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工勤人员防护服标准化的研究

/ 3

医疗机构工勤人员防护服标准化的研究

喻聆雯倪雨嘉张矢超

上海市卫生系统后勤管理协会管理类研究型课题

摘要:各医疗机构是一线疾病诊疗和防控防疫的主战场。三年的防控防疫工作对每一家医疗机构而言既是艰辛难忘的经历,也同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期间,医疗机构的有序而稳定地运行与广大工勤人员密不可分,一线工勤人员是医院后勤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工种涵盖了:保洁、运送、工程维修、电梯司乘、膳食配送等等,其工作场所几乎涵了医疗机构的所有区域,涉及到医疗机构内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因此,工勤人员标准化的职业防护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做好各个工种的职业防护,既可以有效降低院感风险,也可以在疫情期间最大程度的维护医院后勤保障体系的稳定性。本研究通过分析医疗机构工勤人员防护服的服装设计需求和现存问题,结合相关服装设计理论,编制适用于医疗机构各工种工勤人员的防护服设计标准化方案,兼顾职业功能性、安全防护性、舒适性、实用性、美观性、消毒杀菌便捷性等六大特性需求。

关键词:防护服 防疫 工勤服装 标准化

医疗机构工勤人员防护服装的现状调研

1.1医疗机构工勤人员岗位调研

防护服的定义是防御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外界因素伤害人体的工作服。防护服与一般服装的有明显的不同。防护服主要体现在必须考虑伤害的潜在根源,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的严重度的结合。防护服材料的一种或多种原始性能随时间的退化。考虑影响性能等级的色牢度颜色改变,清洁和尺寸变化引起的损害效果,以及人类工效学的要求进行设计和生产。

以上海市某家医院为案例,调研的区域为内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其工种涵盖了:安保、保洁、运送、工程维修、电梯司乘、膳食配送等。

安保主要负责医院出入口和维护公共秩序,出入口均体温测量区,可以及时发现高温人群,有暴露感染的可能,

保洁分为:外围环境、专项、定点环境。外围环境:有接触病人可能,例如有传染性病人去医院就诊,会接触口罩等医废,需要生物防护。专项环境与定点环境相似:分为门诊大厅和重点科室。门诊大厅涉及医废包括针头、药水、辅料等,大厅可能有病人呕吐物需清理;在重点科室,例如ICU、危重病区等,医废数量最多,对灭菌要求高。其他定点保洁例如检验科,需处理污血等。

运送类似定点保洁,重点环境包括门急诊、住院部。主要工作内容运送药品、办公用品等,不接触医废。

电梯司乘类似定点保洁,需与各式各样人员见面,服装款式简洁、大方。工程维修工作场所遍布医院各个角落,但不与医疗设备接触。去特定区域要更换特制服装,在大厅穿着普通工装。

膳食配送,分为厨房区与病房区。厨房区有油污与身上携带病毒。目前情况:离开营养厨房去往病房配送膳食,需穿着外穿衣到病房。从这些岗位的调研中发现,安保由于分流发热病人和非发热病人,而保洁因接触医废和病患,这两类岗位风险比较大可定位三级感染风险,其次是电梯司乘,膳食配送可定位为二级感染风险,风险较小的是工程维修和运送可定位为一级感染风险。风险评级详见图1-1。

图1-1岗位感染风险评级

1.2医疗机构工勤人员服装防护现状分析

目前医院工勤人员防护为普通舒适透气的工作服搭配医用口罩、医用手套、医用透明面罩、医用眼罩等防护装备。相比之下服装防护性能弱,服装均为普通 工作服面料,面料功能基本为透气舒适、耐磨等,但对高风险感染工种如安保、保洁等,现有防护服装不能降低风险,且有二次传播污染的可能。

