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综合实践活动核心素养的实践表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5
/ 2

基地综合实践活动核心素养的实践表达

姜飞

衢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

2015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正式发布,核心素养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研究增多。同时普通中小学有自己的核心素养,有自己的发展理念。我们基地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素养要如何体现呢?基地综合实践活动核心素养的实践表达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基地有特有的历史背景、现实基础、学生特点以及对未来的认知、把握和追求。 思考良久基地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总结归纳为三个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

一、核心素养的实践表达,应该根植何处?

1.基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同国家精神保持一致,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需要出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我国首次出现是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其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的改革”,面处在“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首位的是“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具有中国根、民族魂、世界眼。

2.基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具有区域和基地特色,从区域优势和基地特色出发。学校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际需求,整体把握学校课程结构,加强课程整体规划。首先,学校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统一起来,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其次,在课程目标规划方面要强调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凸显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征;再次,倡导通过课程整合,将各专题活动的内容链接起来,从而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广度与深度。

学校可根据探究问题与活动主题,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现场开展探究与服务实践行动;要合理安排时间,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究时空环境,拓展学生的学习场域,保证学生活动的连续性、长期性。同时,学校还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有利于培育学习共同体的环境,让学习者在开放的时空场域中,在合作建构的学习情境中,体验活动性、协同性、反思性融为一体的学习过程,实现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最终形成学习力与社会力。

3.基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贴近学生的发展实际,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

求出发。我们学生发展既具有当代学生发展的一般特点,又具有中国学生发展的个性特点。一个普通的共识就是:中国学生所受的知识教育、规范教育过多过强,因而自主意识、学习品质、思维方式、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等是比较薄弱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开放的教育活动,把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爱好置于核心地位,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走近社会,围绕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展开广泛的实践探索。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探究和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场域,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潜力得以释放,在主动的探究实践与服务行动中释放情怀,发展志趣。

二、核心素养的实践表达,特色体现何处?

(一)实践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诉求之一。“动手”与“动脑”结合才有创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开动脑筋,将创意和想法通过动手操作与实践付诸实现,以解决现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创意物化”目标维度,旨在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锻造与培养,促进学生个体通过认知世界,利用工具在特定情境中操作实践,并物化为制品或作品,追求将实践价值、实践动机、实践思维、实践技术、实践方法与实践成果有机联系且融为一体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1.构建实践平台,激与创新火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的教育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眼睛、双手和时间,让他们能想能看、能做、能学。”这就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进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积极实践、主动探索、勇于创新、深入探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好奇求知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除了能够收获快乐和偷悦外,也能点燃内心创新的火花。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构建一个有创意的活动平台让学生由最初的好奇渐渐转变为主动求知与探索。

2.创设活动情境,启迪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提升创新意识的前提。而好的活动情境是培养求异思维的摇篮。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新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对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才是重点。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创新意识得到训练和发展,才能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二)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科学思维、理性思维,青少年具备批判性思维素养是一个社会走向理性社会的关键。批判性思维意味着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实事求是,严谨缜密。因此,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涉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事关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大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认识批判性思维对于全面教育的价值。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要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目标,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相关工作;要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深化细化到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年级,制定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相匹配的综合实践活动。

2.加强批判性思维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改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把学生从思维僵化中解放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就某一个现实问题或者研究专题开展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的研究与学习,问题要有真实性与挑战性,过程要有持续性,这样培养活动才有深度才能收到实效。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将批判性思维有机地结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前者为“独立式”,后者为“镶嵌式”,二者各有长短,有互补之效。

(三)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各种关系,增强价值体认,树立爱国情怀,将对社会的整体认识、国家的责任和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发展结合起来。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树立责任担当精神,深化对社会规则、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的理解;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1.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对集体的责任感。集体意识是一种人生价值观念,个体对所在集体强烈责任感的充分发展,将为形成对国家、民族以至整个社会的责任感提供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而言,最直接的集体就是班级和学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氛围、力量、凝聚力。

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只有在实践大课堂丰富多彩活动中,学生才能感受到个体与外在世界的息息相关,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自我、他人、社会,判断、选择、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责任,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校外基地的诸多研学活动中,学生的责任感得到了加强。

3.强化基地综合实践活动渗透。在学生的全面教育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影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全人的教育。

三、核心素养的实践表达,实施落在何处?

1.体认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形成课程实施合力。充分认识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学生的亲身参与、服务他人,会促进学生建立自我认同与归属感,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愿望和动力。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多样化活动,对增强学生的价值体认,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增强学生主动服务他人与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养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教师需要达成共识,有效提振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力度。

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际需求,整体规划基地课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际需求,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把握课程结构,加强课程整体规划。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基地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统一起来,在生态创艺、主题教育、科技探究、健康饮食四大领域进行建设。在课程目标规划方面要强调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凸显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征。倡导课程的系统研究,在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过程、活动拓展等方面系统研究,从而提升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广度与深度。

参考文献

1.《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刘文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浅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未知 福建省永安市南门小学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荣誉称号

姜飞

衢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

13867027719

浙江省基地劳动教育共同体组织者(国家级)

浙江省劳动教育教研大组组长

浙江劳动教育名师网络工作室的负责人

衢州市第七届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

衢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培训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