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格局下池州发展路径选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3

“双循环”格局下池州发展路径选择

程琼

中共池州市委党校(池州行政学院)247000

摘  要:池州市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三优池州”的新发展阶段,当前外部环境在“双循环”格局下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期。但池州内部创新能力支撑不足掣肘“双链”提升、融资能力不强制约经济体量和质量效益提高、高层次人力资源短缺和内部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制约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在融入“双循环”格局中池州市要强化创新驱动,加强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提质扩量增效;构建人才制度体系,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拓宽对外经贸交往领域。

2022年池州市社科联一般研究课题“双循环”格局下池州市发展:机遇、困境和路径“(2022YB20)

关键词:双循环;池州市;路径选择

2022年度池州市社科联课题

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在面临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池州市要实现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个转型”,加快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融入“双循环”格局。

一、双循环格局下池州市发展机遇

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冲锋号,池州市须紧扣现代化建设时代主题,立足市情现状,把准所处方位,开启具有池州特点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因此要抓住在“双循环”格局下形成的强大国内市场、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机遇,为全面开启现代化“三优池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新局面。

一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规模统一的国内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前提,强大统一的国内市场所释放的经济能量是其他国家和经济体所无法比拟的。[[1]]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就是破除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等流动的隐性壁垒,加速人、钱、地等要素之间的流通性,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形成统一国内大市场。池州位于多省会都市圈辐射交汇地,交通区位优势、生态旅游优势、发展空间优势将放大凸显,有利于在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提升发展位势,[[2]]在融入国内大市场进程中会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二是产业格局调整重塑。全球产业链呈现动态调整且加速重构态势,成本变化和科技推进产业转移深度推进,我国所拥有的劳动力丰富且成本低、市场广阔等优势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我国作为全球供应链制造环节和“世界工厂”也在进行国内产业格局调整重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制造业有序向其他省市转移,池州是27个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城市之一,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成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城市,位于五大省会都市圈辐射交汇地。同时资源富集,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较低,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基地的条件。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有利于我市发挥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等政策资源和创新资源突出优势,赋能我市传统产业升级和催生新经济加速发展。

三是保障产业安全。国内大循环的核心是安全,依托池州市丰富的生态资源、矿产资源等,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了“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在新发展格局战略下使池州市文旅产业、半导体、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更好发挥优势,产业发展在国内大背景环境中平稳安全运行。

四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是“双循环”的基础,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为池州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应急物流体系带来新机遇。[[3]]它可以激发池州市内需潜力,将生产和消费连接起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池州市生产总值的创造发挥基础性保障作用。[[4]]

(二)双循环格局下池州市发展困境

池州市在原始创新能力、创新体系效能、激励人才的体制机制等方面与安徽省其他地级市之间以及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池州市在以下方面存在制约因素:

一是创新能力支撑不足掣肘“双链”提升。近年来池州市通过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推进研发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载体培育、夯实科技人才招引以及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池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但对标省域内其他城市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2020年池州市研发投入强度1.49%,科研投入资金少。截至2020年全市拥有国家级检测中心1个,省级以上技术研究设计中心30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共52家,市级各类企业研发平台200多家,整体科研机构较少且平台层次不高。小微企业创新力度有待提升,2022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57户。全年授权专利3015件,其中发明专利403件,全年登记科技成果406项,但成果转换率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使得池州市产业存在低端产业产能过剩、高端产业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掣肘“双链”提升。

二是融资能力不强制约经济体量和质量效益提高。2022年全市新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295个,在建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809.5亿元。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5个,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44万美元。[[5]]整体融资能力和同等级地市相比较弱,融资能力不强也制约池州经济体量和质量效益的提高。池州市202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8.5亿元,占全省全年生产总值的2%,经济总量偏小。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1:46.6:44.3,三次产业供给质量不高。