后勤人员的服装管理,都是由个人保管,洗涤方式为个人清洗,有不可控的人为因素,个人管理和个人洗涤再次污染或者二次传播的可能,且不能及时的进行集中服装消毒。

上海市某家医院工勤服装实际调研分析见图1-2,现有服装体现了职业功能性、舒适性、实用性、美观性,服装安全性能覆盖全身体和皮肤,但是缺少安全防菌防护性和消毒杀菌便捷性的特性需求。

图1-2上海市儿童医院工勤人员服装分析

医疗机构工勤人员防护服标准化设计

2.1面料

从实际调研来看,服装的防护性能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提高面料的防护性能,面料的目前工勤人员服装的面料均为普通工装面料,以涤棉和全涤为主,详见图1-2,耐磨,色牢度好,价格低廉。市场接受度高,但是缺少安全防菌防护性和消毒杀菌便捷性的特性需求。

但要提高面料的防护性能,可分为面料本质材料的提升,比如用抗菌材料的面料,或者做面料的后整理,也就是对原面料做抗菌整理或者三防整理,这两者方式均会提升服装成本,但是前者成本可能会升高几倍,无法大面积市场推广,而后者会相对提升(由于市场是波动的,无法提供具体的价格),比较容易推广,所以优先选择对原普通工装面料进行后整理,来提升面料的安全防菌防护性和消毒杀菌便捷性的特性需求。

2.1.1面料三防后整理

保洁等部分医疗工勤人员服装可能会沾上血渍或病患的体液,并且通常与病人近距离接触。为了避免交叉感染,达到对医疗工勤人员本身的防护,作为医疗工勤人员职业装保持服装的清洁性非常重要[1]。面料要具有防水、防油、防污等多种功用,还不能改动面料原有的透气、透湿、柔软等功用。可以使用一种具有特别分子结构的三防整理剂。

织物三防整理剂是利用纳米有机硅或有机氟为主原料,经过乳化等工艺而制备的材料。具有防水、防油、防污功能。该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织物,无纺布起到防水、防油、防污的效果,

目前市面上的三防整理剂主要有两种结氟碳结构:碳六C6和碳八C8,C6要比C8的产品环保。三防整理剂是基于荷叶效应原理。使纤维表面形成特殊的几何形状互补的界面纳米结构,由于纳米尺寸低凹的表面可以吸附气体分子,并且使其稳定附着存在,所以在宏观织物表面形成了一层稳定的气体薄膜,从而使材料的表面呈现出超常规的双疏性。这时水滴或油滴与界面的接触角趋于最大值,实现纤维织物的超防水防油的功能。整理后织物的纤维间和纱线间仍保存着很多的孔隙,这样织物仍坚持杰出的透气和透湿性、有助于人体皮肤和服装之间的微气候调理,添加穿戴舒适感。按照GB/T4745-2012测试,三防整理前面料和整理后面料拒水性如下图:

图2-1三防整理前面料和整理后面料拒水性

2.1.2面料抗菌后整理

医院是人员复杂且多,细菌、真菌、霉菌可能生成或繁殖的地方,很多肉眼看不到但确实存在。如下图:

图2-2显微镜下常见的细菌、真菌、霉菌

因此医疗工勤人员的防护服需要不利于细菌生长或繁殖的面料。面料除了做三防整理,也可以进行抗菌的后整理,

常用的抗菌整理剂可以分为三大类:无机类、有机类和天然产物类。无机抗菌整理剂主要是银、铜、锌、钛、汞、铅等金属及其离子抗菌剂。由于水银、铅等金属及其化合物毒性强,不适合作为一般的抗菌剂使用,铜系化合物带有浓色,其使用范围也受到限制。银离子无毒无色,抗菌力强。银离子抗菌剂具有安全性、广谱性、长效性、无耐性菌、抑菌效果显著等优点,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抗菌剂。

