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教育技术装备站 442300
摘要:新课标视域下,各教育教学阶段不断进行改革、优化,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标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各教育教学阶段都“不约而同”的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师也应积极展开新的探索,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为中心,不断优化、改革教学模式,并基于目前的教学现状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他们物理学科潜能的激发,助力他们进一步学习、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
现阶段,我国教育教学事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也被日益挖掘,将其融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给教师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还优化了学生们的学习模式,使得物理学科的教学更高效、更便捷。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还需重视信息技术的融入与开发,并全面、深入认知到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其应用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物理思维、提升物理综合能力,实现他们高质量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学科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创新了课堂教学手段,让学生们眼前一亮,从而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提升学习效率。其中,小学合作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发挥了更大的育人价值。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通常以“听讲”这一种模式进行,教师也只能照顾到大部分的学生,而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师进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就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优化教学模式,以小组的方式开展教学,从而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开展“熔化和凝固”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们布置相应的合作学习任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必须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实情,从而使小组的划分更科学,进而最大可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更好融入本节知识点的教学中,提升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每组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实情,从而记性科学、高效且全面的记录,并进行深度分析,使后续的教学工作更高效,更符合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在教育教学中极为重要,其不仅能让学生更好意识到自身在学习中的不足,还能让教师更精准的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物理学科的教学中,不仅创新了评价的模式、方法,还使得教师对学生学习实情的把握更加精准,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助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开展“焦耳定律”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基于学生们对“电能”、“电动”、“电动率”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从而使学生们在学习“焦耳定律”时,更能注意细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提升对物理知识的迁移能力。诸如:教师可以先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们回忆知识要点,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他们进行梳理,最后再将每个学生的课堂反应、学习成果进行记录。这样一来,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还使得教学评价更全面、客观,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而这也给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思路。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初中物理教师花絮积极构建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们能够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自发的学习,从而挖掘自身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加强网络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打造线上线下相衔接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不断拔高学科素养,实现长远发展。
例如,教师在开展“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们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们利用信息技术自行预习,然后将完成情况上传到学习平台。这样一来,教师就能精准掌握学生们的预习情况,设计针对性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们进行教学延伸、知识梳理,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也能提升自主学习意识、拔高学习效率,实现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新课标视域下,将信息技术高效融入到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中,不仅极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帮助学生们高效挖掘自身学科潜能,实现他们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师还需积极探究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从而发挥其最大育人功能,促进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助力学生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栋. 浅析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散文选刊:中旬刊, 2022(2):133-134.
[2]汤翠玉.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 中小学电教:综合, 2022(1):3.
[3]范德义.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理科园地, 2022, 18(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