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533400
摘要:民族团结教育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中学阶段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不可或缺,尤其是语文学科,肩负着人文性的一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是有力的传授渠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传播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对于民族团结的认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团结意识。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民族团结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未能将教育作用性充分发挥,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如何让中学语文教学与民族团结教育碰撞出“火花”展开积极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族团结;重要性;策略
一、民族团结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中学教学中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蕴含着大量优秀民族文化内涵,在该学科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于全国各民族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教材中的民族团结内容,能够充分展示优秀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在全国各中小学中都有不同民族的学生,如果想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必须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从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与习俗,促进学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民族团结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将有效性发挥到最大,促使学生深刻感悟到民族团结的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凝聚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1]。
二、民族团结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中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对于新奇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兴趣,但对于民族团结还未有深入的认识与了解,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因此,以下结合民族团结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做出分析。
(一)学生对民族团结存在理解与认知的错误
中学生还处于心智尚未成熟阶段,如果缺乏对民族团结的正确认知,将影响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纵观当下,中学语文课堂在民族团结教育中仍存在较大缺陷,固有的教育理念对民族团结教育不够深刻,导致民族团结教育不够深入学生学习过程,导致学生不能够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二)民族团结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缺失
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利用语文课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果想要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首先就要提高语文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念。但是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的重要性,大多数学校存在民族教育开展不足的情况。如果语文教师不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就会导致民族团结教育难以出现在语文课堂中,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共同体意识[2]。
三、民族团结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式,拓展民族教育内容
课堂导入是中学语文民族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步骤,实施丰富多彩的课堂导入,能够提高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民族团结教育的积极性。教师应该采取更加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堂导入,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新颖活泼的视频形式,不仅达成了巩固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又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民族团结教育课堂中,许多教师形成了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随着多媒体设施的广泛应用,教师也应当借助网络教学工具丰富民族团结教育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视频、图文、PPT的形式对民族团结教育知识进行讲述,将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由静转动,使枯燥无味的民族团结教育知识转变成丰富的形式演示出来,与学生共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于民族团结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学习的兴趣[3]。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木兰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花木兰电影,使学生对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对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木兰的勤劳、善良、聪慧,为学生充分展示南北朝时期各民族身上的可贵的品质,增强学生对历史时代、对民族精神的认知,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引发学生对于其他民族的感悟,促进学生增强对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品质的认识。
(二)深挖语文教材,融入民族团结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民族团结内容,教师应当围绕教材,从教材内容中深入挖掘出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将民族团结教育与语文课堂充分融合,以此为根据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对课文中的知识进行讲述,随后结合文章背景,深挖文章所具有的民族团结内涵。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时,课文主要从多角度刻画了丽江古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对古城不同民族群众的悠闲生活进行了叙述,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丽江古城的美丽风光,认识到东巴文化和纳西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领略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教师讲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黄河颂》时,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后,可以将诗歌的创作背景讲述给学生,在诗歌创作时,正处于家国存亡的年代,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诗歌中所传递的情感,使学生感受抗战时期各民族中华儿女的坚强不屈的意志与共同奋斗的精神,强化学生对民族团结一心的认识,进而逐步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三)探究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感悟民族优秀文化内涵
在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展现民俗文化的课文,对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可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依托丰富的民俗文化,积极探索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学习的兴趣,并促进学生逐渐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中的《安塞腰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对课文进行品读,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体会安塞腰鼓的演奏气势,感受陕北人民磅礴的生命力,对陕北的民俗文化加强了解;在学习《灯笼》时,学生可以对“灯笼”所传达的深刻文化内涵进行体会,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灯笼”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表达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填充,如文章末尾,作者表达了愿为抗战的马前卒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领会强烈的民族情怀,促使学生培育出勇敢担当的民族精神。
(四)强化语文实践教学活动,提升民族团结教育效果
任何一种教育,只通过理论讲述都难以实现最佳效果,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对学生民族观的教育,同时还对民族团结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合,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为学生拓展课外实践机会,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领悟民族团结内涵。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民族团结展示活动,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搜集各民族文化的相关资料,在资料整合以后指导各组分别对民族团结进行手抄报展示,使学生增强对不同民族风俗的了解,感知来自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内涵,最后各组要提交关于此次活动的感悟,重点是对民族团结的体会,使教师掌握每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民族团结认知的收获,了解学生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继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相关内容。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性,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懂得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与信仰,进而培养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学生逐渐肩负起民族团结的责任。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需要教师注重学生情感上的引导,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理解民族团结的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观。将民族团结教育穿插于语文课堂中,学生才能够更加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需要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深度挖掘民族团结教育培养目标,提升学生民族认同感,有效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芬.中学语文民族团结教育策略[J].江西教育,2022(03):8-9.
[2]刘文芬.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民族团结教育[J].安徽教育科研,2021(18):6-7.
[3]刘亮.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探索[J].西藏教育,2020(0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