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有效提问,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3

注重有效提问,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探究

单国红  ,邱玮倩

苏州学府实验小学校  

摘要:有效的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高效的数学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有效提问的策略,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对完善学生数学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提问 教学有效性

问题意识是数学素养中的一个关键,课堂提问教学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互动方式,从目前的教学工作来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多局限在教师的主动性上,而学生的主动性体现较少。如何有效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思考,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有效提问”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常见的师生对话方式。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情创设情境,以问题为主线,串联知识点,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随着问题不断进行探索,直到最终解决问题。审视目前我国课堂教学的现状,很多教师在有效提问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1、 提问随意性大。有的教师一堂课下来提问微乎其微,只有十多个,而有的教师一堂课提了将近四五十个问题。因什么而问?通过提问要达到什么目标?有些教师对此是是模糊的。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在引入环节,教师提问:“同学们有过野餐的经历吗?”“你喜欢野餐吗?”“野餐的时候要准备些什么呢?”同学们争相分享自己的野餐经历,接着老师说,“今天喜羊羊和美羊羊也要去野餐,他们带了一些食物,看看都有什么?”同学们描述了图片上出现的各种物品,这时,教师才引入正题,“苹果只有一个,该怎么分呢?”这个环节用了七八分钟,导致这节课最后的练习时间太短,而前面的这几个问题与本课的教学内容关系并不大。

2、 提问缺乏思考的价值。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更深入的研究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我们记录了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上的所有提问,这位教师一节课一共提了五十三个问题,其中记忆性的问题有三十一个,理解性的问题有十九个,真正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只有三个。

3、提问缺乏艺术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问:“对不对?”、“会不会?”、“是不是?”、“有没有?”等思维含量低的问题,而对“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这种能体现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却问的很少,这对激发学生思考及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4、提问深度把握不准。有些问题提的过于浅显,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有些问题提的过于深奥,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在问什么,更别说回答了。如在讲授《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教师会问一些简单的,比如周长如何计算,什么是周长,而很少有更加深入的问题。

5、 提问缺乏互动性。在课堂上,很少有教师会专门留一定的时间用来给学生提问,也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提问。教师不但要能提问,而且还要善于聆听,而教师反复重述或打断学生发言等现象却普遍存在。目前,“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十分普遍,在听课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课堂都是教师单向对学生提问,二十节课中只有两节课教师给学生留出了提问时间。

    二、明晰有效提问的几个特征

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外界事物有着许多好奇心,如何使学生满怀热情,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构建新知?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我们觉得,怎样的问题算有效,它应该是:

1、清晰性。问题应清晰明了。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这样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问题的呈现要严谨、合理,要让学生一听就知道问题什么。比如在计算20÷4,教师提问“20是什么数?”,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说“20是偶数”,“20是两位数”等,原因在于教师的提问不够明确,如果教师这样提问“20在这道除法算式中是什么数?”,相信学生们的回答是一致的。

2、价值性。问题应该有价值。如果提问过于简单,学生轻易就能答对,会让学生觉得数学问题毫无挑战性,学习上产生懈怠。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在恰当的地方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实现学生思维素养的全面发展。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课时,设计了破译谍报密码的游戏,从位置“21314”开始,“根据这个信息,你知道具体位置在哪儿吗?”引发学生思考,出现了很多个不同的可能,到“(2,13)(1,4)”,“现在你能确定这两个位置在哪儿了吗?”全班学生的意见一下子就统一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两次提问“位置在哪儿?”,在意见从不确定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对写法中,逗号和括号的重要性,对符号的价值体会更深刻。

3、大众性。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学生。班级中每位学生的数学基础都不同,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把握问题难度,提问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尽可能的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对于需要记忆的知识,可以用“是什么”来提问,帮助学生熟记知识;对于需要理解的知识,可以用“为什么“来提问,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对于需要应用的知识,可以用“怎么办”来提问,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指向性。问题要有指向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往好的方向想,防止学生对问题理解不到位,从而影响问题的效果。让问题恰到好处,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事半功倍。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认识秒》这一课时,在教学1分=60秒的环节,先是播放一段60秒的音频,让学生估计这段音乐大概有多少秒。揭晓答案后,老师提问:“1分等于多少秒呢?让我们看着秒针的走动再听一遍,仔细观察,秒针走动时分针有什么变化?”一下子将学生的目光引到分针与秒针走动之间的关系上,有助于学生理解1分=60秒。

