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文学素养教育的路径新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0
/ 2

高校大学生文学素养教育的路径新探

刘小芳

淄博职业学院  山东 淄博  255300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活动时,一方面是将输送应用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侧重培养学生成为善于发挥思维能力,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优质人才,这样才能广泛适应社会各行业建设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充分体现出人才的综合素养,使其成为社会建设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优化文学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效果,也可为学生提供提高文学素养,优化实践技能提供有效的渠道,让学生可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提高自身的学科能力,对我国文化形成高度的自信,真正体现出“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文学素养教育;优化路径

引言

文学素养往往展示了一个人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传统高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加之高职学生通常不会特别将精力放在文学素养提升,这导致了部分学生文学素养较低,难以在未来工作与生活中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为了适应当前新时代发展需求,本文针对高校学生个人素养现状进行系统回顾,针对提升个人素养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提升策略。

一、开展大学文学教育的意义

(一)引领文学风尚

大学校园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大学生是文学传承的践行者。创新大学文学教育,让学生体会文学的风韵,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文学的氛围,进而使文学教育中优秀文学思想和文学审美的教化功能得以实现。不论是古代文学、近代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都是社会文明、文化的宝藏。例如,在古代,尤其宋朝时期,文人雅士颇多,诗词繁荣,这些诗词以反映民间疾苦、市井生活、仕途命运为主,意蕴优美、雅俗共赏,尤其是宋词成了宋朝百姓争相追捧的对象。古诗词作为古代文学的一种,也是文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格。

(二)培养人文素养

构建学习型社会,旨在创建精神文明新风尚,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大学文学教育是教育大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新时代青年文学素养不可缺少的一环。大学文学教育与新媒体技术融合是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文学教育能够将文学价值以教学资源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它凝聚不同时代的生活印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高校中创新文学教育的教学模式,能够形成艺术学习、文学写作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握文学中传递的力量,挖掘学生的文学潜能,助力大学生在文学创新中不断攀登高峰。

(三)完善知识体系

文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教育体系中关于文学常识、国学经典、历史文化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为以后的文学研究奠定基础。尤其是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文学教育是基础课程,是完善文学知识体系的必修课。文学教育可以将各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便于学生理解各科内容,使学生将文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效融合,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在完善知识体系的背景下,学生的文学素养、个人魅力也将充分显现,在与他人交流时,举手投足间可以彰显文学素养的魅力,进而彰显文学教育的功能。

二、高校大学生文学素养教育的路径

(一)整合教学内容,展现育人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的课程主要呈现我国上世纪20-50年代的文学发展成就,通过具体的经典作品客观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的现状,但仍然由于年代感让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若想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时期的文学发展情况,体会作品挖掘的主题和具有的艺术价值,教师需对更新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充分体现出现代文学的育人功能。教师可结合目前社会的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对作品形成个性化的体会与理解,让学生能够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获得启发,指导现实。如在讲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小说作品时,教师会让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分析与猛烈的抨击,其观点鲜明,语言犀利,即便在百年后仍然具有较高的学习与研究价值。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鲁迅的小说作品,结合现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分析能力,形成必要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爱国情怀,即便在当前网络信息相对复杂的环境下,仍然能够洁身自好,维护社会和谐。教师可由此为学生设计部分实践类活动,让学生依据作品的启示思考社会问题,提高自身的思维深度和辨析能力。

(二)巧用有用方法,丰富情感体验

教师在提高教学内容质量的同时,还需采取创新性的手段,充分发挥教育内容的育人功能。结合当代高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点分析可知,教师需尝试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融合理论与实践,打造更为灵活和丰富的课堂。如在讲解《骆驼祥子》作品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在学生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后,就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祥子一生的历程,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过程,从而认识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辛酸境遇。教师还可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在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应以何种心态处理,从而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形成共情,建立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的阻碍,勇于克服困难。又如在讲解郭沫若的《女神》时,教师还可利用课堂时间开展诗歌朗诵竞赛活动,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形式参与竞赛,依据对《女神》中诗歌的理解,富有感情地吟诵,从而体会诗人豪放、浪漫的情怀,以及对新中国的热烈歌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的艰辛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形成明确的学习方向,以更为努力的状态完善自身。此外教师还可为学生布置到地方博物馆、文人故居参观的任务,并形成心得体会,以此深化学生的认知。

(三)学习模式创新

学习模式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新媒体视域下,学生应当认真审视自己,更新学习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创新观念,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学会主动将文学知识转化为创作技能,以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学论坛,与志同道合的网友交流学习心得;学生还可以通过创立文学网站、构建文学公众号的形式,组建课外文学教育的小天地,在新媒体的任何领域,都能够抓住属于自己的学习机会。另外,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在网络平台,了解文学爱好者或者专业人士的意见,进而提升写作能力。

(四)鼓励文学类社团组织活动

在高校中,有较多学生为主导的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社团能够聚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相互帮助相互促进。街舞社、动漫社等偏向娱乐性质的社团在学生中往往比较受欢迎,而文学、历史等方向的社团通常受到学生冷落。高校如果能够出台相关文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向文学类社团倾斜,给予资金以及活动场地的相关支持,效果会更明显。

结束语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相对稳定和成熟的背景下,高校教师也需通过提高实践环节的丰富性与灵活性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和提高个人专业技能的机会,同步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教师自身也需不断优化自身的实践能力,将现当代文学课堂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融合,提高对时代发展的适应性,从而保障学生实现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然.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文学教育创新研究[J].北方文学,2018(30):205.

[2]高彩霞,董明纲.论当今大学文学教育的价值与困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1):97-100.

[3]程鹭红.当下大学文学教育问题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