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理念下优化步道慢行系统——以深圳市公常路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3

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理念下优化步道慢行系统——以深圳市公常路为例

李梦佳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南方分院,深圳市,518000

摘要:为了将街道空间理念融入到步道慢行系统设计中,优化城市街道空间,在国内外城市经验借鉴和综合慢行空间、完整街道设计原则的指引下,从深圳市道路改造实例出发,介绍了项目区位、背景和周边用地情况,分析了现状道路空间结构、临街业态和绿化景观设施的不足,提出了优化道路横断面设计、增设街道家具和提升绿化景观环境三个方面的优化策略,来构建高标准、高品质的步道慢行系统。

关键词:街道空间;步道;慢行系统;优化;深圳市

Optimization of pedestrian slow-moving system under the concept of urban street space design -- a case study of Gongchang road and Minsheng Avenue in Shenzhen

Li mengjia

(Southern Branch of China City Development Academy Co.,Ltd,Shenzhen,518000)

Abstract:In order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street space into the design of sidewalk slow traffic system and optimize urban street spa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urban experience and the principles of comprehensive slow traffic space and complete street design, starting from the example of road reconstruction in Shenzhe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ocation, background and surrounding land use of the project, analyzes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current road spatial structure, street business types and green landscape facil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of road cross-section design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adding street furniture and improving the greening landscape environment to build a high standard and high-quality sidewalk slow traffic system.

Keywords:school; Street space; Footpath; Slow moving system; Optimization; Shenzhen

0 引言

城市建设已步入“以人为本”“加速提质”阶段,传统的道路空间设计也正在向高标准、高品质化迈进,推动了道路空间向街道空间的转变,街道空间设计的理念应运而生,旨在以“工匠精神”打造精细化、品质化的城市空间,激发城市更多活力。

街道空间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让城市建设真正从“面向车”到“面向人”设计,改善行人、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通行空间的环境,提升舒适性、安全性,这就需要统筹考虑、精心设计道路空间的各组成部分,如慢行交通、静态交通、机动车交通和沿街公共活动空间,明确道路空间各部分的功能划分,让每一条路承载更多类型的活动场所,并通过道路空间环境设计塑造特色街道,而慢行空间的重构是城市“面向人”精细化人性化设计的重要体现。

1 经验借鉴

1.1国外街道空间与慢行发展概况

欧洲较早确立了低碳绿色导向的交通发展模式,洛杉矶人民大街将更多的空间让给步行和自行车空间,通过在公共设施服务带打造一系列的微广场、微公园,力求创造更为友好的城市空间,使普通的城市街道简单地转化为行人小广场、迷你小公园及灵活的自行车停靠带,有效拓展城市公共空间,激发街区活力。旧金山第四十四大街运用雕塑艺术化处理形式将四条不同设施带拼接组成,并提供内置的座椅桌子,和本地种植等公共设施,使用可持续和可再生材料,雕塑艺术化处理的设施带有效激活了街区活力,并形成独特街区风格。

1.2国内城市步道慢行规划及街道空间设计概况

上海市倡导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保障慢行优先。从简单的道路设计向街道空间转变,需要做到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从“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转变,从“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从“强调交通功能”向“促进城市街区发展”转变,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人为本”,塑造安全、绿色、活力、智慧的高品质公共空间,复兴街道生活。

广州市注重品质街道,致力打造百年精品城市。致力于扭转传统的“经济适用、便于维护”的理念,以人为本核心,建立“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价值新理念,综合考虑步行、非机动车和沿线景观对道路、街道的意义,整体考虑道路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让道路、街道空间成为人们愿意停留的地方。

因此,本文拓展步道慢行系统内涵,将“步道”涵盖人行道、自行车道,统筹考虑道路空间、建筑前空间及绿化空间,再以步行道改善,构建完整街道,实现线性的道路空间与居住组团空间的有机融合,提高城市品质,激发城市长久生命力。

2 现状分析

2.1区位分析

本文以深圳市光明区公常路为研究对象,从区位上看,公常路为贯穿光明区东西向的集集散交通和过境交通于一体的关键道路,两侧以商业、居住和公园用地为主,现状及未来交通需求量大。公常路现状为公路型断面,双向6车道,现状道路边线宽(含机动车道和步道宽度)50m,规划道路红线宽70m,公常路区位及现状横断面见图1。

图1 公常路区位及现状横断面图

Fig.1 Location and current cross section of gongchang Road

2.2问题与不足

①道路横断面不合理:早期“以车为本”设计理念,强调交通功能,不重视慢行空间的设置,造成现状道路两侧慢行条件较差,坑洼、破损较多,未设非机动车道,现状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现象突出。②缺乏临街空间业态的布局:公常路现状为机动车道管道式发展格局,易造成城市割裂,限制道路两侧居住用地的融合发展,极大的降低了市民沿街活动的频率,让市民停不下、留不住。③绿化景观设施较差:公路型断面,两侧灌木丛生、黄土裸露,绿地空间的有效使用率低,街道小品、广场和驻足公园严重匮乏,整体风貌单一、体验满意度较差、景观丰富度一般。