三是高层次人力资源短缺。池州市目前还存在人才资源不足、人才结构不优、人才引育难等突出问题,尤其是高层次领军人才短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为134.28万人,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常住人口的13.3%,而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29.9%(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人才资源不足。2021年开始连续两年深入实施新时代“池州英才计划”,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但高精尖人才资源仍旧短缺。大循环背景下各地经济发展目标纷纷转向新兴产业,因此池州市与毗邻区域的产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产品结构、产业密集度高度相似,导致原料、技术、资金、人才及市场的争夺激烈,区域间的激烈竞争使产业优化升级难度加大同时导致人才流失严重。转型升级和内外贸的高度融合,人才是关键,因此池州市要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做文章、下功夫,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上下功夫。

四是内部发展不协调。池州市发展阶段与长三角存在梯度落差,城市能级不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偏低的同时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2021年青阳县全年生产总值164.37亿元、东至县243.3亿元、石台县32.19万元。贵池区444.25亿元。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发展差距明显存在。同时2022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4.1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6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内部发展不协调阻碍要素在区域内部流动。区域内部发展不协调会导致市场的分割性和封闭性,要素流通就会不畅进而制约“双循环”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6]]

(三)双循环格局下池州市发展路径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加强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7]]池州市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充分运用市场逻辑、平台思维,强化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深度融合。推动轻合金材料产业研究院、智能装备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发挥半导体封装测试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功能,推动产业链全链条、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积极融入长三角创新体系。实施新时代“池州英才计划”,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突破“卡脖子”技术限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加强创新政策进一步落地落细,以雄厚的科技水平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提质扩量增效。紧扣高质量发展命题,对标长三角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深入推进“一改两为”,优化营商环境“沃土”,用心打造“池”久满意营商环境品牌。同时营商环境强调激活市场主体活力,要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政府,推动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提升服务效能化和精细化,为市场主体“加油减负”,帮助企业通堵点、解难点。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经营主体不可缺少。通过加强线上线下“两手抓”,法治改革双轮驱动,厚植有利于经营主体健康生长的沃土,为企业卸包袱松手脚,让企业有信心、不分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对标先进,窗口服务“提速奔跑”;换位体验,破除发展“堵点痛点”。

三是构建人才制度体系,“全链条”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聚焦区域经济发展、八大新兴产业和紧缺型行业,完善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目录,强化引才聚才育才平台建设,强化平台建设。依托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科创飞地等现有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联动培养机制,联合重点企业研发平台促进人才成长成才。其次创造良好环境引才聚才。通过政策支持为人才搭台子、扶梯子、铺路子,动态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创新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机制,切实做好“后勤部长”职责,为人才办实事、解难事。然后要和高校、科研院所保持常态化合作。充分发挥驻池高校人才引育的主阵地作用,高校、科研院所保持人才合作,特别是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最后,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鼓励企业加大奖励表彰制度,做到事业上有干劲、待遇上有涨进,吸引更多人才“留池州”“回池州”“来池州”。

四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拓宽对外经贸交往领域。2022年池州市进出口完成17.3亿美元。进出口市场扩大到151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了对主要经济体的全覆盖。以拉丁美洲和亚洲为代表的传统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对欧洲、RCEP成员国等两大新兴市场合计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3.7%,对“一带一路”地区累计进出口3.5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的20.2%。2022年池州市进出口贸易中有色金属进口11.6亿美元、化工产品进出口1.5亿美元、竹制品出口4348万美元、芝麻进出口1789万美元。对外经贸中贸易逆差大,且对外贸易领域极少。因此在融入“双循环格局中”池州市要在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的同时要拓宽对外交往领域。同时截至2022年底,池州市共有对外投资备案资质企业仅为3家,境外投资项目仅有4个,因此要积极培育“走出去”主体,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搭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市域内部联动发展,发挥各县区的比较优势。紧抓“一带一路”和RCEP, 推动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以及RCEP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1]] 刘雅珍,刘志彪. 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架构[J]. 南京社会科学,2023,(02):35-42.

[[2]] 《中共池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池州日报》- 2021-01-14

[[3]] 卢庆华. 抢抓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机遇[J]. 新理财(政府理财),2021,(12):14-16.

[[4]] 刘礼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珠海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策略[J]. 时代经贸,2023,20(03):135-139.

[[5]] 《池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池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安徽省统计局 (ah.gov.cn)

[[6]] 贺慧,刘书明.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 区域经济评论,2023,(02):138-146.

[[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 求是网 (qstheo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