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寒地区畜牧业发展战略思路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7
/ 2

西藏高寒地区畜牧业发展战略思路探讨

罗宗

类乌齐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855600

摘要西藏传统的草原畜牧业,多以自然放牧为主,过分使用原始草原,忽视了对草原的保护与建设。如今,牧区的人口和牲畜数量日益增多,草原超载过牧的情况已经无法承受,因此造成了生产力的大幅度下降,而且草原沙化的现象比较明显,连年的鼠虫害、雪灾等受灾面积也在不断增大。针对这一现状,本项目拟在对制约青藏高原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子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西藏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为提高我国西藏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西藏;高寒地畜牧业;发展;战略

一、制约西藏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1天然因素

西藏70%的国土面积位于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干旱、干旱地区,20%的国土面积是难以利用的,不仅干旱、严寒,而且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草原资源难以开发。此外,该地区冬季储草严重不足,其中超过60%为暖季草原,其余23%为冷季草原,但冷季草原可持续7-8个月,可见,冷季草原的短缺已成为制约西藏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此外,草场生产力低下,西藏仅有1.94hm2的草场可养活2只绵羊,严重制约了西藏畜牧业的发展。

1.2人类活动因素

近年来,西藏放牧人口、放牧家畜不断增多,给草原畜牧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畜牧业是牧民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所以,为了能够有更好的生存和持续的生产,必须要保证一定的数量,所以,在西藏牧民的思想中,不愿意淘汰、不舍得杀牲畜的现象十分明显。比如,当雄县是一个纯牧区,32年来,牧民的家畜总数一直维持在26个羊单位,也就是说,在该区城市中,每多一个人,就会多出26个羊单位,这势必会造成家畜人均占有的草场面积越来越小,造成了草场超负荷过牧的现象。

1.3牧民的消费结构不合理

牧民生产肉类、牛奶的目标第一步就是要实现自给自足,也就是要满足牧民家庭自己的需求,第二步就是有剩余的产品才会卖到市场上去,而补充的则是用适量的自产畜产品来换取茶、盐等生活必需品,因为盐粮交换、农牧交换等传统的贸易形式,以及个体商户用现代工业生产的生活用品走村串户来换取皮、毛等畜产品的低级、小额的易货贸易形式,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在牲畜的生产和管理中,利益和收入并不是最主要的目标,而更重要的目标。到了2022年,牧民们的人均消费肉已经达到了223公斤,奶类235公斤,蛋白质的摄入已经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所摄入的卡路里商并不能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这是因为他们的消费结构并不合理,他们很少消费像粮食、植物油这样的高热量食品。这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一经形成便难以更改;同时,也是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草原地区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的缘故。单-的经挤结构是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经济基础,不合理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以及传统仗食习俗、文化反过来又对牧区单-的经济结构进行了固化,从而使畜牧业内部的生产结构变得更加钝化。

二、西藏草原高寒地畜牧产业发展调整对策

2.1调整畜牧业的区域开发布局

西藏东南部多为温带山区,例如林芝和昌都两大山区,由于海拔较低,草场水分和热量条件较好,草场生产力较高,仍有较大的载畜量。该区域年降雨量超过400毫米,大部分区域都是适宜开发和改良的人工草原。在不少东南地区,可充分利用林下、疏林草地,进行放牧、割草。但以林芝为例,由于畜牧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对草原的利用程度并不高,尤其是林线以上的草原,大部分草原还未得到有效的利用,目前草原上的羊载量约为38万只,并不具备接纳迁入草原的条件。

西藏“一江两河”的中南部,拉萨和山南是西藏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因其水力条件优越,农作物秸秆和粮食饲料等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因而成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重点。所以,在这些地区发展畜牧业时,应遵循以农养牧、农牧结合的方式,在该地区开发建设越冬、育肥等设施,并对牲畜进行异地越冬或育肥。应合理调整西藏草地经营范围,根据天然草地的适宜度,将其分为草地自然保护区、无人区、畜牧业经营区、野生动物繁育区。只有经营区的草场才能放牧,其它的草场一律严格禁止。同时,在生态脆弱,无人居住的地区,禁止扩大放牧区域。有人提议,取消尼玛县等无人居住地区的外围牧场,把牧场外的草原还给野生动物。

2.2发展以畜牧业为重点的城市

2.2.1发展牧草农业的思路

西藏地区天然草原超负荷放牧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冬季青草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每个牧民最少要有20只羊单位的牲畜,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成产需要,但不能淘汰已有的存栏牲畜。所以,要加大饲料的供给力度,才能寻求到畜牧业的发展。因此,要尽量发展改良型或人工性草地,并与牧民定居工程相结合,若地区年降水量超过350 mm,就可以开发人工草地,若年降水量不足350 m,但具备灌溉的条件,则可以发展人工草地,以满足牧区草地牲畜的安全越冬饲料供给为目标。在西藏中部的农区,应积极有效地实施退耕还草,尽可能地恢复草原植被同时,要加强越冬 T肥田的建设,加强耕地上的牧草种植,提高农区家畜的饲草质量,提高舍何牲备的比例,提高家畜在舍内的存栏时间。

2.2.2大力发展绿色肉制品的生产与加工

西藏出产牦牛,而且牦牛是一种品质优良的绿色食品,享誉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相较于国际市场上的牛羊肉,我们的价格要便宜超过百分之五十,而且随着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我们的牛羊肉输出国也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随着青程线的开通,牦牛等牲畜的运输也变得方便了许多。此外,我们也可以把乡村振兴的建设作为一个起点,对青藏铁路沿线的城市,进行一些建设和发展。大力发展冷冻和屠宰加工企业,发展莫牛的绿色加工和绵羊的包装业。因此,在西藏地区,有效地促进了牦牛及季节性畜牧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在分析制约西藏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应在“合理利用”、“重点建设”、“全面保护”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改善和建设具备较好条件的冷季草原,使其成为牧民的安居乐业之地,发展家庭农场。其次,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利用区域优势和政策,加强牦牛生产和销售基地的建设,从而达到调整西藏草原畜牧业发展策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俊峰.西藏阿里气候变化对草地畜牧业及牧民收入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