5、层次性。问题的设计应有层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能表达,也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能力也较弱。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感,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阶梯式问题系列,让处于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更好的融入课堂。如特级教师张齐华在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这一课时,每一环节的问题自成体系。船只遇险了,“如果你是救援人员,你最需要了解什么?”将学生置于救援的情境,“你能描述出救援船只的具体位置吗?”将一个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确定位置,学生开始展开研究。在重难点突破环节,在交流中当学生的描述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角度,“同样一艘船,怎么会出现不同的角度呢?”此刻统一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指南针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现在你能说说救援船的具体位置吗?”此时大家的描述是统一的,从不确定走向确定,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最后,张老师引导回顾“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今天的确定位置相比,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将新知的教学置于整个知识体系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间实质性的联系,展示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数学方法的一般性。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不是随便就能提问的,要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提出的问题,要发挥它的作用,并且逻辑严格,设问巧妙。科学合理地设计思考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关键。那么,怎样的课堂提问才是最有效的呢?结合我们自己日常教学以及听课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1、明确提问目的

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并不是用来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也不是用来打压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的手段。而是通过巧妙的设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有效突破重难点,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20世纪90年代在英美两国的研究表明,在每五个问题中,三个问题是要求回忆、再现知识信息的,一个问题是管理性的,仅有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运用高水平思维。新课程大力倡导教学互动、师生对话,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却又遭遇了“满堂问”的尴尬。我们在学校教研组听课中统计了20节课的提问情况,在这每节课40分钟的20节课里,教师提问共411次,平均每节课提问约20次,每2分钟提问一次。但与教师频频提问相反,由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的只有17次,平均一节课不足一次,并且,教师所提问题基本上是记忆性、重复性的,很少提理解性问题,缺少创造性问题。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的目的性,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针对教学重难点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使数学问题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2、选择适当问题

心理学研究显示,思考总是以问题为起点,而在解答问题时,学生的创造力也会随之被激发。有效提问的关键是问题要问在“点子”上,能够真正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能够借助问题的引导与问题的思考探究使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2]。有研究表明,70%—80%的问题只需要简单地回忆知识点,这类问题我们称之为回忆型问题;而只有20%—30%的问题要求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诸如澄清、扩展、归纳等,这类问题我们称之为思考型问题。这种比例的不平衡是让人担忧的,因为在成人生活、工作中要求最多的行为——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在课堂上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课时,设计了一些思考型问题,课堂效果较好。从奥运会开幕式的击缶表演引入,通过研究缶的位置来探究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在学生掌握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不想也来当一次导演?请你设计点亮四只缶,让他们在一条直线上。”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数对同一列、同一行的规律,“这条直线上还有很多个缶,你能再任意点亮一个吗?”“只给你一个缶的位置,你能应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推想出另外两只缶的位置吗?”活学活用。

3、进行正确理答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课堂交流的必要组成部分,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回答,并给予应答和反馈。我们认为教师的理答要做到:

第一,留下等候时。教师之所以不善于留等候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课堂时间有限,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多了,可能导致教学内容讲不完;二是过多的留等候时,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个技巧。主要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敢于留等候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的时间可作相应调整,对于低层次的问题,留3-4秒即可,对于高层次的问题,要留15秒左右,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二是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可随意打断或加入一些自己的观点,以免影响学生的思路。若学生答的不是很好,可在学生回答完后加以补充。

第二,给学生同等机会回答问题。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要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问起,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尽可能的让所有水平的孩子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予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尤其要关注那些思维较差的学生,降低问题的难度,必要时再复述问题,在让优等生“吃得好”的同时,学困生也能“吃得饱“,让所有学生都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第三,保持悬念,使学生感到自己任何时候有被要求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如果教师按照顺序请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只会关注自己要回答的那个问题,而忽视了其他问题,这样就错失了一次次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叫学生回答问题时,要随机地叫答,这样学生认为自己随时可能会被叫到,注意力会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学习效果会更好。

第四,对学生的回答必须作出反馈。有效的提问源于倾听,当学生作出回答后,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予反馈。如果回答正确,要及时的给予表扬,让学生有更积极的态度对待下一个问题;如果回答的不正确,也要肯定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不可指责,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回答有困难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总之,教师提问的态度要诚恳,评价要真诚。

综上所述,有效提问是实现课堂交流互动的主要方式。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重视有效提问的应用,结合学生实际及教学内容,挖掘有效提问的切入点,注重问题设计的梯度性、探究性及联动性,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确保学生对问题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积极开展数学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以此实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以及数学问题的深度学习,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参考文献

[1].高艺艺.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01:124-126

[2].胡晓颖.情境——有效提问引领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0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