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心脏起搏器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保护性应用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0
/ 3

临时心脏起搏器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保护性应用价值分析

曹圆

祥云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临时心脏起搏器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保护性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于X线机辅助下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后将临时心脏起搏器置于患者右室心尖部,将各参数设置在合理范围内,观察本组患者临床疗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预后以及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并对数据作以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显效80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9.00%,未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0%,感知功能均正常,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住院期间未发生并发症,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72.12±6.45)分,治疗后(84.63±5.25)分,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PM在心脏介入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保护性作用,可有效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PM在介入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字】心脏介入治疗;临时心脏起搏器;保护性应用价值;临床疗效;心血管不良事件;预后;感知功能;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人体内运送血液的组织和器官,主要包括心脏、血管等)的疾病,可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与动脉硬化有关,常见症状有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需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1]。临时心脏起搏器(PM)是一种可以产生脉冲电流,以刺激心肌某部分而产生兴奋点并传导至整个心脏,使心脏产生收缩和舒张活动,以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进而维持心脏功能的装置[2]。PM可对患者心脏给予直接电刺激,人为地使心脏跳动正常起来,临床上常将PM用于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疾病的紧急处理中,可发挥良好的救治作用[3]。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广泛应用,PM在介入治疗中得到了一定应用,于心脏介入术中安装PM可有效预防临时心脏起搏,发挥良好的保护性作用,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为手术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确保手术治疗的安全性[4]。基于此,本研究即分析探讨了临时心脏起搏器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保护性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43.56±8.46岁。纳入标准[5]: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②均行介入治疗;③符合介入治疗指征者;④无其他系统严重脏器疾病;⑤临床资料完整者;⑥同意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6]:①合并恶性肿瘤;②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衰竭;③合并严重精神障碍类疾病者;④凝血功能异常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心脏介入治疗,术前完善血尿常规、凝血、心脏B超、心脏X像、心电图等检查,完善手术室消毒、心电监测、抢救药品和设备、起搏器等术前准备,常规消毒铺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经皮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6F静脉鞘管,在X线机透视下于患者右室心尖部放置PM电极,将电极和PM连接,测定起搏阈值和频率,采用VVI起搏模式,将起搏频率设置为60次/min,起搏电压设置为3~5V,脉宽设置为0.5ms,起搏阀值电流设置为3~5 mA,感知电压为设置2mV,连接起搏器前,认真检查电池电量,调整体位,观察心电图变化,并详细记录,将电极导管固定于穿刺部位皮肤上,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所有患者均加强监测和护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围术期注意事项:搬动患者需小心,防止电极脱开或刺破右心室,加强患者的监测,维持机体水电酸碱平衡,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提高心肌起搏阈值,减弱起搏效果,低钾血症和缺氧可降低心肌起搏阈值,从而诱发心室颤动,故术后应尽量避免以上情况出现,提前备好异丙肾上腺素,以防止起搏器失效,同时加强患者的护理,并对其进行起搏器指导,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1.3观察指标

治疗完成后,观察本组患者临床疗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预后、起搏器的感知功能以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并对数据作以分析。临床疗效评价标准[7]: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心电图检查有所改善;无效:未满足以上标准,计算总有效率。心血管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心动过缓、心律紊乱、心脏停搏等,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感知功能正常判定标准:起搏感知器可有效感知或间断感知患者的心脏自主初级波,于自主初级波内或其后时间出现起搏脉冲信号,且未出现自主心律减缓等现象。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价生活质量,主要评价其中的生活质量维度,总分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于治疗前后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本组患者治疗显效80例(80.00%),有效19例(19.00%),无效1例(1.00%),治疗总有效率为99.00%,未出现心动过缓、心律紊乱、心脏停搏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0%,感知功能均正常,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住院期间未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00%。

2.2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72.12±6.45)分,治疗后(84.63±5.25)分,比较结果为(t=15.042,P=0.001)。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的表现,是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的一类疾病,常见类型较多,主要有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瓣膜病等[8]。心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该类疾病发生率也随之呈逐年增长趋势,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临床症状明显、心功能低下者对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心血管疾病可增加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发生风险,因此,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十分重要[9]。以往临床上治疗该类疾病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但药物治疗针对部分疾病效果欠佳,需选择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心脏介入治疗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诊断和治疗技术,该方法无需开胸,于影响学设备引导下,经过穿刺体表血管,借助相应器械,将导管送至患者心脏病变部位,通过心脏导管技术诊断和治疗心脏病的一种方法,是一种有创的诊疗技术[10]。常见术式有冠脉造影术、射频消融术、PTCA+支架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冠脉腔内溶栓术等,心脏介入在心脏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手术具有对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11]。心脏介入治疗心脏病虽具有显著效果,但该手术治疗某些心脏疾病患者时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可出现心动过缓、心律紊乱、心脏停搏、血压下降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达导致患者死亡,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其进行预防十分重要[12]

