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海顿学校 安徽 合肥 230011
摘要: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引导学生由低阶向高阶思维发展,可在教学中尝试“问题链”教学模式。教师需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抓住学生思维“生长点” “延伸点”,积极探索“问题链”教学原则,采取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问题链;初中数学;教学
一、数学“问题链”的意义及作用
数学“问题链”是指在具体的数学知识点或知识主题范围内,以这一主题的数学学习目标及主题关键问题为教学中心,依据学生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和经验,围绕学生在学习这一主题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及一些难以透彻理解的知识点,根据一定的逻辑思维、层次结构精心设计出一组既有明确目的及中心,又有层次性和阶梯性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有目的性地提出疑问,设立障碍,布置迷局,揭晓矛盾,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理论知识、框架结构、数学技能,深刻领悟数学思想与思维逻辑,从而丰富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使得学生激活数学思维,深刻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促进教师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课堂,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拥有绝对权力,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教学手段,重视知识讲授,重理论轻实践,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的讲授几乎占据了课堂全部时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多围绕考试重点进行授课,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紧张,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大幅度降低,很难提起精神认真听讲,导致学生丧失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影响了数学教育工作的开展.而教师运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问题链”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问题讨论,从而使得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不断提升与发展。
二、“问题链”教学运用策略
(一)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学习数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提升思维能力,更应在不断接收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教学方案时,应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力争在后续生活中合理运用知识。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一次函数”教学中,学生学习“一次函数图象”等内容会觉得有点枯燥,认为此类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关联不大,即使学习了也并不能对生活起到任何作用。为纠正学生此类观点,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链”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其运用一次函数图像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可创设如下情境:景区的飞瀑与草甸间距离10km,草甸与塔林间距离25km,塔林与古刹间距离10km。在此情境下,教师可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与同学约定在飞瀑见面,你们都从早上七点出发,一路沿景区路线走,但你乘汽车从古刹出发,车速为36km/h,同学骑电动自行车从塔林出发,车速为26km/h,当你追上同学时,你们经过草甸吗?”教师在创设情境后,可使用“问题链”教学模式,以两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将一次函数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在具体分析中,教师也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引导。第一层次可设计基础问题启发学生,如“你和同学是否同时起步”“你们到达前所用的时间是否相同”“你们所行驶的路程是否相同”“你们的出发地点是否相同”“你们的速度分别是多少”等。此类问题看似简单,却能为学生厘清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最终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层次可设计更为深入的问题,如“这次旅行中涉及的两个变量是什么”“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是什么”等,使学生将自身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之间建立有机关联。第三层次则进入解决问题层面,可设计问题如“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你和同学的解析式相同吗?”“如果不同的话,解析式都是什么呢?”等,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最终顺利得出解析式,即自己的解析式是S1=36t,同学的解析式为S2=26t+10。
(二)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
初中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希冀探索新知识。在设计“问题链”教学方案时,教师也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认知特点,把握学生兴趣,并将其兴趣融入自身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吸收更多知识。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轴对称”教学中,学生对“轴对称现象”“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有了一定认识。因此,教师可在后续教学中设计“问题链”教学,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并在前置性学习环节对轴对称图形进行预探索。在此过程中,学生纷纷选择了自身感兴趣的图形,为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注入了独特色彩。最令教师惊叹的是,对文物感兴趣的学生收集了四羊方尊的图片,对植物感兴趣的学生收集了各类呈轴对称图形的枫叶照片,对电子游戏感兴趣的学生收集了国风电子游戏《江南百景图》中出现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在教师的鼓励下,大家都投入了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预探索。同时,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尚未树立轴对称图形的正确认知,在学完平行四边形后,其误将平行四边形也划入了轴对称图形范围。经过与学生沟通,教师了解到他们认为平行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针对此,教师将其作为课堂错误资源,设计新的“问题链”。在“问题链”中,教师首先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什么?”,进而提出“谁能为大家展示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轴对称图形?”“谁能再为大家解析一遍自己感兴趣的轴对称图形?”等,在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走上讲台,展示在前置性学习环节收集的图片,并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的对称轴位置。在展示中,教师还未纠正部分学生的认知错误,他们通过观看同学的演示,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也意识到了自身错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从自身兴趣出发,探索轴对称图形也更有积极性,并能在“问题链”引导下深入思考,进而修正错误。
(三)鼓励学生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也是提升学生思维的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对学生综合情况进行全面考查,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模式下完成合作,使其不仅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沟通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运用问题链教学时应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学情境出发,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鼓励小组合作,为了学生的未来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培培. 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模式例谈[J]. 数学教学通讯,2020(26):74-75. DOI:10.3969/j.issn.1001-8875.2020.26.035.
[2] 潘红裕. 基于问题链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与思考[J]. 教师教育论坛,2020,33(10):44-45. DOI:10.3969/j.issn.2095-5995 .2020.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