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207
摘要:“躺平”是指在社会“内卷化”语境下,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在所承受的压力突破个体心理临界时,选择放弃努力、消极逃避的精神或行为状态,按照“自我理念”选择“慢生活”的“低欲望”态度与行为,日益显现为青年亚文化现象之一。“躺平”虽是青年话语意识形态的表达和基于自我反省的主体性构建方式,但“逃避式”和“退缩型”的心理思维若不加以疏导规避,就极易发展成为阻碍青年个体成长乃至实现中国梦的绊脚石和拦路虎。应对青年大学生“躺平”现象,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度反思主动施措,厚培青年大学生的新时代斗争精神。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躺平”现象;新时代斗争精神
新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破解青年大学生“躺平”现象,根本是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下,矢志不渝继续发扬新时代斗争精神,引导青年把奋斗作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增强心怀“国之大者”、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志气,增强越是艰险越向前、用臂膀扛起如山责任的骨气,增强实现人生出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反映社会心理结构变迁特质的话语符号,“躺平”成为具备叙事能力的现象级流行语。经由媒介舆论场横空塑造,关于“躺平”的不同观点输出掀起了国际青年话语思潮,催发了青年大学生的话语参与意识,一种经过青年亚文化场发酵传播的“次生文化现象”已然形成。在“躺平”亚文化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躺平’即正义”和“‘躺平’即可耻”的两种观点和认知。以“正义”或“可耻”的两极维度来评价这种青年亚文化现象是否适当?如何客观辩证地分析“躺平”的出场语境?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孕生土壤,“躺平”现象背后有正向的文化构境和叙事意蕴,也有负面的情绪弥漫和行为价值的消极导向,要深刻把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知其全貌以防止误读。
二、认知祛魅:青年大学生“躺平”的事实剖析
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群体特质,消解“躺平”现象的社会负面功能,引导其向主流文化归拢,构建积极向上的青年精神。从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历史辩证法中审思青年主流文化的引领力,对“躺平”现象作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接引和现实应对,使其具有宏阔宽广的历史维度,又有现实的精准举措。
(一)社会压力下自我认同的消解
“躺平”现象是“‘泛亚青年群体’的一种复杂社会心理符号”[1],是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青年群体的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辈竞争加剧且社会资源匮乏,青年个体在成长通道中面临的升学难、就业难等问题日益呈现,导致青年群体压力的显性增加。各类观点或情绪在互联网的催发下持续发酵,使得部分青年大学生无法正确剖析形势,盲目跟风思维固化,难以从网络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抽离出来,偏离自我认知,弱化自我认同。
(二)青年个体自我期待阈值的升高
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为青年群体接触和感知社会提供了合乎现实逻辑的奋斗理由。对物质资料的占有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核心依据,仅凭理想信念的指引和满腔热血的努力难以实现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阶层的跨越,因此就出现青年大学生出于热爱而求学与社会接受度低的矛盾,表现为青年大学生对社会接纳度的预判以及对自身较高的期望值之间的出入偏差。严峻的社会形势使青年大学生不得不以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财富潜力来衡量所学专业的实际价值,并不得不迫使青年大学生将自身期望值降低到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高度。
(三)劳动兴趣的日益缺失与缺位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指出,异化劳动“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躺平”现象的出现是青年大学生对劳动的消极对抗与被动妥协,由于劳动的初衷是为了满足生存发展需求而非满足情感需求,因此劳动成为一种不得不做的实践活动,加之青年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价值观与劳动工作实际价值观的践行偏差、青年大学生偏好的个性自由与工作中必须完成的硬性条条框框之间的差距,都导致青年大学生失去劳动兴趣。
三、行为超越:新时代斗争精神培育的实践向度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政治实践中赓续传承的精神基因和成功密码,更是夺取伟大事业新胜利和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武器。将青年大学生群体这一“主体域”与破除“躺平”现象这一“问题域”两端连接,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证新时代培育和弘扬斗争精神的切实操作性与群体差异性,探寻培育和弘扬青年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可行性路径。
(一)网络端:强化媒体对理想信念的价值引领功能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互联网作为青年大学生的虚拟社交阵地,要充分发挥资政育人作用。一要加强互联网媒介的理论性,坚定政治立场,弘扬正确核心观,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交流场域的同时加强引导。二要促进网络话语创新,深入研究青年大学生的话语偏好,正确引导主流意识形态。
(二)高校端:开设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劳动兴趣
近年来各个高校的育人课程都注重“五育”协同育人,提高了劳动教育的课程比重,但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走走过场。真正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作用,一要重视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劳育的落脚点要回归人本身,劳动课程并不是学校无端加设的毫无意义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全方位立体培养青年学生,从而使学生个体能对社会进行高度适应。二要合理设置学科课程比例,劳动课不是边缘课也不是体育课,劳动课程的意义无法被忽视被替代,学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学分并真正带领学生从事劳动活动。三要重视劳动成果反馈,建立“劳动过程---成果反馈”机制,让学生切实感受劳动过程的乐趣和劳动收获的喜悦,增强青年学生的劳动获得感。
(三)政策端:向青年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青年大学生中“躺平”现象的出现是由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由社会资源稀缺以及青年个体对资源占有的匮乏感所导致的。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斗争精神以消解懈怠情绪,要重视从政策端口出发。一要完善政策体系,保障青年大学生发展,提供试错机会,加强挫折教育,补齐与青年大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政策短板。二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优化用人政策,不断完善青年大学生向上发展的上升通道,避免出现资源浪费与人才浪费,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空间平台。三要完善保护青年大学生权益的政策体系,充分保障青年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各项权益。
参考文献:
[1] 令小雄,李春丽.“躺平主义”的文化构境、叙事症候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2):124-139.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8:50.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1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8:168.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