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本文针对地铁初期运营前结构变形监测进行分析,如监测内容、点位布设及重点监测部位、监测方法、监测周期及数据分析工作,包括监测区范围内地面沉降、塌陷等异常情况及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情况时应急措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掌握变形趋势,判断地铁结构的安全状态,预防重大结构安全事故,同时依据变形情况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对初期运营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初期运营前结构变形监测内容
初期运营前结构变形监测应包括水平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净空收敛监测。应结合施工进度,分区段布设隧道、路基及轨道道床监测点,监测点位初始值采集应独立进行两次,水平位移较差应小于4mm,竖向位移较差应小于0.7mm,并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2.监测点
2.1基准点埋设
监测基准点包括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点和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
地铁车站所处的地质条件一般较好,遇不良地质均已进行了地基处理,可将车站看做一个相对稳定刚体,地铁隧道内的变形监测基准点一般埋设于车站内。基准点平面、高程共点布设,间距约60~120m。
2.2监测点埋设
常规地段:轨道道床每30m埋设竖向位移监测点,每60m埋设水平位移监测点;隧道结构每60m埋设竖向位移监测点。
特殊地段加密点位:
1.曲线地段监测点埋设间距不大于50m,且曲线要素点均加密埋设监测点;
2.道岔区在道岔理论中心、道岔前段、道岔后端、撤叉理论中心等结构各部位个埋设1个监测点,道岔前后的线路监测点应加密埋设;
3.在线路结构的沉降缝和变形缝、车站与区间衔接处、区间与联络通道衔接处、附属结构与线路衔接处等加密埋设监测点;
4.隧道与路基之间的过渡段加密埋设监测点,在衔接面两侧个埋设1个监测点;
2.2监测点的维护
监测过程中发现监测点位被破坏的,应第一时间进行点位维护,采用原位置重新埋设的方式,重新编制监测点号,并按照初始值采集方法及时进行初始值数据的采集与更新,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性。
3监测方法
3.1竖向位移监测
(1)外业观测
监测点数据采集以“两站一区间”为一个单元进行往返观测,构成附合水准路线,即基准点→监测点→基准点。当监测对象上布设的监测点密集时,在观测路线中宜采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应在不同的测站各观测一次。
(2)数据处理
外业测量完成后,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并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各监测点高程。
(3)监测点竖向位移变化量
本次变化量=本次高程-上次高程;
累计变化量=本次高程-初始高程;
变化速率=本次变化量/观测时间间隔。
后续监测与初始值采集方法一致,计算竖向位移变化量及变化速率。
3.2水平位移监测
道床水平位移监测应以“两站一区间”为一个单元,采用导线法进行整体监测。对于整体监测中发现的数据异常区段,应适当加密监测点,采用小角法进行局部监测。
3.2.1导线法
监测基准点和区间监测点构成附合导线,网形如图1.1所示。
图1.1道床水平位移监测网示意图
(1) 外业观测
外业数据采集时,采用全站仪配合控制网测量软件进行导线测量,预先将精度指标输入控制网测量软件,并输入温度、气压等相关参数,角度 观测四测回,边长往返各观测四测回,学习完成后进行自动观测。
(2) 数据处理
外业测量完成后,对原始数据进行质量检查,确认无误后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出各监测点坐标及其沿线路法线方向偏移量。
初始值采集独立进行两次,坐标及偏距较差均不应超过±4mm,满足要求后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3)监测点水平位移变化量
监测点水平位移变化量按如下公式计算:
本次变化量=本次偏距-上次偏距;
累计变化量=本次偏距-初始偏距;
变化速率=本次变化量/观测时间间隔。
后续监测与初始值采集方法一致,计算水平位移变化量及变化速率。
3.2.2小角法
布设垂直于所测位移方向的视准线,测定视准线与监测点的视线方向之间的微小角度,从而计算监测点相对于视准线的垂直距离,根据该距离在各观测周期中的变化确定位移量。
(1) 外业观测
测站点与监测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监测点偏离视准线的角度不应大于 30′。水平角和距离观测可参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GB/T 50308-2017) 中精密导线网测量技术要求。
3.3净空收敛监测
净空收敛监测可采用收敛计法或激光测距仪法进行监测。
3.3.1 收敛计法
采用收敛计观测时,应施加标定的拉力独立观测2次,较差应小于标称精度的2倍,观测结果应取2次观测的平均值。
净空收敛变化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Un=Rn-R0Un
式中:Un——第n次量测时净空相对位移值(mm);
Rn——第n次量测时的观测值(mm);
R0——初始观测值(mm)。
3.3.2激光测距仪法
采用激光测距仪观测时,应分别对中、瞄准测线的两个端点,每条测线应独立进行2次观测,较差不应大于2mm,取均值作为本次观测成果。测量值与初始值之差即为变形量,计算方法同收敛计法。
监测周期为铺轨后一年内,频率为每三个月观测一次,共四次。
5.监测区范围内地面沉降、塌陷等异常情况及监测数据异常情况时的应急处理
(1)关注沉降或塌陷位置的现场情况,跟踪异常部位的后续处理措施;
(2)增加危险位置监测断面及监测点位;
(3)增加危险位置监测点的监测频率;
6.结束语
对地铁结构进行监测,了解变形情况,分析变形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对预防事故、保证地铁的正常运营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地铁及其它城轨等工程项目,在施工期间及竣工运营后,做好主体结构的沉降、水平位移、收敛等变形监测工作,重视资料的整理和积累。给出主体结构的变形情况,以及主体结构变形今后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整治方案。逐渐修正理论依据,完善监测方法,使地铁监测成为保障地铁运营安全、维护城市窗口形象的主要工作项目。
参考文献
[1]《地下铁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T 50299-2018);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
作者简介:兴博,出生年月:1994-02-23,籍贯: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学历:本科(土木工程),民族:汉族,研究方向:工程测量与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