学生成长需要。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信息科技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须在了解学生真实需求的情况下,深层次挖掘教材内容,选择更适于学生学习的教材资源,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内容。除挖掘教材资源外,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避免出现优等生因学习内容过于简单而浪费学习时间,减少学困生因学习难度过大而停滞不前的现象。
2.2坚持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定向,凸显教学策略的连续性
“新课标”对新课程的定位除了公共基础课之外,还将其定位为技能基础课,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新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课程。加强实践性和突出实操性就是该课程的客观要求。在以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往往习惯于按照“以教定学,以学定做”来进行教学定向。尽管教师在其教学设计或教学策略中有以学生为中心的表述,但事实是,这样的教学定向已经使教学走进了以教为中心的胡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且削弱了“做”的分量,加大了知识占比,减少了技能占比。与此相反,信息技术新课程明确提出“行动导向”的教学定向,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也就是由学习目标确定行动方向,通过行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以做定学,以学定教。这样的教学定向突出了“学生中心”,突出了“行”的重要性,也明确了“行”与“知”的辩证关系。新课程要求所有的教学都要以学生“做什么”来确定“学什么”,再以学生“学什么”来确定教师“教什么”。因为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做什么”比“知道什么”更重要。而且,大量事实证明,通过实践或操作获得的知识在人的大脑的驻留时间与靠单纯的理论学习获得知识的驻留时间相比较,前者会更长久。通过实践获取知识的速度也要比通过理论学习获取知识的速度要快。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显著特点是:理论知识或基础的学习能力较弱,动手能力或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定向是中职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技能的最佳捷径。也是实现知识积累与技能练成相互促成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定向要求授课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始终如一地保持连续性。
2.3多元反馈,建立完善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提出:“注重评价育人,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应遵从上述理念,明确评价标准,丰富评价方式。从学科特点来看,信息技术偏重于促进学生掌握技能,所以并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单纯地用笔试检测学生的学习的成果,教师应多方收集反馈信息,创造出灵活、可操作、实用强的评价方法。首先,收集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教师应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参论,表明自己对信息技术的真实态度、对某问题的独特见解、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等,达到对学情的充分掌握。其次,质性评价学生的优缺点。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判断,帮助学生查明缺点、巩固优点。最后,量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运用笔试、机测等方式,考核学生阶段性的学习结果。
结语
中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要以“新课标”为依据,以生为本,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升学、就业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从客观上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策略的设计、制定、实施过程中,要有综合性、灵活性、动态性、指向性、扩展性、连续性、兼容性和互补性,使教学策略更好地服务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对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有所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飞.刍议提中职职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31):67-68.
[2]潘淑婷.新课标下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机制的优化与实践[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9):107-108.
[3]宋洋.网络环境下中职信息技术的实践性教学研究[J].中中职电教,2022(1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