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县种业工作站,陕西 榆林 718300)
摘要: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特殊。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杂粮种植具有天然优势,比如高山区的黍、谷子,旱地区的薏仁、莜麦等。传统农业以种植大豆、小麦为主,但近年来,随着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发展,小杂粮产业逐渐受到关注。针对此,本文依照文献对比法和理论分析法从发展意义、问题、解决措施等方面探究出了当地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与后续发展方向,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杂粮产业发展;问题;解决措施
陕西省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农业资源使得小杂粮在该地区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对陕西具有重要意义,包括经济、生态、民生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对此在促进小杂粮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当地还需解决好以往所出现的发展难题由此达到促进其健康增长的良好愿景。
1、小杂粮产业发展的意义——以陕西省为例
1.1经济意义
小杂粮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陕西农民增收。许多小杂粮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核桃、杏仁等。通过发展特色杂粮加工产业,如薏仁茶、莜面等,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1.2生态意义
小杂粮种植对土壤有很好的改良作用,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和提高土壤结构。同时,小杂粮对水分要求较低,种植小杂粮有助于节约水资源,降低对地下水的依赖。此外,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有助于生态多样性的保护,有益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1.3民生意义
小杂粮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等,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1.4文化意义
小杂粮在陕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风俗,如陕北的黍子糁、关中的谷子饼等。发展小杂粮产业有助于传承和发扬这些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提升地方文化的影响力。
2、小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小杂粮产业在陕西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
2.1种植技术水平有限
由于小杂粮种植在陕西地区历史悠久,但相对于传统的粮食作物,如小麦和玉米,小杂粮种植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高效、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导致产量较低,严重影响产业的整体竞争力[1]。
2.2加工产业发展不足
尽管陕西已经拥有一些小杂粮加工企业,但总体上加工产业的发展仍不够完善。加工技术较为落后,产品品质和附加值较低,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高品质需求。此外,相关政策支持和产业链协同发展也尚不完善,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2.3产业政策支持不够
尽管政府已经意识到小杂粮产业的发展潜力,但在具体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产业扶持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使得小杂粮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研发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处于劣势,影响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2.4市场推广力度不足
小杂粮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很多消费者对其营养价值和健康益处认识不足。市场推广力度不足,导致销售渠道和目标市场受限,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2]。
3、小杂粮产业发展实践措施
3.1抓好技术示范,扩大种植规模
立足当地实际情况,为解决小杂粮种植难题,需持续抓好种植技术示范工作,由此扩大种植规模。首先,当地需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现场示范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小杂粮种植技术的认识和应用。通过培训和示范,将先进的种植、管理、收获等技术传授给农民,提高小杂粮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其次,鼓励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开展小杂粮品种的选育与改良研究,培育出适应陕西省地理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优质、高产、抗病虫等特性的新品种。通过品种改良,提高小杂粮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最后,有关农业部门需大力支持技术创新、技术示范试点工作,在加大扶持力度时可通过优惠政策、补贴等手段,降低农民种植小杂粮的成本,鼓励农民扩大种植规模[3]。
3.2拓展研究领域、增值空间,促进加工转化
首先,在拓展研究领域时,当地需加强对小杂粮的科学研究,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探讨小杂粮在食品、保健品、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应用潜力。通过创新研究,扩大小杂粮的应用领域,提高其附加值。
其次,应当发挥陕西省地域特色,结合民间传统和现代科技,发展特色小杂粮加工产业,提高小杂粮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加工出的产品包括薏仁茶、莜面、杂粮糕点等,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最后,当地农业部门需进一步加大对小杂粮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以便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扩增小杂粮利润空间,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推动小杂粮加工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3依据法治政策,引领保障促进发展
一是确定范围和原则。小杂粮是除玉米、小麦和水稻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特殊性的粮食作物。当地在依据法治政策引领种植保障时,需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品牌引领,融合发展”的方针完善有关的小杂粮发展规划建议指示。二是明确政府和部门职责。当地应将发展小杂粮工业作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和解决小杂粮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保可促进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对小杂粮的保护与推广力度,在综合协调、支持与指导作用下,还需对其进行了监督管理。三是全面规范全产业链发展。在种植产业方面,当地需积极开展小杂粮种质资源的调查、建立和完善小杂粮育种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优良品种培育基地等工作;需继续实行有机的旱地栽培,实行绿色的循环栽培,并提倡规模栽培,实行农业生产托管等服务体系。
3.4提升小杂粮品牌价值,规范品牌授权使用
在“优质粮食工程”的带动下,陕西省的优质粮油订单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大,同时也形成了初步的创新建设规模,目前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提高了粮食质量的检验和监测能力,不断扩大了主食产业化的覆盖面,并对粮食精深加工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对绿色优质粮油产品的消费进行了引导,由此促进当地逐步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呈现出绿色、优质、特色、品牌的发展态势。
(1)市场+政策
在当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小杂粮让贫困人口走上了小康之路。在种植补贴(包括种子、化肥、地膜、病虫害防治)、订单收购、农产品认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面,当地进一步提高了农户种植小杂粮的积极性,使小杂粮成了贫困地区农户增收致富的“拳头”。
(2)品牌+触网
当地粮业集团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主要经营农产品、土特产、特色杂粮等农产品的网上零售业务。随着互联网涉农的迅速发展,当地种植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网上购物市场,同时也是农副产品网上交易市场。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促进了农产品的公平贸易,将中间的利益转移到两头,不仅解决了市场、物流等“最后一公里”问题,也通过打造小杂粮品牌利用农村供销社和便利店这一“大网络”,将服务持续延伸至小杂粮田间地头,由此促进了小杂粮产业发展规模,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良好愿景。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杂粮产业在陕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结合实际情况表明,陕西省小杂粮产业发展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积极探索适合地方特点的发展路径。只有这样,小杂粮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陕西经济、生态、民生和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弓俊.小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家参谋,2022(2):43-45.
[2]杨菁,袁国苗.小杂粮标准化示范市助推农业产业大发展[J].大众标准化,2022(z1):38-40.
[3]关倜,雷鹏宇,王永霞,等.榆林北部小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2(11):2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