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对提升我国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9
/ 4

城市轨道交通对提升我国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汪敏1.2, 

1.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006);2.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湖南株洲412001)

摘要:不同城市利用自己的禀赋谋求城市发展的向上跃迁,以期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为国内城市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呈现出与经济发达地区高度耦合、二三线城市线网密度不高的特点。本文通过建立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测度。实证分析表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促进了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不同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竞争力的正向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竞争力;熵值法;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72.88  文献标志码:A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对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以及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研究者普遍认为不同城市间的竞争禀赋有所差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为提高城市竞争力,会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其中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重要选项。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方面,大部分国内外研究者认为交通条件的改善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城市宏观经济指标数据,构建出城市竞争的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进行城市竞争力测度,动态分析各城市竞争力的演变情况与禀赋差异,从而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提供相关理论指导和建议。

一、城市轨道交通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机制

城市竞争力没有一个全球公认的评价标准,除了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政府作用、基础设施等硬实力之外,还包括文化教育、人口素质、宜居水平等软实力。在借鉴人口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城市竞争力由人力资源竞争力、经济集聚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管理服务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综合组成。在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机制方面,能够通过提升人口集聚、经济集聚、科技创新、管理服务、生态环境竞争力来提升城市的宜商宜居水平,并最终使城市竞争力得到提升(见图1)。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①城市轨道交通可以通过增强可达性、缩短出行时间、降低交通负荷和出行成本来提升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②通过基础设施关联投资、市场活力提升,以及产业的集聚提升经济集聚水平;③通过加快创新要素的流通速率、增强创新活动频率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④通过城市空间布局的生长轴效应和承载大客流,降低城市治理难度,从而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⑤通过减少机动车化石能源消耗、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水平。

1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二、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我国部分城市竞争力评价结果

1.指标体系构建

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原则,分别构建人力资源竞争力、经济集聚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管理服务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见表1)。

1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代码

人力资源竞争力

人力资源能力

常住人口(万人)

V1

人口集聚能力

城镇化率(%)

V2

经济集聚竞争力

经济增长能力

GDP(亿元)

V3

第二产业GDP(亿元)

V4

第三产业GDP(亿元)

V5

人均GDP(元)

V6

地均GDP(亿元/平方公里)

V7

产业集聚能力

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V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V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V10

工业用电量(万千瓦小时)

V11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V12

实际到位外资金额(万美元)

V13

科技创新竞争力

科技创新能力

R&D内部经费支出(万元)

V14

专利授权量(件)

V15

专任教师数(万人)

V16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万人)

V17

管理服务竞争力

交通设施水平

人均拥有道路面积(m2)

V18

公共财政支出水平

年地方财政支出(亿元)

V19

医疗设施水平

每千常住人口医院床位数(个)

V20

生态环境竞争力

工业污染物排放水平

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

V21

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亿元)

V22

城市绿化水平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V23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V24

2.具备十年以上城轨运营基础的我国主要城市的竞争力评价

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2010年至2020年具备10年以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的城市作为分析样本,采取归一化处理方法,区分正向和逆向指标,通过Min-Max标准化法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运用熵值法对24项三级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得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并计算出各样本城市城市竞争力指数(见表2)。结合陈强(2014)《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中面板单位根检验特征的论述[3],选择IPS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各变量均至少满足在10%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进一步选取东部地区7座城市进行LLC检验,在5%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面板数据是平稳过程。

2 城市竞争力指数

年份

北京

长春

成都

重庆

大连

广州

南京

上海

深圳

天津

武汉

西安

2010

0.370

0.081

0.182

0.208

0.113

0.256

0.161

0.414

0.317

0.192

0.143

0.103

2011

0.414

0.089

0.212

0.266

0.127

0.277

0.190

0.455

0.359

0.250

0.168

0.131

2012

0.450

0.101

0.235

0.298

0.138

0.296

0.211

0.476

0.399

0.281

0.188

0.153

2013

0.485

0.107

0.244

0.319

0.152

0.326

0.228

0.503

0.442

0.312

0.206

0.175

2014

0.509

0.124

0.252

0.344

0.136

0.349

0.243

0.536

0.458

0.326

0.226

0.193

2015

0.532

0.129

0.271

0.365

0.143

0.375

0.260

0.563

0.486

0.341

0.246

0.189

2016

0.553

0.145

0.296

0.390

0.150

0.389

0.276

0.601

0.517

0.342

0.255

0.202

2017

0.608

0.141

0.331

0.413

0.163

0.431

0.300

0.646

0.564

0.351

0.284

0.218

2018

0.655

0.140

0.359

0.435

0.186

0.457

0.323

0.699

0.612

0.343

0.305

0.230

2019

0.682

0.140

0.379

0.461

0.188

0.493

0.348

0.720

0.641

0.318

0.332

0.247

2020

0.676

0.159

0.182

0.484

0.201

0.522

0.372

0.748

0.672

0.327

0.343

0.267

三、城市轨道交通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1.模型构建

本文研究的是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考虑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会受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服务、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的综合影响,本文基于面板数据对各变量的影响进行估计。参考梁双陆、梁巧玲(2016)[1],王守文、赵敏、徐丽洁(2022)[2]等人的研究。具体模型设置如下:

2.全样本分析

(1)变量描述性统计。基于模型设定,全部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结合陈强(2014)《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中面板单位根检验特征的论述[3],选择IPS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各变量均至少满足在10%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进一步选取东部地区7座城市进行LLC检验,在5%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面板数据是平稳过程。