有机类抗菌整理剂有机类抗菌整理剂是目前织物用防霉、抗菌、防臭整理剂的主体。按照其化学结构特征,又可以分为季铵盐类、苯类、脲类、胍类、杂环类、有机金属类等。季铵盐类在纺织类抗菌整理剂中较为常用。但在应用过程中,大多数有机抗菌剂因耐久性、溶出量的控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副作用等问题,又逐渐影响了它们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3]。

天然产物类抗菌整理剂,来自天然的植物、动物、昆虫及微生物等的某些提取物可以作为纺织品的抗菌整理剂。其中天然抗菌剂中壳聚糖抗菌剂比较突出。

无机类的银离子抗菌剂和天然类中壳聚糖抗菌剂都比较合适。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抗菌整理前和整理后抗菌性能对比图如下:

图2-3抗菌整理前和整理后

经过三防整理和抗菌后整理的工作服面料比之前普通工作服面料,提升了工勤人员服装防护性能,能隔离血液和尿液渗透。抗菌性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2.1.3面料耐消杀处理

医院工勤服装面料还需耐医用消毒液的反复消杀的环节擦洗消毒,如果不耐氯会破坏面料的色牢度,有褪色色块会降低服装的美观,而用三乙烯四胺和环氧氯丙烷为主要原料,合成了阳离子型耐氯漂牢度固色剂,通过对耐氯漂牢度固色剂处理的染色织物布样的耐氯漂牢度、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测试表明,经耐氯 漂牢度固色剂处理的布样的耐氯漂牢度有了很好的提高,试验染色织物布样的耐氯牢度提高了1~2级[2],耐氯漂处理前后对比见图2-4,服装面料需耐高温121度以上或紫外线消杀。

图2-4耐氯漂处理前后对比图

2.1.4面料的性能要求:

项目

指标要求

断裂强力

经向/N

≥490


纬向/N

≥390

耐次氯酸盐漂白色牢度

≥3级

起球性

≥4级

防水性

≥4级

拒油性

≥4级

易去污性

≥3-4级

面料安全性能

符合GB 18401

2.1.5面料抗菌的分级要求:

抗菌级别

水洗次数

抑菌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白色念珠菌

肺炎杆菌

一级

10

≧99

不考核

不考核

不考核

二级

20

≧80

≧70

≧60

≧70

三级

50

≧80

≧70

≧60

≧70

一级:应用于感染风险一级的保洁、运送岗位;

二级:应用于感染风险二级的电梯司乘、膳食配送岗位;

三级:应用于感染风险三级的维修、安保岗位。

2.2服装款式设计

医院工勤服装的设计需要调研,结合医院实际特色来个性化设计,也要考虑各个岗位款式功能性,比如维修岗位耐磨、防静电、防油污以及方便放置工具等细节设计。

服装结构上也要需考虑到服装与皮服接触的部位采取防护。需要考虑造型上的合理性、服装局部设计的制约性。防护性主要体现在服装三紧(领口、袖口、裤口)的严密性。在领口方面,采用收紧结构,可以减少身体暴露在外的面积。袖口方面,采用紧袖口。宽松的袖口容易暴露皮肤,在工作中也挂到物品,给工作人员造成不必要的风险。裤口有收紧设计,减少皮肤暴露,袖子尽量选着长袖,这样可以增加对皮肤的覆盖面积,以此增强防护性。如下图所示:

图2-5三紧式示意图

2.3服装的洗涤方式

工勤人员服装洗涤目前是员工个人清洗,虽然个人清洗比较节省成本,但无法判断衣物是否沾染可传染的污染源,手工洗涤容易有感染和传染的风险,且不利于服装的消毒杀菌。建议进行统一管理,可溯源追踪,洗涤环节中加入统一消杀环节。可采取外包给专业的洗涤厂洗涤,集中洗涤降低成本也降低个人洗涤的污染风险。可以假设服装可统一管理,通过电子衣柜,配合服装上的芯片追踪。收取脏衣物、根据洗涤次数按时运送洗涤后的衣服都由外包专业团队操作。比如划分洁净服装柜,污衣柜,具体的流程如下:专业的服装洗涤公司在污衣柜收走需要洗涤衣物,进行统一洗涤,并进行消杀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由服装上的芯片记录跟踪,消杀后的服装才可放入洁净服装柜,芯片的跟踪也利于后勤智能化管理。

