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靖宇县第三中学 135200
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下,通过学生自身的思想矛盾斗争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德育教育起着主导作用,而要有效的发挥德育的主导作用,关键在于优化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优势。
一、校内外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德育的共向合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对他们的教育,如果依靠学校的单一力量,得不到社会的协力配合,学校德育就会成为一叶孤舟,随时有覆舟之险。试想,学校出于爱心,教育学生不宜早恋,而电影、电视、书刊却其相关情节。学校出于文明教育不许学生粗蛮,而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却视若仇敌。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却恩威并施,脏话连篇,这样,学校的良好的影响,很容易被社会,家庭中的不良影响所抵消。由此可见,优化校内环境必须与优化社会环境同步进行,学校与社会、家庭必须同心协力。为有效地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作为学校的当务之急是要优化德育环境。首先,要优化学校德育管理队伍。管理者应具备较高的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品德素质。如果管理者教育思想不端正,重智轻德,升学唯一,甚至自身品质低劣,追名逐利,如此等等,就会在教师和学生中造成连锁反应。其次,要优化教师队伍。先进的教育经验证明,只孤立地抓对学生的教育,而忽视和淡化对教师的政治教育,学校德育就见效甚微,而且,学生中的某些思想认识问题、行为习惯问题,往往与教师有关,有的问题甚至直接源于教师。因此,务必提高教师的素养,使他们的言行举止时时处处成为学生的楷模。再次,要培养优良的校风和班风,优良的校风和班风是无声命令。学生沐浴其中,长期受其熏陶。良好的校风、班风常常是抵御不良社会影响的坚强壁垒,而如果校风、班风不正,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就容易乘虚而入。最后,要优化学校的文化舆论场所。学校的文化舆论场所必须内容健康、方向正确、格调高尚,有益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
二、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提高他们的“免疫力”
学校德育主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学校影响毕竟是外因。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还必须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因素。就人的一生而言,在校受到教育的时间相对于社会上生活的时间,仍是短暂的。因而,学校德育不应仅限于学生在校时的短期行为,而应着眼于未来,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汲取积极因素、克服和抵御消极因素以及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能力,以使学生将来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在遇到各种道德冲突时,能够从善如流,趋善避恶,“出污泥而不染”。为此,学校德育充必须有正确的要求和合理的措施。首先,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切实打好其思想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起理想、信仰,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第二,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其情意因素。心理研究表明:一个学生虽然懂得道理,但如果缺乏情感的摧化和意志的推动,其认识仍难以转化为相应的行动。同样,要提高学生对消极因素的“免疫力”,只凭思想认识还不够,还必须培养其高尚情操。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接受积极影响、抵御消极影的保障。第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增添其自觉成分。
三、改善德育模式,增强德育活力
当今,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生气不足的现象。这与德育的某些陈旧模式有直接关系,必须加以改善,以增强其活力。
首先,应适当开放,传统的德育模式是封闭式的。学校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把学生关在校园里,把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隔离开来,以保持学校的“纯净”。这是不现实的,由于社会环境的多样性,由于各种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学校还不可能成为“世外桃园”,而且,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学生往往是思想苍白、行为无力的”弱苗”,一且走到社会,往往经不住错综复杂的实际生活的考验,甚至善恶不分,无所适从。因此,应适当地变封闭式德育为开放式德育,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分析社会、接触社会,这种开放要适度。
其次,要注重疏导。疏导作为德育一种方法已为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学生不是婴儿,不需教师代表他们思考,也不必抱着他们走路,可以把思考的钥匙交给他们,只须“做个引路人”。他们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心痛当以心药医”,不能只提出诸如“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之类强制要求,而应用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疏导,以求“精诚所到,金石为开”。
总之,要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就必须优化教育环境,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形成良好的氛围,以培养道德高尚,朴素的跨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