3 描述性统计结果

变量

样本量

均值

标准误

最小值

最大值

城市竞争力

132

0.326

0.162

0.081

0.748

线网密度

132

4.265

0.807

1.118

6.147

城镇化率

132

0.787

0.117

0.53

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32

4.935

0.17

4.45

5.22

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132

0.626

0.497

0.105

2.399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32

4.58

0.146

4.244

4.883

R&D内部经费支出

132

0.03

0.014

0.006

0.064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132

0.414

0.037

0.318

0.490

(2)回归结果分析。通过使用STATA12.0软件,分别采用了混合效应、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并进行LM检验与Hausman检验。LM检验结果强烈拒绝原假设,随机效应优于混合效应,Hausman检验结果强烈拒绝原假设,说明固定效应优于随机效应,见表4。

a.城市轨道交通对提升我国城市竞争力具有正向作用。核心解释变量线网密度(dlin)的回归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促进了城市竞争力的提升,系数为正且在10%水平上显著。究其原因,城市轨道交通可以通过人口集聚、经济集聚、提升科技创新和管理服务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等途径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线网密度每提升1%,城市竞争力提升0.02%。

b.对于控制变量回归结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每提升1%,城市竞争力提升0.046%,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城镇化率(czh)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呈现负向作用,但结果并不显著,说明人口在城镇的集聚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不突出,可能是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出现病态城镇化的现象,如大城市过度集聚、小城镇发展无序、城市之间关系不协调等问题[4];进出口总额(loo)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呈现显著的负向作用,说明近几年依靠传统的外向型经济提升城市竞争力作用不明显,需要充分发挥我国自身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做好经济内循环;R&D内部经费支出(rd)对城市竞争力提升呈现正向作用,仅在随机效应分析上结果显著,说明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env)对城市竞争力提升作用不明显,主要是由于各城市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波动范围较小所致,说明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改善仍需进一步加强。

4 全样本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的估计结果

变量

混合效应

随机效应

固定效应

线网密度

-0.036

0.015*

0.02*

城镇化率

-0.182

-0.293

-0.44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0.066

0.37***

0.406**

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0.106*

-0.068***

-0.07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0.776**

0.12

0.044

R&D内部经费支出

0.849

4.031***

2.809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0.628

-0.019

-0.047

常数项

-3.607

-1.958***

-1.637**

观测数

132

132

132

R-squared

0.704

0.909

0.917

地区固定

时间固定

LM统计量

331.38(P=0.0000)

Hausman统计量

237.595(P=0.0000)

(备注:***p<0.01,**p<0.05,*p<0.1)

3.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模型的可靠程度,本文对计量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参考李春宇、杜锶颖等(2018)的研究,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初期,由于其覆盖面积相对较小,并不能对城市交通和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5]。由于2010年是国内大部分城市开始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起步期,因此截取2012年-2020年的样本数据数据样本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此外,将线网密度指标替换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数指标,并做取对数处理,分析了2015年-2020年的样本数据。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符号与表4结果一致,再次证明了计量结果的稳定性。

4.区域异质性分析

不同城市的竞争力禀赋存在客观差异,结合我国幅员辽阔,城市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的特点。为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之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的差异程度,将12个城市样本按照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进行分类。东部地区覆盖北京、大连等7座城市,中部地区覆盖武汉、长春2座城市,西部地区覆盖重庆、成都、西安3座城市,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东部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带城市,要素流动更为频繁,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更好的加快要素流动效率,提升城市的运营效率,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

5 分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的估计结果

变量

东部(M3)

中西部(M4)

中部(M5)

西部(M6)

线网密度

0.024*

0.014*

0.013***

0.014*

城镇化率

-2.085***

0.272*

0.225

0.23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0.497***

0.29

0.03

0.342

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0.036

0.037

0.033

-0.006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0.182

-0.07

0.177***

0.178

R&D内部经费支出

3.135

2.479***

2.524***

1.73*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0.143

-0.273

0.215*

0.089

常数项

-1.399

-1.057

-1.098**

-2.426

观测数

77

55

22

33

R-squared

0.954

0.973

0.984

0.994

地区固定

时间固定

(备注:***p<0.01,**p<0.05,*p<0.1)

5.结果分析

实证分析表明,全样本及东部、中西部、西部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能够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东部地区多为沿海发达城市,要素流动更为频繁,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更好地加快要素流动效率,提升城市的运营效率,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内容:(1)城市轨道交通对提升我国城市竞争力具有正向作用。核心解释变量线网密度(dlin)的回归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促进了城市竞争力的提升,系数为正且在10%水平上显著线网密度每提升1%,城市竞争力提升0.02%,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2)通过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城市样本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得知,尽管各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对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正向作用,但差距依然存在。东部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竞争力提升的贡献率为0.024,数值均大于中部地区(0.013)和西部地区(0.014),说明在经济相对更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口更为集中,市场经济和居民消费更有活力,居民出行需求迫切,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显著提升生产要素的流动速率,从而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城市轨道交通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正向作用,且东部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大于中西部地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能够通过缩短时空距离、增强可达性,承载市内的交通大动脉和骨干网,缓解和释放了路面的交通运输压力,提升了客流、货流的流动效率,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各城市基于轨道交通与城市协同的理念,应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布局的生长轴效应,进一步推动城市向低碳化、绿色化转变。

参考文献:

[1]梁双陆,梁巧玲.交通基础设施的产业创新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域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7:60-72.

[2]王守文,赵敏,徐丽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区域科学竞争力的提升效应——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23:1-10.

[3]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4.

[5]李春宇,杜锶颖,潘伟杰等.基于耦合模型的轨道交通与城市竞争力互动机制研究[J].区域经济.2018,3:110-113.

【作者简介】汪敏(1989.10-),男,汉族,江西省新干县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级工程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