图2-6统一洗涤消毒运营流程

洗涤方式可参照WS T508-2016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

2.4服装的消毒方式

消毒的方式有洗涤氯漂、干热灭菌、压力蒸汽灭菌、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生物消毒等[4]。其中洗涤氯漂和紫外线是比较成熟的消毒方式,可根据运营成本选择其一,洁净生物指标参考图2-7。

图2-7洁净织物微生物指标-参照WS T508-2016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

2.5 安全防护性及消杀便捷性设计

目前,在医疗机构的感染科区域使用医用防护服来进行防护,但在非感染科区域广大工勤人员的服装仅为普通的防护的工作服,在平疫结合的需求背景下,普通防护工作服,存在感染和传染双重风险,没有考虑到医疗机构这一特殊场所的防护需求,通过本次研究建立医疗机构这一特殊工作环境下工勤人员专属防护服的设计标准,兼顾职业功能性、安全防护性、舒适性、实用性、美观性、消毒杀菌便捷性等六大特性需求,进一步降低院感风险,同时考虑成本因素,从服装的面料纬度,设计纬度,洗涤纬度来提升广大工勤人员的服装防护性能。目前实际调研中工勤人员的服装已经兼顾职业功能性、舒适性、实用性、美观性等方面,已经完全符合各个医院要求。但是服装安全防护性、消毒杀菌便捷性等方面缺失,如果补齐这两方面的性能,将提高广大工勤人员的服装防护性能,降低院感风险。

主要通过对面料进行三防和抗菌的后整理以及耐氯漂和耐高温处理可提升了面料安全防护性能,对面料性能指标进行规范,同时服装款式设计上防护性主要体现在服装三紧(领口、袖口、裤口)的严密性。提升服装的安全防护性,通过对服装的统一管理,统一洗涤,统一消杀,参照WS T508-2016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来提升服装的消毒杀菌便捷性,工勤人员服装防护性能可相较以往得到提升,对比图如下:

图2-8医疗工勤人员防护服防护性能提升对比

针对部分跨区域作业较为频繁的工种如运送(患者)、膳食配送等,可以在防护服的基础上再补充穿着符合《GB 19082-2009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标准》的一次性隔离衣。也可以选择多次洗涤的但是一样可以达到一次性隔离衣的标准的新材质面料料。主要测试防静电、防水性能静水压、抗合成血液穿透性、过滤效率、透湿性能等指标。截图指标为多次洗涤面料,相关测试结果符合《GB 19082-2009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标准》。

3、结语

通过对医疗机构工勤人员着装的实地需求调研,结合服装设计理论。最终从面料选取、三防处理、款式设计、洗涤及消毒方式选择、安全性设计等方面归纳出医疗机构工勤人员防护服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素,为后续医疗机构对于工勤人员服装的设计与制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医疗机构的广大工勤人员长期奋战在后勤保障工作的第一线,为医疗机构的稳定运行提供基础保障,是医疗机构大家庭的一份子,通过标准化的设计为其提供更实用、更舒适、更安全的工作制服,将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工勤人员群体的战斗力,从而为医疗机构输出更高效、更优质的保障服务。

参考文献:

[1]倪洁诚.医护服装分析与设计研究[D]. 东华大学 2006

[2]干均江.纺织面料耐氯漂固色剂的合成和性能测[A]2013年6月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25卷第3期,TSl93.225

[3]刘心.严柳君.秦雪松.陶志清.邵佳敏.抗菌整理剂在棉纺织品上的应用纺织[A].科学研究2003

[4]叶远丽.李飞.冯志忠.陆锋.周莉.纺织品的抗菌整理[A]2018年2月服装学报第3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