因此,如何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出行体验,如何营造沿街公共空间的活跃氛围,如何使街头绿地不再仅仅是单一的绿色观赏空间,实现“慢行-停留-体验”,是需要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

2.3优化策略

城市道路改造中,往往以车为本,牺牲慢行交通空间,弱化慢行交通地位。步道慢行系统的优化有利于明确慢行设施各个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旨在细化慢行分区,布设慢行通道,优化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实现人性化、精细化设计慢行空间。同时,通过改变慢行铺装,增设街道家具,美化景观等措施,吸引绿色交通出行量,增加城市活力。

1)优化道路横断面设计。

需重构道路断面,改造公路型断面为城市市政道路,提高道路交通承载力的同时新增步行道,即拓宽为双向8车道,设中央隔离绿化带,两侧设绿化隔离设施、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等设施。保证慢行空间充足、道路遮阴步行舒适度,设置开放的绿化空间,强化与周边住宅区的联系,公常路改善效果见图3。

a 道路横断面效果图

b 路段效果图

图3 公常路改善效果图

Fig.3 Improvement effect drawing of Gongchang Road

2)增设街道家具

街道家具是城市公共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体现城市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关键要素,应融合周边社区文化元素,提升沿线片区城市品位与识别度,再结合街角花园的设置,营造富有特色且慢生活的优质空间,吸引更多的居民日常使用慢行空间,形成良性的城市生活氛围。需将零碎的慢行空间进行整合,扩大公共活动范围,住宅区可增加座椅、长廊等休憩设施,商业区增设商铺外摆,强化商业氛围,将商业销售的推广空间从建筑内部延伸到外部街道空间,外加绿植、桌椅、遮阳伞等景观亮点,营造特色和创意的公园式就餐环境、茶饮环境和酒吧环境,街道家具效果见图4。

30

图4 增设街道家具效果图

Fig.4 Effect drawing of adding street furniture

3)提升绿化景观环境

全面提升景观环境品质,打造艺术化街道空间,即识别街道特性,整体融合街道、建筑形象风格,活跃街道空间;区分道路重要节点,结合基础设施,打造区域标识性节点及门户;进行特色绿化设计,打造生态环保、具有识别性、仪式感、参与度的街道绿化。可将道路分为“门户段”、“生活段”、“商业段”,打造空间丰富、氛围多样的景观大道。

针对公常路转龙大高速匝道处杂乱的植物丛遮掩了地标构筑物,大大减弱了场地的标识性的现象,建议移除部分老化的乔木和灌木丛,重新种植地被植物,以花镜与花木搭配造景,打造色感丰富,空间多变的地标景观。

公常路楼村小学周边两座天桥景观性差,不美观,略显陈旧,建议进行提升改造,吸取自然的有机形态作为桥的构成元素,桥体与两端的电梯有机融合形成一体,以简洁的体块表达出超现代的质感,桥体和梯道均增设雨棚,道路景观效果见图5。

图片062240000000 副本

图5 提升道路景观效果图

Fig.5 Effect drawing of improving road landscape

3 结语

本文将步道系统与街道空间设计理念融合,以深圳市公常路和民生大道两条道路空间结构优化为试点,旨在优化道路空间结构,构建面向人的步道通行体系,逐条突破全面推广,完善道路设施,精细打造,提升城市家具及道路景观绿化品质,可给相关实践项目提供参考,但一方面“以车为本”的理念根深蒂固,绿色交通出行的普及程度较为缓慢,制约了步道系统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早期道路空间狭窄等问题短时期难以解决,街道空间的落实需结合远期城市更新同步规划,街道空间设计的效益性难以体现,也极大了延缓了步道系统的推广,未来落实街道空间设计理念,如何使道路使用各参与者——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综合获得的效益最大化,无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命题,需要集思广益不停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夏鸿玲,唐晖等,街道空间景观慢行体验设计原则———以株洲市石峰特色街景观设计方案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20):172-175

[2]叶宇,张昭希,张啸虎等,人本尺度的街道空间品质测度——结合街景数据和新分析技术的大规模、高精度评价框架[J],国际城市规划,2019(10):18-26.

[3]唐婧娴,龙瀛,特大城市中心区街道空间品质的测度——以北京二三环和上海内环为例[J],规划师,2017(2):68-73

[4]林鸿珠,粤西中心城区慢行交通街道空间设计研究[J],交通建设,2018(5):260-261

[5]龙瀛,唐婧娴,城市街道空间品质大规模量化测度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2019(6):107-114

[6]王清颖,李思齐,张钰,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文定路为例[J],中国建筑,2022(1):63-64

[7]贺慧,戴梦缘,李婷婷,儿童友好型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品质识别研究——以武汉市南京路与尚隆路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0(3):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