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金华小学
古人作文,常称开头为“凤头”,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课堂犹如是。
一堂课能否成功,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开头,即课的导入。好的导语就像电影的序幕,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好的导课,能化难为易,引人入胜,能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能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打好铺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导课有很大的关系,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情绪高涨地走进语文学习的“门槛”,课堂导入至关重要。
一、寓乐激趣,激发阅读期待。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纳说:“学校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味。”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竞猜、玩游戏、讲故事、小型比赛等趣味性较强的活动来导入新课。
{案例1}:《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
导入:先在黑板上写一个“脚”,并亲切地问:“你们听说过植物也有脚吗?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爬山虎的脚》,它的脚是用来干什么的?长在哪儿……”这样,抓住课文重点造成的悬念,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急于从文本中寻求答案的欲望油然而生。
{案例2}:《推敲》(苏教版式五年级上册)
导入:教师先做“推”和“敲”的动作,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描述,随后,这样展开:
师:两个动作边成一个词——推敲。“推敲”就是指推和敲两个动作吗?我国的文字很有意思,请同学们拿出字典查一查“推敲”的意思。(学生查字典)
师:两个简单的字连起来,意思却不一样了,说起这个词语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推敲》这篇课文。
教师做动作让学生猜字,别出心裁,有趣有味。这样,不经意间引出了课文,在趣味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入境激情,诱发读书欲望。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地,入境始与亲。”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无疑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案例}:《草原》导入:
课始,教师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歌词中所唱到的辽阔的草原的画面:彩蝶纷飞百鸟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
看完后,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朗诵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们也会由衷地发出赞叹:“草原上的景色真美啊!”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引入课题:你们到过草原吗?想去草原看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草原风土人情的课文——《草原》。
在优美动听的歌曲声中欣赏那一望无际的辽阔大草原,学生会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教师饱含激情的朗诵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阅读之前,学生的情绪已被吸引,他们会带着一种渴望的心情去阅读课文,去体会草原的独特风光。
三、释题直入,激发学习兴趣。
释题,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从分析理解文题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激发阅读兴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提示文章的主旨,有的能引起联想,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案例}特级教师靳家彦执教《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人教版第七册)
(教师板书填空式课题:《有 一个小村庄》)
师:我把题目写好了,大家有什么意见?
生:您少写了“这样”二字。
师:(补上“这样”,生齐读课题)读了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生:读了课题,看到“这样“两个字,我就想知道这个小村庄究竟是怎样的。
(请生说说自己想象的小村庄)
师:我们读课文往往可以通过读题目来推想课文内容。“这样”究竟是怎样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完成学习的第一个目标。主肌学们打开书认真地、反复地读,然后说说有“怎样”的一个小村庄。
上述教学片断,教师先采用填空式板题法,让学生加深对“这样”一词的识记,然后再由“这样”形成悬念——究竟是“怎样”,由无疑促使学生生疑由课文题目而推想课文内容,再带着这样的推想去读书,以求概括地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这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第一步。
四、提问质疑,揭示文本内涵。
“学起于思”。由课题引发的短短的导语若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潜心会文,那就不“短”了。
{案例}:《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播放背景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长江边,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读课题《草船借箭》,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生:……)带着你们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
在这里,看似简约的导入,实则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阅读方向,不走歧途。上课伊始,用“读课题,你想到了些什么?带着你们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接下来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得兴趣盎然,而且一定印象深刻。
五、故事铺设,引入课文情境。
以熟悉的事例导入课堂,可消除陌生感,拉近情感,给学生搭建认识新知的桥梁。
{案例}: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小珊迪》时的引导语言: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中国学生,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在德国发展。他找了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0多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自己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也拒绝了他。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
生1:因为德国人是个排外的民族,他们不喜欢用中国人。
生2:可能那些公司的经理认为他没有工作经验。
生3:也许是那个留学生高分低能。
师:你们的想法也有道理。那个留学生也想知道原因,就愤怒地问那个小公司的老板:“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查到你在德国乘公共汽车时曾逃过三次票。一个为了蝇头小利而不讲诚信的人,怎么可以让人信任呢?”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老板对这样的小事斤斤计较呢?
生2:那个经理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呢?
……
师:那么,就让我们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
以故事激起疑惑,以疑惑促动猜想,以猜想引发期待……这样的引导方式,好似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处于“课未始,兴已浓”的良好状态,期待着下一步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去主动构建心中那个谜团的谜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简明扼要、富有情趣、充分体现“语文味”的课堂导入,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有可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