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 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门诊焦虑症合并睡眠障碍患者运用阿普唑仑药、丁螺环酮药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该次研究于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展开,共纳入对象64例,均是在我院门诊就医的焦虑症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抽签法分成参比组(n=32)和实验组(n=32),由丁螺环酮药物治疗参比组,由阿普唑仑药物治疗实验组,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睡眠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参比组,二组比较P<0.05;实验组睡眠质量及睡眠障碍评分小于参比组,二组比较P<0.05。结论: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过程中,可运用阿普唑仑治疗焦虑症合并睡眠障碍疾病,疗效突出,但该药的用药安全性不及丁螺环酮药物。
【关键词】睡眠障碍;丁螺环酮;焦虑症;不良反应;阿普唑仑
常见精神科疾病中,焦虑症发病率高,以无原由紧张、持续性不安、过分警觉、焦虑过度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病情发作时还会产生呼吸加快、心律提高等现象,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睡眠障碍在焦虑症患者中常见,以入睡时间久、睡眠时间短、易惊醒等为临床症状,睡眠障碍与焦虑症互相影响,睡眠质量越差,患者情绪状态越不佳,焦虑症病情越严重,因此,焦虑症患者合并睡眠障碍后需及时采取高效治疗,以缓解睡眠障碍病情,提高睡眠质量[1]。阿普唑仑、丁螺环酮在焦虑症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均有广泛应用,效果良好。鉴于此,本院在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间抽选64例门诊焦虑症合并睡眠障碍患者开展研究,讨论评价阿普唑仑疗法、丁螺环酮疗法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病情的影响。现将研究详情进行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段:2021.10-2022.10,对象:门诊焦虑症合并睡眠障碍患者,共64例,分组方法是抽签,32例/组,即实验组、参比组。实验组:18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分布:25到66岁,均值:(38.64±4.72)岁;病程分布:6月到6.7年,均值:(4.19±1.36)年。参比组:17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分布:25到65岁,均值:(38.59±4.88)岁;病程分布:6月到7.2年,均值:(4.23±1.29)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P>0.05,差异不突出,可以比较。
1.2方法
实验组行阿普唑仑药物方案,参比组行丁螺环酮药物方案;两组患者均行2个月药物治疗,而后到医院门诊科复诊。
阿普唑仑:初次口服0.8mg,一天三次,若效果不佳,可根据病情增加剂量,以0.4mg/次为剂量增加幅度,但一天剂量不可多于10mg。
丁螺环酮:初次口服5mg,一天三次,用药2周后将每次口服剂量调整为10mg。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多汗、口干、心悸,总发生率=发生患者总数/总病例数×100%。
(2)比较两组睡眠情况:包括睡眠质量、睡眠障碍2个指标,前者经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测评表(0-21分)评估,后者经SDRS睡眠障碍测评表(0-40分)评估,得分高时,说明睡眠质量差,睡眠障碍严重;评估时间即用药前后。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方法即SPSS20.0系统,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的表述分别由(±s)和(n%)完成,验证分别经t和X2完成;数据间差异存在统计学研究意义的评定标准是P小于0.05。
2结果
2.1不良反应比较
与实验组总发生率相比,参比组总发生率很低,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P<0.05。如表1数据:
表1.不良反应比较(n%)
组别 | 例数 | 多汗 | 口干 | 心悸 | 总发生率 |
参比组 | 32 | 0(0.00) | 2(6.25) | 0(0.00) | 2(6.25) |
实验组 | 32 | 2(6.25) | 6(18.75) | 1(3.13) | 9(28.13) |
X2 | - | - | - | - | 5.3791 |
P | - | - | - | - | 0.0203 |
2.2睡眠情况比较
用药前,比较分析参比组与实验组的睡眠质量及睡眠障碍评分发现P>0.05,用药后,参比组的睡眠质量分值、睡眠障碍分值均高于实验组,P<0.05。如表2数据:
表2.睡眠情况比较(±s,分)
组别 | 例数 | 睡眠质量 | 睡眠障碍 | ||
用药前 | 用药后 | 用药前 | 用药后 | ||
参比组 | 32 | 18.43±4.85 | 17.36±2.89 | 32.13±7.19 | 26.28±4.36 |
实验组 | 32 | 18.36±4.92 | 14.25±3.07 | 32.04±7.25 | 22.43±6.85 |
t | - | 0.0573 | 4.1725 | 0.0498 | 2.6821 |
P | - | 0.9545 | 0.0001 | 0.9604 | 0.0094 |
3讨论
观察统计发现,多数焦虑症患者主诉时表示存在睡眠障碍,两者之间相互促进,若不加以及时治疗,可造成病情进一步加重;所以,焦虑症合并睡眠障碍的临床治疗尤为关键。
阿普唑仑为苯二氮䓬药物的一种,其作用机制即对γ-氨基丁酸进行调控时,可发挥抗焦虑疗效,长时间服用此药存在成瘾危险,然而,用此药进行中短期治疗时,能够取得显著效果,且该药物有一定催眠镇静疗效
[2]。丁螺环酮的作用机制即通过对多巴胺受体进行调节可以取得理想抗焦虑作用,具有选择性特点,但是,在改善睡眠障碍方面的作用有限[3]。研究发现,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参比组,睡眠情况优于参比组,二组比较P<0.05。说明在焦虑症合并睡眠障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阿普唑仑药物能够更好的改善睡眠质量,与丁螺环酮药物相比较,该药的用药风险性高。
综上,焦虑症患者合并睡眠障碍之后,运用阿普唑仑药物进行治疗,可在缓解焦虑情绪的同时,提高睡眠质量,然而,其不良反应发生几率高于丁螺环酮药物,且存在药物成瘾风险,因此,临床治疗焦虑症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用药,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陆鹤,王鹏,王琰,等. 揿针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焦虑症伴睡眠障碍的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焦虑情绪的影响[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19(4):58-61.
[2] 曾珍. 盐酸帕罗西汀联合阿普唑仑治疗焦虑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8):961-962.
[3] 李文学. 阿普唑仑与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合并睡眠障碍的效果比较[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3):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