起搏器是指通过人工电脉冲发生器发生具有一定频率和能量的电刺激,使心肌的某一部分产生兴奋点,并将兴奋传导至患者的整个心脏,使其心脏舒张和收缩,维持心排血量,从而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一种装置,起搏器主要分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和临时性心脏起搏器,PM为临时心脏起搏器,是指应用双极心内膜或心外膜电极连接体外起搏器起搏达到诊治疾病目的的一种装置,该装置适用于紧急临时心脏起搏,防性或保护性临时心脏起搏、过渡性临床起搏、诊断或研究性心脏起搏等,其工作原理为人工心脏起搏器发出一定频率的脉冲电流,通过电极和导线传输到心肌,刺激心肌引起心脏兴奋收缩,病通过细胞间的闰盘连接或缝隙连接向周围心肌传导,从而替代原有的心脏起搏点,控制心脏按照一定节律收缩[13]

PM主要分为经静脉心室起搏、经食道新房起搏、经胸部起搏、经气管心室起搏、心外膜心脏起搏等,可发挥良好的治疗性心脏紧急起搏作用、预防和保护心脏起搏作用,其中治疗性心脏紧急起搏主要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药物中毒或电解质紊乱、心脏外伤或外科术后引起的AVB、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阿-斯综合征发作、心率不稳定患者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之前的过渡、由心动过缓引起的持续性和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心脏直视手术引起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14]。其中预防性和保护性临时心脏起搏主要适用于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脏血管介入性导管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在应用药物或电复律治疗有顾虑者、心率不稳定患者在安置永久性起搏或更换起搏器时、原先存在左束支阻滞的患者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时等[15]。将PM用于心脏介入治疗中可有效预防临时心脏起搏,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为手术治疗提供最佳条件,确保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本研究选取了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放置临时心脏起搏器,观察了临床疗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预后以及起搏器的感知功能,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治疗显效80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9.00%,可见心脏介入治疗中应用PM并不会影响手术疗效,手术疗效仍较高。同时未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0%,感知功能均正常,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住院期间未发生并发症,可见将PM应用于心脏介入治疗中可发挥良好的保护性作用,可有效预防心动过缓、心律紊乱、心脏停搏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未发生,治疗进程正常,疗效稳定,从而预后良好。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72.12±6.45)分,治疗后(84.63±5.25)分,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

P<0.05),可见PM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这主要与PM可提升手术治疗效果,确保治疗的安全性有关。PM虽在心脏介入中具有较为显著的保护性作用,但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全面护理仍十分重要,临床上应重视提升医生操作水平和术后护理技术,从而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PM在心脏介入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保护性作用,可有效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PM在介入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宁小晖, 李晓飞, 樊晓寒,等. 主动起搏导线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临时保护性起搏的应用探讨[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 023(005):446-450.

[2]邢琳娜. 临时心脏起搏器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保护性应用及护理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019(065):301+303.

[3]金芳. 临时心脏起搏器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保护性应用及护理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20,018(005):235-236.

[4]张辉, 罗先润, 温笑冰,等. 临时心脏起搏器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9, 019(084):5-6.

[5]罗振中, 郑磊, 李鹏. 临时心脏起搏器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 2018, 034(011):1724-1726.

[6]王鲲. 心脏临时起搏器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缓慢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016(001):94-95.

[7]李晓刚, 王晓亮, 王庆胜,等. Qinming2312S/M心脏起搏器在高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8,039(007):22-24+30.

[8]毛明洁, 薛小林. 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 017(005):22-24.

[9]王梅香. 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疗效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006(022):12,14.

[10]Bundhun PK, Gupta C, Xu GM.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and mortality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2017,17(1):191.

[11]Bordejevic DA, Caruntu F, Mornos C, et al. Prognostic impact of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at admission on in-hospital mortality after primary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in western Romania[J]. Therapeutics &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 2017,013(013):1061-1068.

[12]王羽喆, 李亚茹, 曹博. 循证康复模式在改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心功能的应用价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024(006):49-51+55.

[13]高海庆, 常青, 黄安恒,等. 心肺复苏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器及胺碘酮在呼吸心跳骤停抢救中的效果[J]. 中国实用医刊, 2019, 046(003):83.

[14]郑建鹏, 刘虎, 彭祥旺,等. 临时心脏起搏器联合心肺复苏仪在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跳骤停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20,031(022):2880-2883.

[15]娄云霄, 李风君, 蔡焕,等. 术前进行窦房结功能测定对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安置临时起搏器的临床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018(026):2.