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中医医院653100
【摘要】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并提出科学护理方法。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见于我科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300例患者,先对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多重回归,对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因素进行筛选,再进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及单因素分析,进一步筛选影响因素,并探讨护理对策。结果:患者年龄高于60岁及存在高血压疾病为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结论: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并不唯一,临床需提高诊断效能,并及时尽心更有效护理干预,对相关疾病进行有效防治。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因素分析;护理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共同病理基础,因颈动脉位置表浅,故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窗口[1]。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较高,且此类疾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家庭与社会负担沉重[2]。因此,有必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因素进行分析。本文选择于我科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常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护理对策,旨在为疾病防治与后续护理工作提供指导。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符合伦理标准。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见于我科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300例患者。其中,男性140例,女性160例;年龄31-96岁,平均年龄(67.14±11.62)岁;高血压患者202例,糖尿病患者70例,脑梗塞患者106例,冠心病患者55例,总胆固醇(TC)升高患者182例,低密度脂蛋白(LDL)>2.6mmol/L患者210例,2.0-2.6mmol/L患者57例<2.0mmol/L患者33例。
1.2方法
颈动脉斑块测量。运用彩色超声诊断仪,高频探头,中间频率8MHz,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检测。(1)测量患者动脉壁内膜-中层厚度值(IMT),患者保持平卧位,自颈动脉起始处开始,纵切扫查沿血管走向进行,依次检查双颈总动脉、双颈动脉分叉处、双颈内动脉颅外段及颈外动脉。IMT距离为管壁内膜表面经中层到中层与外模相移行处距离。(2)测量动脉硬化斑块,用二维及彩色血流显像方式确定。斑块定义:局部IMT值(二维超声测得)≥1.30mm,或邻近部位厚0.50mm,或是邻近部位IMT的1.5倍,或彩色图像显示血管腔某处彩色血流充盈缺损,缺损处面积≥10mm2。取两侧IMT值平均值为IMT值。对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进行评估,并监测患者血压以及血小板(PLT)、TC、LDL、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
1.3统计学分析
根据患者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分为两组,有斑块为1,无斑块为0,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经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检验用。P<0.05表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单因素分析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患者年龄、是否患有高血压疾病有关。详细如表1:
表1 颈动脉形成单因素分析[n(%)]
影响因素 | 例数 | 有斑块(n=191) | 无斑块(n=109) | P | |
性别 | |||||
男 | 140 | 93(66.43) | 47(33.57) | 0.866 | 0.352 |
女 | 160 | 98(61.25) | 62(38.75) | ||
年龄 | |||||
≤60岁 | 91 | 28(30.77) | 63(69.23) | 61.112 | <0.001 |
>60岁 | 209 | 163(77.99) | 46(22.01) | ||
是否有高血压 | |||||
是 | 202 | 146(72.28) | 56(27.72) | 19.819 | <0.001 |
否 | 98 | 45(45.92) | 53(33.68) | ||
TC分组(mmol/L) | |||||
≤5.5 | 182 | 117(64.29) | 65(35.71) | 0.077 | 0.782 |
>5.5 | 118 | 74(62.71) | 44(37.29) | ||
LDL分级(mmol/L) | |||||
<2.0 | 33 | 24(72.73) | 9(27.27) | 1.629 | 0.441 |
2.0-2.6 | 57 | 35(61.40) | 22(38.60) | ||
>2.6 | 210 | 132(62.86) | 78(37.14) |
2.2多因素分析
针对年龄及患者患有高血压进行多因素分析,详细如表2:
表2 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多因素分析
危险因素 | OR | P |
年龄 | 1.084 | <0.001 |
患有高血压 | 1.039 | <0.001 |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202例高血压患者中146例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72.28%。经因素分析报告表明,患者年龄高于60岁、存在高血压疾病为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提高疾病防治效果,临床治疗同时应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3]。应重视健康教育作用,为患者讲解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脂与心脑血管病之间重要的关系,告知患者日常除遵医嘱用药外,需重视饮食调节[4]。饮食干预对降低血清TC、TG浓度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纠正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减少脂肪摄入量,达到降低体重,降低血清TC、TG,提高HDL-CH水平,进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
[5]。患者应减少肉类摄入以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脂肪热比应控制在20%~25%(不超过30%),增加蔬菜摄入量。同时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在理想水平(BMI<24kg>3)。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收缩压。护士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多个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并对饮食、运动等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使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生和发展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朱燕,李双利,张运克.有颈动脉斑块的体检人群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与危险因素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3,35(03):536-539.
[2]马艳波,刘桂梅,崔立平,陈娅峥,曾燕荣.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与中青年人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3,7(06):160-164.
[3]冯朝申,何文涛,张新丽.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新疆医学,2023,53(03):305-308+373.
[4]严慧,倪成香,徐小伟,张云姣.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超微血流成像及其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3,25(03):204-207.
[5]刘彦慧. KTH整合式健康教育在颈动脉斑块患者自我健康管理中的应用[D].南华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